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周安輝
摘 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企業資產真正符合資產定義的要求,資產減值會計為資產的真實價值提供了量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資決策。本文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介紹,對減值資產的價值在計提減值后得以恢復的,減值損失能否轉回,需要區別對待進行了分析,為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提供了有益地參考。
關鍵詞: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核算
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自1999年實施了壞賬損失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四項準備后,2001年財政部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其中新增加了四項資產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由此擴大成了八項資產準備,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進行了更科學更規范的要求。
1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必要性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企業資產真正符合資產定義的要求。資產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如果資產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帶來的經濟利益低于其賬面價值,那么該資產就不能再予以確認,或者不能在以原賬面價值予以確認,否則將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也無法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其結果將導致資產的虛增和利潤的虛增,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根本是體現了謹慎性的原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資產減值會計為資產的真實價值提供了量度。資產計量接近真實價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資決策。
2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核算
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經過對資產的測試,判斷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準備所確認的相應損失。
(一)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一般會計處理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核算應設置“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損益類賬戶,科目編碼6701,核算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本科目應當按照資產減值損失項目進行明細核算。期末應將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無余額。
企業所有的資產在發生減值時,原則上都應當對所發生的減值損失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因此資產減值包括所有資產的減值。但是由于資產的性質不同,所適用的具體準則也不盡相同。例如存貨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投資性房地產適用《企業會計準則3號--投資性房地產》、消耗性生物資產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性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適用于《企業會計準則15號--建造合同》等等。
企業根據資產減值等準則確定資產發生減值的,按應減記的金額, 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等。在建工程、工程物資、生產性生物資產、商譽、抵債資產、損余物資、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設置相應的減值準備科目,比照上述規定進行處理。
(二)對計提減值后得以恢復的資產,減值損失能否轉回會計核算舉例
企業計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貸款損失準備等資產減值后,相關資產的價值又得以恢復的,應在原已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內,按恢復增加的金額,借記“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等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
例如:前鋒機械廠采用備抵法核算存貨的跌價損失,2013年年初“存貨跌價準備”賬戶貸方余額4 210元。2013年年末存貨成本為863 000元,可變現凈值為857 220元;2014年年末存貨成本為629 000元,可變現凈值為624 000元;2015年年末存貨成本為710 020元,可變現凈值為734 170元。那么
2013年末應計提的跌價準備為:863 000-857 220=5 780(元)
應補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5 780-4 210=1 570(元)
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 1 570
貸:存貨跌價準備 1 570
2014年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629 000-624 040=4 960(元)
應沖銷的存貨跌價準備為:4 960-5 780=-820
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存貨跌價準備 820
貸:資產減值損失 820
2015年末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0
應沖銷的存貨跌價準備為0-4 960=-4 960(元)
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存貨跌價準備 4 960
貸:資產減值損失 4 960
關于減值資產的價值又得以恢復的情況,不是所有的資產減值損失都能轉回,要區別對待,可恢復的有:應收帳款、持有到期投資、存貨。針對特定的資產類別,如固定資產等,其減值準備不得轉回??紤]到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資產發生減值后,一方面價值回升的可能性較小,通常是永久性減值;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確認資產重估增值和操縱利潤,這類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消除了一些企業通過計提秘密準備來調節利潤的可能,限制了利潤的人為波動。減值損失不可恢復的有: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模式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油氣資產、無形資產、商譽。
例如:2013年12月20日,前鋒機械廠購入一臺生產用設備,增值稅專業發票注明價款320 000元,增值稅54 400元,價稅款均以銀行存款支付,預付使用年限5年,預計凈殘值20 000元,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假設在年末計提),則購入及計提折舊賬務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 32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54 400
貸:銀行存款 374 400
借:管理費用 60 000
貸:累計折舊 60 000
2014年12月31日,設備的可回收金額為160 000元,公司決定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賬務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80 000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80 000
2015年12元31日,計提折舊(假設計提折舊的條件不變),中午處理如下:
2015年應計提折舊額為(180 000-20 000)/4=40 000(元)
借:管理費用 40 000
貸:累計折舊 40 000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將視為重大會計差錯處理。
參考文獻
[1]資料來源:《企業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
[2]資料來源:《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
作者簡介
李平(1964-),女,四川資中縣人,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統計,會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