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醒
摘 要:“校(院)局互動”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表現形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員的興趣愛好,幫助學員學好學會。同時,也堅持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成為實現公安院校“教、學、練、戰”一體化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校局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公安人才
遼寧警察學院(以下簡稱“我院”) 結合公安實戰,全面強化同公安機關的警學合作,在此基礎上分析、歸納、 探索出了“面向實戰、校局(處)聯動、育用銜接、戰訓交融,以‘教、學、練、戰一體化教學為集中體現的” 人才培養新模式(又簡稱“3+2”人才培養模式),使教學工作“貼近實戰、貼近基層、貼近執法活動”,取得了積極效果,提升了辦學核心競爭力、行業輻射力 和社會影響力。
1 我院采取“校局合作、警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措施
(一)加強與各市局合作,構建聯合育人模式“四個一體化”,聯合育人
學校與各市局深度融合,是以雙向參與、學戰結合、共贏互惠為基本內涵,以全方位、多層次、緊密型合作為特征的一種教學教育模式,促使學校與公安機關形成了大教育、大培訓的“戰略聯盟”。學校與全省14個市公安局簽署了聯合育人協議,建起14個校局聯合育人基地。局校合作采取“四個一體化”方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面推進職業化教育模式創新。即,一體化專業培養方案:學校邀請刑偵、經偵、治安、交通、網安、特警等大警種支隊負責人和一線實戰單位專家,分析、梳理、歸納警察職業基本素養和崗位核心能力,共同確定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訓環節,共同論證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體化教師教官隊伍:學校專任教師和公安一線教官組成專業教學團隊, 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承擔教學任務,一線教官定期不定期到校開展短期授課、專題講座,協助組織實施實踐教學,學校專任教師掛職鍛煉或利用假期到實戰單位學習、調研、參戰;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依托局校合作一體化聯合育人基地,大連市局網安支隊將民警日常工作使用的互聯網輿情監控和多級聯動系統免費安裝在校內實訓室,供教學、實戰使用,由一線警官授課,進行實戰培訓,師生結合課堂教學在線參與公安機關“清網”與“打四黑除四害”等專項行動。一體化科學研究方向:學校組織各專業教師結合當前公安工作和警務實際,研發校局對接項目24項。
(二)適時開展警務實戰交流
學校與15個警種和實戰單位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與警務實戰交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系部開展多渠道、多角度的合作交流活動,促進專業發展。2011年,學校新建大連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教學練戰一體化聯合育人基地、大連市公安局甘井子分局辛寨子派出所教學實踐基地等校外教師、學員實踐基地9處;選派了30名教師深入公安司法一線進行掛職鍛煉和專業調研;派出2名教師參加全省城區警務調研,參與省廳組織的送教下基層活動,為城區警務改革專題培訓班進行實地培訓;選聘了25名公安機關業務骨干到校任教。
(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2000以來,學校已建成涵蓋遼寧省內14個市級公安機關的體改生實習基地14個,為學生到公安一線鍛煉提供了良好平臺。按照“3+2”的改革思路,即3個學期校內學習加2段實戰部門業務實踐(暑期見習和第四學期畢業實習),使學生實習時間累計達20周。2011年春,在“體改生”頂崗實習中,各市公安局安排副所長、大隊長或業務骨干擔任實習指導老師,對學生實行“一對一”指導,確保了應用型公安專門人才的培養需要。
(四)加強科研合作,著力解決公安工作中的難點問題
開展科研團隊與省公安廳各總隊及各市局進行項目對接的科研立項工作,實現學校與公安機關聯合研發項目的科研模式。經過遴選推薦,2011年,共有《四臺一站虛擬環境搭建的方案研究》、《大連市公共停車場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等24個項目與合作公安機關簽署項目合作協議。
上述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加強了學校與公安實戰單位的聯系,強化了實踐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帶動了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了“教、學、練、戰”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了科研項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快了教師教官雙師型隊伍建設步伐,突出了警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員的實戰能力,拓展了學校服務公安工作的有效途徑和平臺,實現了學校與合作共建單位的雙贏建立校局合作長效機制。
2 “校局合作、警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效
1.從形式上看,“3+2”人才培養模式是我院采用 “警學交替”的形式,在一個學年中,有兩個學期在校內學習,兩個學期在校外實習見習。 這種安排是為了扭轉警察院校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理論灌輸、輕實戰鍛煉,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固有模式,從形式上保證學生在完成“必須、夠用”的理論知識學習后,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參 加公安實踐活動,從而獲得經驗和能力。
2.從內涵看,“3+2”又代表我院在公安專門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教、學、練、戰”一體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忠誠教育、警察意識養成教育、公安業務知識學習、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等四項重要素質培養融為 一體,學中練、練中學、學練一體、練戰交融。
3.從效果看,“3+2”又代表我院與實戰部門在四個方面的互惠互利。 我院方面,一是鍛煉了學生,提高了學生警察意識、實戰能力等素質,二是鍛煉了教師。 我院通過帶隊實習指導、掛職鍛煉等形式將教師送到實戰一線,使教師獲得實戰經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解決公安院校教師不熟悉公安實戰、缺乏實戰經驗的問題。 對實戰部門來說,一是促進自身各項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由于我院與實戰部門合作協議的要求,實戰部門必須從組織管理、實戰指導、紀律作風、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進一步正規化、標準化,從而促進自身建設。 二是獲得技術支持和警力支持。 由于我院擁有較強的公安技術力量,通過合作,實戰部門可以在案件偵破等多方面獲得我院的有效技術支持,從而提高工作效能和水平。 另外, 一線部門線多面廣,警力不足,我院學生多個時段尤其是繁忙時期的實習見習,為實戰部門解決了警力 缺乏的實際困難。
(三)“校局合作、警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作用
1.服務作用。 “3+2”人才培養模式最直接地體現 了我院“服務公安事業發展、服務社會進步”的精神, 拓展和實現了警察院校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執 法活動的辦學功能,為公安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2.雙贏作用。 “3+2”人才培養模式的雙贏作用主要表現為:(1)事業雙贏,推進一線公安事業和我院教育事業發展。 (2)人才雙贏,促進我院培養出優秀公安人才、鍛煉出優秀教師,實戰部門接收到優秀人才進入公安隊伍、隊伍中鍛煉出更優秀教官。 (3)資源雙贏,人才資源、場地資源共享互利,擴大了我院實踐 教學基地,促進了實戰部門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
3.橋梁作用。 “3+2”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生實習見習、教師掛職鍛煉等,搭建我院與實戰單位、教育訓練與就業、 需求與服務的直通橋梁。 通過這個橋梁,了解公安實戰部門狀況和人才需求,檢查和改進我院教育教學工作, 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一線公安事業發展。
參考資料
①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2016年度立項課題 “高校轉型視野下的公安本科院校校局合作機制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JG16DB212。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
[2]公安部政治部.關于加強公安院校和訓練基地建設建設的指導意見,2011年4月.
[3]面向實戰 突出能力 培養應用型公安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閆繼忠 (鐵道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