趙雪瑋
摘 要 科技快速發(fā)展,新興的社交軟件鋪天蓋地而來。謠言在這種快節(jié)奏下的迅速傳播離不開社交軟件的助推。根據微博、微信,兩種社交軟件的大致發(fā)展進程,加之謠言的定義,三種分類,三種特征,以及從用戶關系強弱差異、關注議題的差異、謠言接受者心理認同差異,辟謠機制差異四種差異上對微博謠言與微信謠言做出比較,便于更好的粉碎謠言,還事實一個真相。
關鍵詞 微信;微博;謠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8-0042-03
1 微信與微博
1.1 微信
微信是2011年初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社交軟件。它集快速發(fā)送文字、照片、視頻、實時語音等功能為一體。該軟件之后推出的微信紅包、轉賬功能引發(fā)了全民的紅包和輕松轉賬熱潮,朋友圈也逐漸替代QQ空間成為大眾隨時隨地發(fā)表狀態(tài)、心情的新領地。2014年2月20日,騰訊推出QQ瀏覽器微信版,實現微信與電腦PC端的結合。
1.2 微博
國外Obvious公司在2006年推出Twitter,成為世界范圍內微博發(fā)展的里程碑。2007年,中國本土化的微博產品飯否出現。2009年,相繼涌現一批新的微博網站,例如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據艾瑞咨詢公司發(fā)布的監(jiān)測數據,2010年3至10月間中國微博月訪問規(guī)模增長明顯。數據顯示,2010年10月,中國微博服務的訪問用戶規(guī)模達到了12 521.7萬人,累計活躍注冊帳戶數突破6 500萬,用戶滲透率達36.9%[1]。國內的微博行業(yè)市場上,微博產品已達20余種,其中主要的門戶網站微博占據著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2]。DCCI的調查數據顯示,新浪微博以69.7%的選擇率成為微博用戶及潛在用戶首選率最高的微博網站[3]。微博的誕生產生了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大言論時代。
2 謠言
2.1 定義
美國的學者奧爾波特認為謠言是“缺乏具體資料以證實其確切性的、與當時事件的命題。”[4]他還提出了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影響謠言產生的兩個變量分別是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這兩個變量與謠言的產生是正相關的,事件的模糊性越大,也就是事件沒有核實其真假性,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該事件成為謠言的可能性就大。事件越重要,越能形成大規(guī)模的討論。皮特森學者說“謠言是一種在人與人之間流傳的,對公眾關注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敘述或闡釋。”[5]在國內學界的主流觀點中,謠言的本質被界定為負面的虛假消息[6]。
由此看來,謠言不可缺少的兩個因素:未經證實的事件、人與人之間流傳。謠言本質上是不確定的快速的事件傳播,受眾接觸到時不能辨別真?zhèn)危{言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此可以給謠言下個定義:在人與人之間,未被官方證實的、快速的事件、現象的傳播與流傳。
2.2 分類
2.2.1 傳播載體
傳播載體也就是傳播媒介,傳播媒介分為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傳統(tǒng)媒介包括報紙、電視等,新媒介包括網絡媒、手機媒介。謠言就分為傳統(tǒng)媒介謠言,包括電視謠言,報紙謠言,以及網絡謠言包括微信謠言、微博謠言等。
2.2.2 內容屬性
根據謠言傳播的事件屬性分類,分為政治謠言、經濟謠言、軍事謠言、社會生活謠言和自然現象謠言。例如,2010年關于山西一些地區(qū)要發(fā)生地震,造謠者通過短信、網絡等渠道瘋狂傳播,造成幾十個縣市的居民凌晨穿睡衣在街頭避難,這屬于自然現象謠言。
2.2.3 造謠者目的
依據造謠者目的的不同,將謠言分為以下四類:信息求證型、情緒宣泄型、利益攫取型、娛樂惡搞型[7]。信息求證型,這類造謠者是為了獲取信息真相,屬于無意造謠。情緒宣泄型,是指某個人為了表達不滿情緒,引起民眾的共鳴,形成輿論,“寶馬男”“富二代”這些字眼,在未被證實的情況下,會刺激受眾產生強烈的不滿。利益攫取型,制造夸張、引人的話題,獲得自身的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娛樂惡搞型,此話題多與名人、明星有關。
2.3 特征
2.3.1 相關性
醫(yī)療、教育、民生的謠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與大眾切身利益的相關性無疑是謠言能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謠言敘述的事件對于大眾有重要性,缺乏了這種相關性,謠言就難以傳播并壯大。
2.3.2 模糊性
受眾不能用理性的思想過濾出謠言中不合理的成分。假如說受眾能清楚地辨別信息的真假,或官方可以及時澄清謠言,謠言就不存在了。
2.3.3 不確定性
這是謠言最基本的特點。既然被認為是謠言,就證明它還沒有具體的事實真相,沒有確切的事實依據。
3 微信謠言與微博謠言之較
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興社交媒體,以技術的發(fā)展為載體,以其開放性,即時性,碎片性著稱。微信、微博這些新媒體改變了之前傳統(tǒng)媒體呈現的謠言特點,以其為載體的謠言千變萬化、撲朔迷離。在這些新的社交媒體中,人們傳遞信息門檻低,易操作,受眾隨時隨地可以是傳者。任何一次評論轉發(fā),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就會是一劑猛藥,隨著藥效從強烈到慢慢平復,謠言也經歷輿論的強勢期、淡忘期。正是微信、微博這類傳播平臺的傳播特性與謠言的非官方性,形成了謠言快速擴大、迅速井噴的效應。下面簡要敘述下兩“微”平臺謠言的差異。
3.1 用戶關系強弱差異
微信是基于之前QQ、手機通訊錄上的關系建立的關系網,這種關系可以延伸到線下,形成微信關系的這些人80%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加入微信通訊錄需要雙方的驗證,這種關系網與現實生活聯系的比較緊密。微信里通訊錄中的人通常是“熟人”,傳播范圍有限。微信聯系人數達到一個上限值時,就不能再添加他人。微信上種種限制,使得它的關系網強于微博,但在傳播范圍上弱于微博。
微博的傳播范圍是微信不能企及的。微博上不需要雙方都加關注,用戶可以隨意關注想關注的任何名人,并且可以實時評論,評論者觀點一致的,還會臨時結成一個在線小群體,使自己的觀點壯大。微博由于其“弱關系”的連結形式,使得每一個受眾的社交范圍大大擴大,這就使得信息從信息源發(fā)出后會有一個龐大的傳播基礎[8]。一個人的一條微博如果得到1 000個人的轉發(fā),它傳播的范圍不僅僅覆蓋這1 000個用戶,還涉及只要單方面關注這1 000個用戶的其他用戶,可見傳播范圍之大,速度之快。
微博相比于微信在傳播范圍上的優(yōu)勢促使謠言在微博平臺上的傳播要更快。微博用戶間的自由性特征,使謠言傳播的廣度存在著快速無限拓展的可能[8]。微博中的關系網可以用樹狀圖來進行分析,樹狀圖的一個點發(fā)出謠言,會很快傳播到樹狀圖的上一級、同級以及下一級,由此循環(huán)往復。而微信更傾向于單一的人際傳播。
3.2 關注議題的差異
關注的議題可以是從微信和微博引發(fā)的謠言內容上尋找的差異。調查顯示,微博平臺上談論的議題51%是社會問題,其中官員的貪污腐敗占據28%,政策法規(guī)占據6.5%。可見社會問題,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問題,是公眾普遍關注、討論的,這里往往也是謠言熱衷的場地。微博謠言往往貼近時事和重大突發(fā)事件,具有公共性和時效性的特點,這也使得它能在短時內成為熱點議題,形成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和災情發(fā)生后,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往往低于公眾預期,信息短缺使得謠言大量傳播[6]。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引發(fā)搶鹽鬧劇,讓原本是人們生活中最普通的食鹽“一夜受寵”,食鹽搶購風急速升級。搶鹽鬧劇過后,很多輕信謠言的人因囤積了大批食鹽,到最后陷入“鹽多成災”的尷尬局面①。
微信謠言關注點在兼?zhèn)淞宋⒉┑闹饕P注點公共議題時,大多呈現較私密性的話題,微信好友里面大都是自己的親人、熟人,他們之間談論的話題地方性特征更加明顯。
3.3 謠言接受者心理認同差異
微博的便捷性帶來魚龍混雜的信息,這點已經促使很多人在心理上存在對微博上信息的防范性。不像“靶子論”中的受眾,對信息毫無反抗能力的、無條件的相信。微博用戶在接觸到謠言時,自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教育水平進行解讀。也許不能揭開謠言的真實面目,但其他用戶對事件的看法會激發(fā)自己的思考,從而甄辨出事實的真相。在微博環(huán)境下用戶之間信任度不高,心理固有的防范性就比在微信中強。其他用戶對信息評論,會使事實愈辯愈明,謠言不攻自破。
而微信中的關系要“親密”的許多,用戶之間的超信任感是謠言能在微信中傳播的一個要點。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生活觀念,導致大家心理上高度接受。謠言在微信上的傳播效果更強。
3.4 辟謠機制差異
微博是個完全開放的平臺,任何公眾都能成為它的用戶。信息以裂變方式進行傳播,微博中的名人、明星、各行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這種“大V”用戶,這些意見領袖的粉絲都有幾千萬,僅是他們一條信息的單向傳播,同時就會有幾千萬的人看到。微博謠言傳播快,散布范圍廣,“人多嘴雜”,給謠言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然而微博這個場地扮演助謠者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擔當辟謠者。相關權威人士、內行人員通過發(fā)布“辟謠”信息,這時微博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性,又反過來滋潤“辟謠”信息的生長。用戶之間各自的意見對于謠言也有一定的消解作用。
微信平臺中信息的流通僅限于好友之間,有著較強的私密性或形成小范圍的群體組織。微信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開放系統(tǒng),一條信息的發(fā)布,只有同時添加為好友的人才可見,與微博相比閉合性高。加之“熟人”的親切感。一旦謠言出現,關系網中的人普遍采取信任,他們也不容易接觸到陌生人對此謠言的看法,從而強化對于謠言的認知。但是,一旦辟謠者在群體中出現,這些人同樣易于接受辟謠信息。
總的來說,謠言之于微信與微博的差異,根本上是微信、微博這兩個社交平臺自身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差異造成的。微信平臺以它私密性較之微博的開放性,謠言傳播速度慢,但是信任程度高。微博謠言傳播速度快,受眾心理有一定的防備心理,信任程度低。微博謠言議題普遍集中于醫(yī)療、政策與受眾切身相關的公眾關注度高的話題;微信則相對擁有地方色彩。
注釋
①劉海青.http://t.sgnet.cc/blog/240403。
參考文獻
[1]新浪網: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EB/OL].[2010-09-10].http://tech.sina.com.cn/i/2010-09-10/08324641600.shtml.
[2]謝耘耕,徐穎.微博的歷史、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現代傳播,2011(4):75-80.
[3]蔡偉,戴遠程.新浪獨大急覓微博盈利之道[N].南方日報,2010-09-16.
[4]孫國鈺.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微博謠言傳播分析[J].藝術科技,2014(7):60-61.
[5]胡泳.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EB/OL].[2011-10-25].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1/1025/47567.html.
[6]羅永雄.輿論學視角下的微博與微信謠言傳播比較研究[J].新聞知識,2014(4):6-8.
[7]孫麗.網絡謠言的類型與特征[J].電子政務,2015(1):18-23.
[8]劉高穎.微博與微信謠言傳播機制與效果比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5(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