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趙小忠 譚劍

摘要:文章調研了制造行業股權激勵的現狀,分析了該行業股權激勵業績評價存在的問題,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我國股權激勵有效期應以5年為宜、應區分企業發展階段分別設計考核指標、增加研發投入和經濟增加值指標、應采用綜合指標進行評價等改進建議。
關鍵詞:股權激勵 業績評價 制造行業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16-0070-02
著社會的發展,經營權與所有權不斷分離,引起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其經營目標的不一致,導致產生了委托代理問題。股權激勵是一種以公司股票為標的,對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員工及其他人員進行長期激勵的方式。股權激勵最早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實施至今,在美國已有80%的公司普遍采取了股權激勵的方式。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新型的激勵辦法,有效地緩解了委托代理問題,使得管理者與經營者的目標趨同,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同時作為一種長期的激勵方式,也使得管理者更加注重公司的長遠發展,避免短視行為,有效地增強了被激勵對象對于公司的忠誠度和調動了其工作積極性。
一、我國實施股權激勵的現狀
我國證監會2006年頒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試行)》,隨后財政部、國資委等相關部門又陸續頒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關于股票增值權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股票期權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的股權激勵政策。截至2015年1月1日,歷經十余年,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已有597家公司采用股權激勵。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部分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對于公司的業績和財務指標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降低了企業管理人員的流失率。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公司所處行業管制程度以及公司采取股權激勵的動機不同等原因,使得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存在偏福利型的股權激勵方式。在我國制造行業中已有不少的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制造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證監會公布的涉及股權激勵的12個行業中制造行業的比重最大。同時制造行業由于其自身行業特點的原因,也更加適合實施股權激勵。
二、制造行業股權激勵業績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股權激勵有效期短
部分企業在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中,股權激勵的有效期過短。在美國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股權激勵的有效期規定是在10年以下,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試行)》中規定的有效期也為10年以下。而在我國70%的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有效期在5年以下,根據呂長江等學者的研究認為,在我國實施股權激勵時,有效期在5年及5年以上10年以下方可為恰當的股權激勵有效期。否則,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可能存在明顯的為公司管理人員輸送利益的情況,也違背了實施股權激勵的目的。
(二)沒有區分企業發展所處階段
在制造行業中實施股權激勵并沒有區分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對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來說,股權激勵的實施方案應該不一樣。對于成熟企業來說,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產品的品種基本定型,而對于一個處在成長階段的企業來說,企業的產品數量和企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因此,對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在股權激勵業績指標的選擇上應該予以區別,進行合理選擇。
(三)缺乏對企業研發投入的考核
股權激勵的本質是在能夠挽留企業人才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對于研發投入的考核,一方面是企業創新和長遠發展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立足于未來,做長遠規劃。但是在我國制造行業的股權激勵中并沒有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進行考核。
(四)沒有考慮非財務指標
在我國制造行業中,雖然有不少的企業實施股權激勵,但是股權激勵的業績指標都以財務指標為主,并沒有考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非財務因素。這些財務指標也沒有考慮使用權益資本所帶來的成本問題。
(五)財務指標單一
在制造行業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業績指標體系過于單一。企業的業績評價指標主要以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之中的一個或者兩個指標進行考核,評價體系過于單一。單一的業績評價指標造成實施過程中要求相對較低,使管理者很容易達到這個行權標準,不可避免地讓人懷疑企業在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中也存在自利行為。
三、對制造行業股權激勵業績評價改進的建議
(一)以5年為有效期
根據呂長江等學者的研究,認為在我國實施股權激勵有效期應該為5年以上10年以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試行)》中規定是10年以下。較長的有效期可以對管理者有一定的約束力,避免為高管謀取福利現象的產生。但是過長的有效期使得股權激勵的對象可能失去信心和興趣去長久的堅持。因此本文在改進制造行業股權激勵業績評價體系時建議有效期以5年為準。
(二)區分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分別設計考核指標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可以衡量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判斷企業發展所處階段的重要指標。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超過10%,則認為企業生命周期處在成長期,否則視為處于成熟期。凈資產收益率作為一個綜合性較強的評價企業獲利能力的指標,如果企業單純的以凈資產收益率進行考核,則無法規避凈資產收益率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凈資產收益率是稅后凈利潤與凈資產的比值。如果管理者想提高凈資產收益率,可以通過降低凈資產或者同時降低凈利潤與凈資產來實現,對于管理者來說存在著很大的可操作的空間。同時,對于一個處于成長階段的公司來說,它需要不斷地擴大公司規模和提高產品的數量、增加品種,這必然需要新的資本的投入。在我國企業融資中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及融資渠道的狹窄等原因,使得公司在融資決策中更多的使用股權融資。股權融資導致凈資產規模的不斷變大,從而導致對于一個處于上升階段的公司來說,它的凈資產收益率降低。通過對企業發展階段的判斷,我們在設計股權激勵業績評價指標時,對于一個成長性企業來說,可以要求凈資產收益率以實施股權激勵前三年的加權平均數為基期,在今后五年內保持不變,而對于一個成熟企業來說,應該以前三年的加權平均數為基礎,在今后五年內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通過對企業發展所處階段的劃分和凈資產收益率在不同生命階段企業應用要求的不一致,合理地避免了凈資產收益率在業績評價過程中存在的缺陷。
(三)增設研發投入比指標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技術創新及研發可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或者保持原有的地位,同時有可能會節約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延長企業產品生命線。技術創新及研發應該作為衡量制造行業企業管理者是否以長遠發展為目標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股權激勵作為一種長期的激勵行為,其核心是為了避免管理者的短視行為。因此,在進行股權激勵業績評價時應考慮企業的研發能力。我們可以引用研發投入比,即研發投入占凈資產的比重來進行考核。對于研發投入比在業績評價中的使用,不應該區分成長性公司和非成長性公司,都應該按實施股權激勵前三年的加權平均數為基礎,在五年內保持持續增長。通過考慮使用研發投入比來進行考核,使管理者關注了對企業技術研發的投入,間接地使管理者注重企業的長遠的發展。
(四)增加經濟增加值增長率指標
經濟增加值是稅后凈營業利潤扣除全部資本成本后的差額,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經濟增加值考慮了企業在使用所有資本時的成本。通過對傳統收入進行一系列的調整,消除了會計運作產生的數據異常狀況,并使其盡量與經濟真實狀況相吻合。經濟增加值能真正反映企業的增值能力和為股東所創造的價值,也能使經理人為企業所有者著想,使他們從股東角度長遠地看待問題,從而可以更好地保護股東們的財富,且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也便于同行業之間的對比,體現出一種新型的企業價值觀。因此使用經濟增加值增長率,能夠更加合理地評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避免了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忽視權益資本成本的問題。對于管理者而言,經濟增加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非財務性問題,能夠更加全面地評價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
(五)采用綜合指標進行業績評價
目前在企業中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指標主要是以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中的單個指標或者兩個指標為基礎組合來制定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反映了企業營業收入的增長情況,但是營業收入的增長不一定代表企業經營水平的增長。單純的以營業收入為核心的指標的考核,可能使企業管理者以大量的賒銷產品等來滿足考核指標的要求,而不考慮應收賬款等相關因素,從而造成企業的大部分資金被應收賬款占用或者給企業造成大量的壞賬風險。其次營業收入增長率并沒有考慮相應的營業成本和銷售費用的問題。如果管理者為了提高營業收入增長率而忽視營業成本和銷售費用增加,以較高的營業成本來帶動營業收入的增加,會增加企業成本。
凈利潤增長率直觀地反映了企業凈利潤的增長率,但是凈利潤的增長也可能是企業通過非主營業務實現的。一旦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減少必然會嚴重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
如果企業單純的以一兩個指標的組合為考核標準,如以營業收入的增長率和凈利潤的增長率為組合或者以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為組合,都不可避免地會給管理者留下充足的空間利用營業成本等相關因素來進行操縱,以滿足業績指標的要求。同時,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業績評價并沒有考慮相關非財務相關因素。例如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給企業帶來的良好聲譽以及企業形象等。對成長性的企業進行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時應該考慮研發投入比、營業收入增長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經濟增加值增長率,對于各個指標的考核應該以前一年為基期持續增長為要求。同時凈資產收益率以第一年為標準,在5年內保持不變,對于一個非成長性企業來說,在考慮成長性企業考核業績指標的同時,還應考慮凈資產收益率的持續增長。對于非成長性企業,在進行業績考核時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營業成本增長率和銷售費用增長率保持一致,應收賬款的增長率不得超過營業收入的增長率。只有當管理者在每期期末同時滿足以上要求時才可以行權。此種考核指標首先以五年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業為管理者在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應用較短的有效期來輸送利益的情況。同時,應用研發投入比考核了企業管理者對于技術研發的熱情。而且,通過對經濟增加值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企業的非財務問題和管理者使用權益資本時的成本,有效剔除了會計失真問題。最后,通過應用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經濟增加值和一系列業績考核時關注的指標,多方面考慮了企業的獲利能力、營運能力,解決了凈資產收益率對成長性企業進行業績考核時的缺陷。Z
參考文獻:
[1]呂長江,鄭慧蓮,嚴明珠,許靜靜.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制度設計:是激勵還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
[2]賈璐.EVA理論在企業業績評價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16,(6).
[3]朱冬.淺析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現狀[J].價值工程,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