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戈
摘 要:面孔偏好指的是目標人物面孔所誘發的一種積極愉悅情緒體驗并驅使他人產生接近意愿的程度。性別角色類型指的是指附加于男人與女人的不同的社會地位的期待行為的總和。本片文獻通過研究以往的在這兩個方面的相關文獻,來對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綜述。
關鍵詞:面孔偏好;性別角色類型
1 面孔偏好
1.1 面孔偏好的定義
面孔偏好指的是目標人物面孔所誘發的一種積極愉悅情緒體驗并驅使他人產生接近意愿的程度。(李鷗, 陳紅, 2010)這種面孔偏好是受一些人體自身的以及人體面部的特征的影響的。
1.2 面孔偏好的研究
理論主要有優良基因理論,從基因的層面來解釋我們的面孔偏好;多元化策略權衡模型,從人的繁衍的角度上進行解釋說明;其他的相關觀點都是從一些小的方面著手來探討影響我們面孔偏好的原因。
1.2.1優良基因理論
優良基因理論的是建立在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上。對面孔偏好的判斷標準受自然選擇以及環境的適應性結果這兩重因素的共同影響。面孔偏好是一種遺傳的素質與資本,具有面部偏好的個體更容易找到異性的伴侶并產生下一代,這樣具有面孔偏好的基因就能夠得以傳遞。我們的面孔應該是一個進化的過程,那我們為什么當今還是有那些面孔不是很好的個體呢?為什么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人選擇面孔并非良好的產生下一代呢?
1.2.2多元化策略權衡模型
人的進化過程就是親代投資和更優良健康基因之間的權衡的過程,因此男女在選擇異性產生下一代的過程中都存在著策略的選擇過程。女性在選擇男性化時不僅面臨著因獲得優良基因而產生的“收益“,同時也面臨著減少的親代投資所產生的“代價”。這就造成了女性在選擇男性的時候不僅僅只是選擇那些具有典型男性氣質的面孔偏好的個體,女性也會選擇具有女性氣質的面孔偏好的個體。面孔偏好不僅僅受到遺傳這個生物學層面上的因素的影響的,其還受到其他的相關因素的影響,例如文化因素等。其他因素對于面孔偏好的影響,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呈現。
1.1.2.3其他的相關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認為, 面孔吸引力的判斷標準主要受主觀文化習俗的影響。Little, Apicella 和Marlowe (2007) 檢驗了西方和與世隔絕的狩獵-采集社會(非洲坦桑尼亞北部的Hadza)中對平均化的偏好, 結果發現Hadaza 對歐洲面孔并未表現出平均化的偏好。
其他的研究結果則表明,面孔的平均化和對成性會對面部吸偏好產生影響。面孔平均化假設的觀點是的觀點是:越典型的面孔越具吸引力。研究者對該假設進行了驗證Alley 和Cunningham (1991) 認為, 被數字化平均的臉因具有較高程度的對稱性, 所以是平均化與對稱性兩者共同作用才讓人們認為平均化的面孔更具吸引力, 而并非平均化單獨的作用。在面孔對稱性上話,對稱的臉并不是吸引人的。但是最近發現, 對稱的臉比不對稱的臉更加具有吸引力。Schei發現,只有男性的面部對稱性與面孔吸引力之間呈正相關。Weeden卻發現男性的面部對稱性對面孔吸引力的影響非常小, 而女性的面部對稱性并不影響對面孔吸引力的評價。
1.1.3面孔偏好的研究現狀
影響面孔偏好的因素主要有:面孔的平均化、對稱性和性別二態性。隨后的研究發現面部特征值對面孔偏好也有影響。隨后寇慧(2013)指出觀察者的生理因素、認知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也對面孔吸引力的判斷起著重要作用。對于面孔偏好的研究深入到了腦機制的探討上面。杏仁核能夠編碼有獎賞價值的刺激以及評價社會刺激(Baxter & Murray,2002), 能被諸如快樂和悲傷的情緒激活。在這些被激活的區域, 杏仁核被認為是對美麗面孔發生反應的情緒效價表現(Senior, 2003)。這些情緒效價包括對獎賞的期待和對欲望的滿足。研究發現,右側杏仁核與面孔吸引力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
1.2 性別角色類型
1.2.1性別角色類型的定義
性別角色類型指的是指附加于男人與女人的不同的社會地位的期待行為的總和。(樊曉盼 2010)所謂的性別主要指的就是我們的生理上面的性別,也就是在心理學上所謂的性。對于性別的劃分不是僅僅只有依靠生理上的特征來進行劃分的心理學上對性別的另一個劃分即心理性別。心理性別是指女性或者男性的心理現象。Constantinople認為性別角色與個體的生理學和以往經驗有關。Pleck 認為性別角色是根據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對同性個體的行為的模仿而建立起來的。(Pleck 1984)到目前為止,心理學界對于角色的定義及形成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見解。
1.2.2性別角色的研究
心理學的相關流派從自己的理論出發,提出了具有自己學派特色的性別角色理論。
1.2.2.1 認知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認為性別認同是孩子性別學習的基本組織者和管理者。孩子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通過觀察來形成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一般他們形成性別的一致性,那么兒童對于性別的相關認知就被固定下來,是不可更改的。即所謂的性別恒常性,即指個體可以認識到人的性別不會隨著人的發式、衣著或活動等外部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1.2.2.2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研究者認為性別的差異不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通過社會所建構的。性別差異主要在于社會實踐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不是個體固有的屬性的差異。該理論的研究者認為性別的劃分不能采用二分法,而應該是多樣化的。這是符合當今的研究現象的。
1.2.2.3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認為社會的文化環境下會形成對于性別的一系列標準行為。當兒童在社會行為中如果表現出與社會形成的性別的標準行為相一致的行為時,個體就會受到獎勵,那么這個行為反應的連接通路就會受到強化,當兒童表現出與社會的標準行為不一致的行為時,就會收到懲罰,這樣的連接就會減弱。
1.2.3性別角色的研究現狀
臺灣的李美枝使用與 Bem 同樣的方法編制了含 90 個項目的性別角色量表。該量表中的男性項目、女性項目、中性項目各30道。(李美枝 1981)陳芳芳在要求北京大學生挑選出符合男性特質的形容詞與符合女性特質的形容詞的情況下編制了一個性別角色量表。其中,男性化分量表有 11 個項目,女性化量表七個項目。(陳芳芳 1994)張莘將負性項目引入詞表,編制了含有正、負性項目的量表。在正性分量表中,男性項目15 項,女性項目15 項。負性分量表中,男性項目12 項,女性項目則為 16 項。(鄒萍 1999)錢銘怡等人 2000 年對性別角色量表進行了重新制定,擴大了詞匯量。(錢銘怡 2000)我國學者張積家、張巧明用人格特質詞分類法進行研究,發現性別類型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有不同的因素結構和不同的具體內容。(張積家,張巧明 2000)
1.3 性別角色類型與面孔偏好的相關研究
在以往的面孔偏好的研究已經說明了性別二態線索會影響我們的面孔偏好。性別上的差異會影響面孔偏好,心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否會影響我們的面孔偏好呢?Perret通過研究發現具有男性化男性面孔的個體通常表現出具有較低的誠信和熱情,以及較低的為親代投資的意愿,更容易成為壞父親,通過對男性個體過去生活的研究,報告顯示女性化的男性較男性化的男性擁有更多的浪漫特質。這說明了性別角色類型會影響著我們對于面孔偏好的研究。溫芳芳和佐斌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和眼動的檢驗男性化- 女性化線索對于面孔偏好的影響。發現非面孔線索未掩蔽和掩蔽時, 感知男性化技術與原始照片條件下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性別二態技術條件下, 非面孔線索未掩蔽時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在第二個實驗當中發現被試對男性面孔的平均瞳孔大小和注視次數均大于和多于女性面孔。(溫芳芳 佐斌 2012)
參考文獻
[1]李鷗, 陳紅. (2010). 面孔吸引力的回顧與前瞻. 心理科學進展
[2]溫芳芳 佐 斌 2012男性化與女性化對面孔偏好的影響基于圖像處理技術和眼動的檢驗 _樊曉盼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_自尊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研究
[3]李美枝.性別特質問卷的編制及男女大學生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J].中華心理學刊,1981,23(1):23-37.
[4]錢銘怡,張光健,羅珊紅,張莘.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0,32(1):99- 104.
[5]鄒萍.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雙性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1999,203:67- 71.
[6]張積家,張巧明.大學生性別角色觀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11
[7]Facial attractiveness signals different aspects of ``quality in women and men Pleck J H.The theory of male role identity:lts rise and fall,1936 to the Present In:Lewn ed.In the shadow of the Past[J].Psychology Portmys the sexes,1984:205-225.
[8]Little, A. C., Apicella, C. L., & Marlowe, F. W. (2007a).Preferences for symmetry in human faces in two cultures:Data from the UK and the Hadza, an isolated group of hunter-gathe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