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自2013年啟動農業園區建設以來,農業園區如雨后春筍遍布各地,但各個農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參差不齊。為有效推動農業園區做大做強,積極探索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徑,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助力精準脫貧攻堅。
1 基本情況
全區共建設各類農業園區17個,遍布11個鎮。其中省級農業園區7個,均被列為省“5個100工程”調度項目,分別是:播州區楓香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播州區樂意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遵義(臺灣)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博覽園、播州區樂山花卉苗木示范園區、播州區龍坪萬畝玫瑰生態農業產業園、播州區泉源食用菌生產示范產業園區、播州區茅臺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產業示范園區;市、區級農業園區10個,分別是:遵義花香·龍泉生態園、播州區池坪生態產業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播州區民主藍精靈生態農業產業園、播州區杉鯢王國生態產業園、播州區西坪大同生態產業示范園區、播州區金芙生態農業觀光產業園區、播州區西崖山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播州區團溪畜禽生態養殖產業示范園、播州區三合龍馳生物科技示范園、播州區龍坪大興蛋雞產業示范園。
17個農業園區計劃總投資62.2億元,目前累計完成投資32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51.4%。其中2015年預計完成投資14.6億元,實現總產值21.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9.1億元,解決就業58200人;園區周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720元,比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5720元。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楓香蔬菜園區考察時高興地說:“我到這里來,主要就是看中你們對農民的帶動作用”。全區農業園區“現代、高效、示范”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一)農業園區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始終堅持發展現代科技,加強現代裝備,實行現代管理,推動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園區科技貢獻率達90%以上,引領著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楓香九豐蔬菜核心園區充分發揮智能大棚、膜下滴灌等現代裝備作用,大量采取吊蔓栽培、落莖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辣椒、黃瓜、絲瓜等蔬菜上市早、產量高、效益好,畝產值在6—8萬元,成為“農業321工程”升級的典型樣板。而臺灣博覽園則利用組培育苗發展蝴蝶蘭,年銷售量達100萬株,按每畝種植2萬株、每株30元計算,畝產值可達60萬元。
(二)農業園區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引擎。以“景區+農戶、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模式,推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民增收。一方面是農民到農業園區務工直接增加工資收入,比如臺灣博覽園解決周邊群眾200余人就近就業,人均工資2萬元/年以上;泉源菌業一期常年解決當地農民120人就業,人均工資收入2.4萬元/年以上;龍坪玫瑰園核心區5300畝示范基地每月支付群眾務工工資30—40萬元。另一方面是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館等第三產業增加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各個農業園區周邊已發展農家樂120家、鄉村旅館417家,年創收預計可達2.7億元以上。
(三)農業園區已成為培育主導產業的助推器。各個園區主導產業各具特色,成為全區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的核心示范區。臺灣博覽園以賞蝴蝶蘭、觀熱帶植物、游美麗鄉村、品臺灣美食來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以上。龍坪玫瑰園以玫瑰生產、加工為主,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帶,公司擬建玫瑰精油加工廠,規劃帶動周邊發展種植玫瑰3萬畝。楓香蔬菜園區將利用智能溫室實施育苗和蔬菜深加工,已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蔬菜1.2萬畝。泉源菌業循環利用酒糟、秸桿等生產食用菌,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典范,一期年產食用菌3000噸,二期工程擬建食用菌加工廠,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食用菌生產。樂山園區以花卉苗木為主導,打造花漫樂山,已建成核心園區6000余畝。
(四)農業園區已成為農旅文一體化的加速器。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思路,依托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電商農業、加工農業,推動農旅文融合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設施大棚、種養基地、農業園區、QQ農場、加工廠房變成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展銷車間”,成為引領農民增收的典范、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樣板、干部生產實踐學習的課堂,更成為游客體驗農業、感知農業的樂土。通過“大數據+農村電商”,培育20個農村電商主體,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推進一產接二連三,全面升級。
(五)農業園區已成為龍頭帶動示范的領頭羊。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楓香蔬菜園區探索“四模式四平臺”構建利益共同體,即:圍繞輻射帶動區探索“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遵義蔬菜外貿出口創匯平臺;圍繞核心區探索“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模式,打造依靠龍頭帶領農戶奔小康平臺;探索“公司+直銷店+基地”模式,打造遵義楓香九豐蔬菜直銷平臺;探索“公司+外地經銷商+基地”模式,打造遵義蔬菜“夏季向北”銷售平臺。一方面發揮公司一頭連市場一頭連群眾的龍頭作用,邊建基地,邊做加工,邊搞銷售;另一方面發揮村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協調作用,解決公司用工和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問題。
2 存在問題
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一些不容忽視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客觀存在。一是缺乏科學定位,建設內容隨意變更。部分農業園區不按規劃建設,在建設中隨意變更建設內容,改變農業用地屬性。同時在建設中改變土地原貌,造成流轉土地無法復原用于農業生產。二是缺乏嚴謹程序,驗收手續難以完善。由于農業園區內的土地多以流轉方式取得,用地性質仍然是農業用地,工程建設部分不能按期辦理建設用地手續,環評、立項、消防等相關手續也難以完善。三是缺乏有效資產,融資貸款十分艱難。農業園區建設資金需求較大,而業主自身有效貸款抵押資產較少,銀行放貸意愿不強,抵押貸款額度較小,融資難、融資少、成本高的問題極為突出,導致農業園區建設資金短缺,嚴重影響建設進度。四是缺乏配套設施,建設發展受到制約。農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水利、交通、電力、網絡、燃氣等配套設施不到位,制約了園區的建設發展。五是缺乏考核機制,協調調度遭遇障礙。
3 幾點建議
建設農業園區,是統籌推進精準脫貧與全面小康、實現產業扶持脫貧一批的有力抓手,是大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制定科學規劃。按照“科學化選址、高標準規劃、分步驟建設”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農業園區建設發展規劃。
(二)完善審批手續。農業園區項目業主要自覺樹立法治意識,凡事嚴格按照程序規程操作,及時履行各項審批手續,做到合法建設、守法生產。
(三)突破資金瓶頸。一是要以商招商,爭取社會資本注入;同時對接科研院所,爭取政策資金扶持。二是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行“公司+合作社、公司+農戶”等運行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生產,公司負責指導生產、統一銷售。三是有效整合資源資產抱團取暖,做大做強農業園區平臺。
(四)改善配套設施。要進一步加強與上級部門的的對接,積極爭取、整合“一事一議”、土地整治、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四在農家、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小流域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等項目資金,竭盡全力改善農業園區配套基礎設施。
(五)做好協調服務。一是建立健全農業園區建設考核獎懲制度。嚴格按照年度考評方案實施考評、兌現獎懲。二是統籌用好人力資源。統籌用好管委會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人才,以聯席會議制度或現場辦公方式解決管委會專業人才不足和工作調度不暢問題。
作者簡介
趙弢(1970—),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人,中共播州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