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科
摘要:管理效益審計是在財務審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新型審計,包括管理職能效益審計和管理部門效益審計,其目的就是促使企業從系統與整體的高度,充分挖掘各要素的潛力,科學配置生產力要素,防范管理風險,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管理效益審計是內部審計的最高階段。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6-0034-02
關鍵詞:管理效益審計 內容 方法
一、管理效益審計的內容
管理效益審計著眼于對被審單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綜合系統的審查分析,對審計對象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客觀評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從查錯糾弊向內部控制評價和風險評估轉變,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更加注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環節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高效和節能性;采購、銷售及提供勞務環節的真實完整性;成本費用控制、投資計劃管理環節的效果性;環保、安全生產環節的合法性;人力、裝備資源配置環節的合理性等。管理效益審計一般應開展以下四方面的具體審計:
(一)計劃管理效益審計。通過對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短期計劃的審查分析,發現計劃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找出改進計劃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評價企業計劃管理職能的發揮程度。主要內容包括:(1)中長期發展規劃審計。是否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依據是否充分;是否制定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戰略發展目標是否科學和可行;是否符合國民經濟、地區經濟發展布局要求;是否符合本企業發展定位;戰略發展目標是否按計劃實施以及實施效果如何。(2)短期計劃審計。是否編制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編制依據是否充分;經營計劃是否科學、可行;有無計劃定得過高無法完成或定得過低影響效益的問題;經營計劃是否嚴格執行;是否嚴格考核。
(二)決策管理效益審計。審查企業的決策過程和決策效果;評價決策的正確性和效益性。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制定科學的決策程序;是否遵守“三重一大”的決策原則;決策方法是否科學和恰當;決策結果是否正確以及重大決策事項是否經過可行性論證;是否充分考慮了實施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后續管理是否到位;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存在決策失誤造成損失浪費問題;有無對外投資形成的損失;有無因擔保負連帶責任造成的損失;有無到期未收回或無法收回的出借資金;有無固定資產投資等未達到預期效果現象;有無股權轉讓或閑置資產處置價格明顯偏低,造成國有資產或其他資產流失等情況。
(三)控制管理效益審計。重點開展內部控制的審查評價,主要審查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檢查等情況,評價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管理層是否重視并參與內部控制工作;內部控制組織機構和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建立風險數據庫以及風險管理機制;業務處理程序設置及職責分工是否符合內部牽制原則;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有無盲點、缺陷和缺失;業務流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經濟性和有效性;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是否到位;執行結果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四)組織管理效益審計。通過對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經濟性的審查,評價其管理績效。
1.商品或物資供應管理審計。一是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審計。主要內容包括:采購部門分工是否能夠起到相互牽制和監督的作用;所有的業務是否經過審批;采購業務的各項記錄和原始憑證是否健全、完整。二是采購計劃審計。主要內容包括:采購計劃的品種、規格和質量是否與生產計劃需要相一致;采購計劃需要量是否與生產、經營規模相平衡;是否存在無計劃采購、后補計劃等程序倒置問題;采購是否及時;有無采購不及時影響生產經營的情況。三是采購合同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有無所采購的實物、規格、數量不符合采購計劃的情況;合同價格是否合理、有無價格明顯偏高現象等。四是采購量審計。主要內容包括:大宗商品采購量的計算是否準確;是否符合最佳經濟訂貨量法等。五是采購方式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有無未實行集中采購導致采購價格明顯偏高現象;是否向生產企業直接采購,有無通過代理商采購價格明顯偏高或供貨不及時影響生產經營的現象;有無符合招標條件未招標情況;是否計算招標訂貨率、網上采購率、直接采購率等并評價采購效益。六是采購費用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是否運用“采購費用率”考核;是否將實際的采購費用率與上期采購費用率、計劃采購費用率、同行業的先進水平進行比較;是否經常分析變化趨勢,找到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七是倉儲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實行儲備定額管理;最高儲備定額、經常儲備定額、保險儲備定額的制定是否先進合理;有無儲備定額過低或過高影響生產經營或浪費資金的現象。八是存貨管理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建立驗收入庫、發放、保管、盤點、安全保衛等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有無利用存貨調節利潤的情況;是否定期對存貨進行抽盤;有無長期在途商品、賬外存貨、盤盈、盤虧、積壓情況等。
2.生產管理審計。主要內容包括:生產運營與管理各環節是否嚴格按制度執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質量檢測制度以及實際執行情況;有無因生產過程中質量把關不嚴,造成次品、廢品率不正常情況并計算損失;安全環保資金投入是否到位,是否專款專用,是否能滿足治理需要,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存在影響生產運行的安全環保因素;有無安全環保事故造成重大損失情況。
3.銷售管理審計。包括:企業是否對產品市場需求進行分析;是否以銷定產或以銷定進;有無產銷、進銷不對路導致大量產品積壓并計算損失;是否嚴格執行銷售定價程序;銷售資金是否及時回籠;有無截留、轉移、隱瞞收入及賬外資金等問題。
4.財務管理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實行預算管理;有無預算外資金;預算執行是否到位;是否建立資金管理內部控制制度;資金管理不相容崗位是否分離;現金及其他貨幣資金是否賬實相符,有無籌資過少影響生產經營或籌資過多導致資金浪費而增加財務費用情況;是否建立健全成本費用管理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了合理的成本費用開支定額或標準;成本開支界限和開支范圍劃分是否清楚,有無違反“八項規定”的支出;對主要成本費用指標與企業歷史水平、計劃或考核水平、同類型企業平均值或先進企業是否存在差距;審查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開支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財務費用支出是否合理。
5.設備、設施管理審計。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制定設備、設施管理規范;有無不按規范操作而導致重大事故給企業造成損失情況;是否建立設備、設施運行檔案;有無未按規定進行檢修或延期服役而引起事故發生的情況;設備、設施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有無利用率低和長期閑置不用的設備。
二、管理效益審計的方法
管理效益審計不僅要運用常規的審計方法,而且還要根據實際創新審計方法。(1)價值量化法。可用來計算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或計算由于某項決策得當而避免的損失等。(2)因果分析法與果因倒推分析法。一般來說在沒有審計線索的情況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掌握了審計線索,可以考慮采用“果因倒推分析法”。(3)實物觀察與計量審計法。即通過實物的現場觀察與實際計量的手段,來核實資產賬面記錄的真實性、存在性和準確性。生產經營運行管理、存貨管理、基本建設項目管理多用此方法。(4)調查表法。是管理效益審計收集審計證據的一種重要方法。設計調查表時應注意必要性、可行性、準確性和藝術性。調查表可以發給相關人員,也可以發給全體職工,填表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填表時可以由審計人員現場填寫,也可由被調查人填寫。(5)流程圖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門的聯系和管理工作程序。內部控制測試多用此方法。(6)訪談法。主要用于了解企業管理狀況從而發現問題,訪談中要善于根據捕捉到的信息隨時調整思路,根據訪談內容確定審計重點,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7)經濟技術指標對比法。將企業重要經濟技術指標與國際國內同行業優秀企業進行對比和排序,對存在差距的原因進行分析并評價企業管理水平,直觀、快速地反映企業管理水平。(8)分析性復核。審計人員利用專業技術知識與經驗,面對審計客體提供的各種資料載體,進行合理的推斷、驗證、計算,以及運用法律法規、制度規定的尺度進行衡量,進一步核實會計記錄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得出審計結論,揭示問題存在的真正根源。
三、建立管理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管理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兩種:(1)定性評價標準,指評價管理效益合理性的標準。一般包括國家方針、政策、法律以及有關生產經營活動的規定,地方或主管部門發布的法規,其他規章制度。(2)定量評價標準。是指衡量企業管理效益高低優劣的標準,通常表現為衡量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一般包括部門和單位自行制定的計劃、預算、定額、合同;企業歷史水平、行業水平、國際水平;其他理論依據等。對被審計單位的償債能力進行審計時,可依據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和已獲利息倍數等指標進行評價。一般可以通過對企業盈利能力狀況、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等指標的計算,從縱向和橫向進行對標分析,來評價企業管理效益情況,找出差距,明確企業改進目標。
四、管理效益審計的結果運用
審計的真正目的在于審計結果的運用。內部審計的根本目標在于改善被審單位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充分運用審計結果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根據審計建議不斷完善內控制度;二是重視審計整改。審計整改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層層責任到人,限期整改;三是要開源節流并重,疏堵并舉,切實提高企業效益;四是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不斷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認真研判本單位的優勢與不足,定期分析贏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資本結構,適時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管理業績,建立健全各項考核、評價指標,使每個部門或崗位實現“職責目標明確,任務指標清晰,獎罰懲處有數”的目標,積極營造規范、高效的工作環境,進一步促進企業經營管理和效益水平的雙提升。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