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亟須國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而國際上正在興起由工業發達國家主導的第四次產業大轉移。招商引資是我國基于當時基本國情和世情而提出的一項重要國策。這項國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引入國外項目和資本,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進而提升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從而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定的話語權。
三十多年過去了,招商引資在我國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招商引資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招商引資增速開始減慢,項目大量向房地產、金融業等領域集中,而制造業項目開始急劇萎縮,一些低端制造業流向東南亞、一些中高端制造業則回流發達國家。
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原先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近年飆升,人口紅利消失。原先依靠我國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賺取巨額利潤的外國企業無心戀戰,重新調整其全球產業布局,將一些工業制造項目撤出中國,導致我國出現產業的平庸化趨勢。本質上講,招商引資吸引來的企業僅僅是把中國制造放在價值鏈的中低端,并沒有把核心技術帶入中國,我國原先期望的技術溢出效應十分有限,一旦中國生產成本優勢不再,缺乏忠誠度的外國企業便會迅速拋棄中國轉往他處,而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我們的自主企業還不足以在世界市場上獨自撐起中國制造這桿大旗。
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處于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作為國民經濟主體的制造業亟須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2015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分“三步走”戰略。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結合當今的國際形勢以及我國自身的發展條件,我認為,要想迅速實現工業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打造具有國際尖端競爭力的工業制造體系,必須牢牢抓住當前難得的機遇,以國際視野和開放心態,實施“引資購商”的新戰略!
“引資購商”是指在政府的引導下,募集多方資本構建產業基金等資本容器,聚焦經濟支柱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選擇處于國際先進乃至頂尖水平的國外制造企業作為目標,發起控股并購或整體并購,將零配件和總裝制造逐步復制至中國,挾世界頂級品牌和技術以及中國制造成本優勢,不僅占據中國市場的主場優勢,而且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的領導地位,進而奪得全球市場的行業定價權與規則制定權,最終形成政府、投資者、企業和勞動者多方共贏的局面。
與“招商引資”依靠行政優惠措施吸引外資不同,“引資購商”依靠的是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化為主的跨境并購、重組、整合獲取和整合國際高端生產要素,借以快速學習、消化和吸收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管理經驗、研發和供應鏈體系。借助全球資本和中國市場融合所形成的千鈞之勢,“引資購商”將能夠迅速在國內制造業幾十個行業中形成新的增長點,其與中低端制造業外流的對沖力度強大,可謂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引資購商”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緊迫的。我國在招商引資階段形成了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龐大的外匯儲備,這是“引資購商”戰略落地的有利前提條件。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規模也最具潛力的市場,其所蘊含的巨大商機舉世稱羨,一旦有“引資購商”所帶來的高投資效率和高勞動收入支撐,將切實體現消費驅動的經濟拉動效果,中國將再次成為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家取得商業成功的寶地。
雖然中低端傳統成本優勢流逝,但是我國在中高端制造業上尚存一定的成本優勢,還沒有被發達國家完全擠壓,這一成本優勢通過“引資購商”戰略加以整合和利用,不僅能繼續延續我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而且依靠巨大市場腹地形成的戰略縱深,將激發出創新潛力,從而能培育出新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正處于產業遭受重創、匯率持續走低的經濟低迷時期,正是我國企業走出去、融入世界經濟、重新調整國際分工定位的大好時機。我們要利用世界經濟周期的低谷,搶在其他國家還沒有擺脫困境和成功轉型之前,利用其他國家無法攀比的龐大外匯儲備,抓住時機“引資購商”,加快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步伐,扭轉制造業平庸化和產業空心化趨勢,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持續提高,借機化解迫在眉睫的地方債務和房地產泡沫。我們目前的形勢可謂是千載難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引資購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簡而言之,在國內,“引資購商”可以加速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刺激內需和激發消費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國外,“引資購商”可以提高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獲得國際產業分工中的高端主導地位。“引資購商”是一種增值型、正反饋的對外投資,通過實施“引資購商”,我國的對外開放必將從量的增長發展到質的飛躍。而“引資購商”與“一帶一路”之間形成雙輪驅動、雙向開放的互補性,將為我國的全面開放和深化改革打開一個波瀾壯闊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