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弋
摘要:對賭協議引入我國已十多年,在民營企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但對賭協議在國企卻運用很少,原因在于政策和法律存在一些障礙。如果能有效解決這些障礙,對賭協議對國企體制改革、融資將產生積極作用。文章探討了對賭協議的研究現狀、運用意義和在國企運用中面臨的障礙,最后提出了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6-0047-02
關鍵詞:對賭協議 國企
一、引言
對賭協議,又稱“價格調整機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它是企業在融資時與私募股權投資者簽訂的一份協議,在協議中雙方共同約定一定條件,如果條件實現,則融資方享有一定權利,如果條件沒有實現,則投資方享有一定權利。在做出投資決策前,私募股權投資者由于信息不對稱、未來經營不確定性風險等問題而無法對企業的價值做出合理估計,便選擇與融資企業簽訂對賭協議的方式來解決企業估值的問題。我國企業在與私募股權投資者簽訂對賭協議時,存在一定的博弈,所以價格調整機制在引入我國后被業內人士稱之為“對賭協議”。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在其企業融資中面臨一定的問題,將對賭協議運用到國企中,能有效解決國營企業的融資難題以及對國企的制度改革有一定積極作用。
二、研究現狀
(一)對賭協議的理論性研究
對賭協議最初在我國資本市場興起時,一些學者對對賭協議的概念、理論基礎、調整機制等理論問題進行了闡述。其中,程峰(2007)在《對賭協議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中對對賭協議的概念、本質及要素進行了闡述。羅青軍(2009)《對賭協議:內涵、風險收益及其決策模式》介紹了對賭協議的內涵及其常見模式。姚澤力(2011)在《“對賭協議”理論基礎探析》中,從理論基礎的角度對“對賭協議”進行了探討,認為其理論基礎包括委托—代理理論、激勵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博弈論和期權理論。
(二)法理角度的研究
對賭協議法律性質屬于標準的射幸合同,其基本性質符合射幸合同,認為它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下運行時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薛飛,2009;謝海霞,2010;傅穹,2011)。但張先中(2013)在《私募股權投資中估值調整機制研究——以我國公司法資本規制為視角》中認為對賭協議的法律機制呈多樣性,解決其法律效力時僅用單一類型的合同并不可行。另外,部分學者認為對賭協議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一律禁止,而應加強監管,認可對賭協議的合法地位,促進對賭協議在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例如王云霞(2013)的《對賭協議的法律適用及風險防范》,李有星、馮澤良(2014)的《對賭協議的中國制度環境思考》等。
(三)企業運用的研究
部分學者以國內簽訂過對賭協議的企業為案例進行分析,從成功與失敗正反兩個方面總結經驗,對我國企業簽訂對賭協議提出了建議。馮雪(2011)《對賭協議的博弈分析——以蒙牛集團的對賭協議為例》以蒙牛的對賭協議為例,進行博弈分析,認為重復博弈結構的協議能提高融資方贏得對賭的概率。王振家(2013)在《中國企業對賭協議的動機和經濟后果研究》中通過對國內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發現我國企業簽訂對賭協議主要是因為企業面臨的快速成長機會以及融資困境,而對賭之后又會出現控制權轉移、管理者短視等經濟后果。
綜上,國內學者主要從理論、法理學、經濟學、企業運用等方面對對賭協議進行研究。對賭協議的實證研究和國有企業的運用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空白。由于簽訂對賭協議的企業大多數是非上市公司,對其數據收集十分困難,另外對賭協議對企業影響的時間跨度很長,所以對賭協議的實證研究可行性很小。
三、對賭協議在國企中運用的意義
根據融資優序理論,企業在融資時,選擇融資渠道的順序一般為內部融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但國有企業在選擇融資渠道的順序時卻與此相悖。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高度重視資本的內部積累,在融資過程中優先利用企業內部積累的資本。相比之下,我國的國有企業管理層并不重視內部資源的積累,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國有企業特殊的體制環境所造成,所以國有企業在選擇融資渠道時,就直接越過了內部融資。上市國有企業在選擇融資渠道時,一般偏向于配股、增發股份等股權融資方式。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外部股東對企業管理層的約束力很小,加之股權融資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上市國有企業的融資行為受到這些原因的驅動。而非上市國有企業在籌集資金時,則選擇債務融資,且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于國有銀行信貸。一份債務契約理應會給企業帶來硬性約束,但由于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產權歸屬相同,國有銀行難以對國有企業帶來硬性約束,不少國有企業存在延遲償還貸款、不償還貸款情況。另外,國有企業管理層在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上缺乏理性,為了能籌集到資金,他們不會害怕貸款的高利率。所以,我國非上市國有企業都是高負債的資本結構,財務風險較高。這些高負債的國有企業終究會面臨無款可貸的情況,而與私募股權基金鑒定對賭協議,能給國企籌集資金,幫助國企渡過暫時的困境。所以對賭協議對于拓寬非國有企業融資渠道、改善資本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四、對賭協議在國企中運用的障礙
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對賭協議做出明文規定,對賭協議在我國運用時,就只能按照《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企業國有資產法》等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約束,對賭協議在國有企業中運用就會面臨一些法律障礙。
(一)股權轉讓的限制
對賭協議的履行往往涉及到企業股權的轉讓,如果企業達到簽訂的對賭目標,投資方將以較低價格將部分股權轉讓給融資方,如果未達到對賭目標,企業將以較低價格將部分股權轉讓給投資方。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若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有特別規定,股東之間可以按照彼此約定自由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權轉讓即為完全自由。一般情況下,國有企業非國有股權的轉讓不會受到限制,除非轉讓的股權處于鎖定期內,則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如《公司法》第 141條、《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第 38 條的規定。另外國企的大部分股權屬于國有資產,涉及到國有股權的轉讓時還必須得遵守《企業國有資產法》的相關規定。當對賭協議涉及到較少國有股權轉讓的轉讓時,必須得到如國資委等機構的審批。如果轉讓國有股權的比例致使國家對該企業不再具有控股地位,還得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在審批對賭協議時會相當謹慎,特別是涉及以象征性低價轉讓國有股權的對賭協議,審批機構會擔憂背上賤賣國有資產的嫌疑。凱雷與徐工對賭協議的取消就是一個實例。以上規定會構成國有企業與私募股權順利簽訂并運行對賭協議的障礙。
(二)國有資產轉讓時的價值評估
我國對國有股權轉讓的價值評估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企業國有資產法》中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第二十二條對國有資產評估做了明確規定。涉及國有股權轉讓時,轉讓的股權首先要經過具有資質、經政府認可的評估機構的評估,隨后資產評估報告需經過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核準,然后才能作為確定股權轉讓價格的參考依據,若交易價格明顯低于評估價格時,交易將會被暫停。在涉及到企業股權轉讓時的對賭協議,如果國企未達到約定的對賭目標,則會以象征性的低價將國有股權轉讓給私募股權投資者,如此嚴格的程序會使得這類對賭協議無法付諸實現而失去現實意義。另外,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第23條規定“國有資產評估方法包括: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在實務中,國有企業資產評估常常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現值法。而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一般采用“動態調整評估法”,這種方法對企業估值的根據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估值方式的不能,使得投融資雙方在簽訂協議時難以在企業估值問題上達成一致,對對賭協議的順利簽訂構成障礙。
(三)對賭協議低價轉讓股權的稅收問題
在涉及股權轉讓的對賭協議履行時,股權的轉讓牽涉到所得稅的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第九款的規定,國有企業的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轉讓股權的所得應交納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但在對賭協議的實際運用中,股權的轉讓往往按很低的價格進行,甚至無償轉讓。這必然得不到稅務機關的認可,稅務機關會要求股東按照所轉讓股權的公允價值進行納稅調整。
五、對賭協議在國企運用的建議
(一)發展具有政府背景的私募基金
與企業簽訂對賭協議的都是私募股權基金,目前參與國內企業對賭的大多是具有外資背景的私募股權基金,如英聯、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一方面,PE參與國企對賭會因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而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具有外資背景的大型PE參與國企對賭會受到更多限制。由政府機構主導、社會各方參與下成立一個私募基金,該私募基金的控制權在政府,而其投資方向也主要面向國有企業。這類性質的私募基金與國企對賭時,即使國企對賭失敗,其所有權轉讓給私募基金,也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對賭協議簽訂、股權轉讓的審批也會很順利。但這類私募基金與國企存在“同源代理”的問題,如何設計該私募基金的管理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值得研究。
(二)改善國有資產的評估方法
國有企業在進行資產評估時往往采用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現行市價法和清算價格法,這些評估辦法沒有關注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發展空間以及無形資產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不能合理評估企業的真實價值。國有資產的評估方法應該借鑒外資私募基金采用的“動態調整評估法”,與國際接軌,改善現有的評估方法。Z
參考文獻:
[1]李愛慶,陳榮秋,吳九紅.超產權視角下PE推動國企并購重組改革的策略研究[J].管理評論,2009,(12).
[2]姚澤力.“對賭協議”理論基礎探析[J].理論界,2011,(08).
[3]王振家.中國企業對賭協議的動機和經濟后果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