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及不足,提出今后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向,建議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延伸配套產業鏈,提高增值率,加強中西部合作,開拓營銷渠道,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等方法,促使我國加工貿易良性循環發展。
關鍵詞: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營銷渠道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加工貿易這種國際合作生產方式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猛發展起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的加工貿易帶來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1 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
1.1 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主要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先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展“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環節和成熟的技術轉移到中國,為我國出口創匯、勞動就業、引進技術和生產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工貿易高附加值產品大大增多,進出口比重明顯提升。從1981-2015年,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進出口中的占比從5.6%增長到31.5%,1998年占比最高達到53%。截止目前,外貿進口總額的1/4和出口總額的1/3仍來自于加工貿易。(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1.2 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加工貿易的主體
優惠的貿易政策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到中國,其進出口額也隨之大幅提高。從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結構看,加工貿易占了大部分份額。加工貿易成為吸引跨國公司、高新技術產業來我國進行投資的主要方式。外資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藝、制造設備和管理經驗,充分利用我國勞動力低廉、資源豐富、政治穩定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到2015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10300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82.74%;國有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831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總額的6.68%;私營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1241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總額的9.97%;其他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76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總額的0.61%。(如圖1)
1.3 加工貿易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的加工貿易最初是從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開始的,這是因為當時制造業水平落后、勞動力成本低廉。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和技術逐步提高,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趨勢,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逐漸上升,加工貿易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出口產品從初級制品為主逐漸轉變為以信息產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為主,持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比如微軟、英特爾、IBM等知名公司紛紛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帶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1.4 優惠的加工貿易政策
當前,我國對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口料件實行“保稅”政策。這在增值稅和關稅較高的情況下,為企業節約了運營資金,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
為進一步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我國還先后興建了多個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其中以出口加工區發展最為迅猛。區內采取“封閉式”管理模式,簡化審批手續;入區企業享受一系列“保稅”、“免稅”政策,并可24小時快速通關。為企業實現零庫存、減少資金占壓、降低成本、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2 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2.1 技術轉移不理想
盡管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技術水平在飛速提高,但很多核心技術仍然由外方掌控。即使是跨國公司在技術上也不得不持續依賴外方,核心技術仍然要從國外引進。例如,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信息產品的液晶顯示板、單片集成電路等大部分關鍵件依賴進口。在整個加工貿易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銷售、運輸和服務等環節的價值鏈中,國內企業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很少進入核心領域。因此產品增值率低,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的效果并不理想,加工貿易對于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2 區域分布不均衡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良機,在吸引外資方面捷足先登,成為我國進出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該地區資源豐富,設施完備,勞動力素質較高,制造能力較強,為加工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中西部地區興建了多個出口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促使加工貿易從沿海地區向西部蔓延。然而,由于人力資源、交通運輸,規模效應等問題,盡管進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提高,但進出口總額仍落后于東部地區。
2.3 利潤分配不公平
不可否認,外資企業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飛速發展。但由于跨國公司從事加工貿易的配套環節主要在外資企業間進行,加工貿易的大部分利潤被外資企業獲得,內資企業只賺取微薄的加工、裝配費用。且由加工貿易帶動的巨額出口順差,使其他國家對我國實施貿易壁壘,影響國內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2.4 政策存在漏洞
加工貿易的“保稅”政策存在漏洞。少數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犯罪活動。比如出口報多, 進口報少、高報損耗和單耗、串料,甚至利用虛假簽名和單證等手段,從事走私行為,將保稅料件在國內出售,獲得非法收入,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
3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方向及建議
3.1 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引導加工貿易良性發展
今后的發展,除保持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外,更應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引導和鼓勵跨國公司在國內建立研發中心,使國內企業吸收更多的國外先進技術,提高技術外溢效果。
同時,有關部門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加工貿易與人口、資源、環境相統一,引導加工貿易良性發展。對生產工藝落后、環保或能耗不達標和出現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禁止其開展加工貿易。
3.2 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提高增值率
關注加工貿易對國內產業和產品的擴散、帶動作用,提高我國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包括:向產業鏈上游探索,提高產品的自主設計開發能力;在產業鏈中游,精選制造鏈增值大的環節;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開展國際物流業務;向產業鏈配套環節拓展,重點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領域。
另外,相關部門一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另一方面也要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人才緊缺、技術落后、資訊滯后等實際困難,使這些企業在參與加工貿易的過程中,帶動相關領域的產品出口,延伸國內產業鏈,提高加工貿易增值率。
3.3 加強地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促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
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最初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勞動密集型產業應逐步向中西部轉移,與內地企業開展合作加工,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中西部地區也應借簽東部地區的成功經驗,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開拓附加值高的產品。同時,在西部大開發良好政策推動下,繼續加強交通運輸、通訊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改善西部投資環境,吸引外來投資;鼓勵高端復合型人才投入到西部建設中,為招商引資創造有利條件,促進中西部經濟騰飛。
3.4 開拓營銷渠道,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
目前,我國開展的加工貿易大多是外商在海外接單,國內企業只負責加工制造,不接觸市場,沒有掌控分銷渠道,國際營銷網絡多被外方控制,利潤也被外商壓榨。所以,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內企業要注意培養綜合能力強的營銷人才,學習營銷新知識,掌握營銷新方式,利用跨境電商這種新興的貿易方式,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緊扣客戶需求,繞開中間商,變間接加工為直接貿易,以降低成本,增加國內企業利潤。
3.5 積極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支持和鼓勵我國在設備、技術上有較強優勢的行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境外加工貿易是指我國企業以現有技術、設備投資,在境外以加工裝配的形式,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國際經貿合作方式。
近些年,我國部分產業和產品,如輕工、紡織、家用電器行業發展迅速,生產水平和規模不斷擴大,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相關部門應引導和推動這些企業有步驟、有計劃、分期分批地向國外轉移我國的成熟產業和多余勞動力,利用比較優勢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3.6 加強監管力度
當前利用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進行走私違法活動的行為日益凸顯,有關部門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責和優勢,加強監管力度,沉重打擊走私行為。首先,應該健全加工貿易的監管體系,各部門全面聯網,避免產生脫節,禁止利用偽報、瞞報、擅自內銷、串料等手段的走私違法行為。其次,著重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區域轉移,由海關對指定區域內的加工貿易實行保稅監管,避免區外監管的漏洞。
4 結論
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招商引資、技術更新、勞動就業、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目前加工貿易中存在的不足。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鼓勵更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內外資企業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外溢,促進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提高增值率。面對少數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貿易為掩護從事的走私活動,要繼續加大監管力度,禁止加工貿易成為走私者的“搖籃”。引導加工貿易良性發展,為我國經濟的騰飛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 多米尼克﹒薩爾瓦多(Dominick Salvatore):《國際經濟學》第10版,楊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 葉菁婧:《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研究——與江蘇加工貿易對比研究 》,河北,《經濟論壇》,2007年第4期,第25-第27頁
[3] 冷柏軍:《國際貿易實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