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是兩個互不相同卻又極易混淆的概念。中國英語以規范英語為基礎,推動傳播中國文化;而中式英語是帶有中式的思維和漢語的痕跡的畸形英語。本文分析了兩者的概念、成因和分類,指出應重視中國英語,避免中式英語。
關鍵詞:中國英語;中式英語;漢英轉換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在糾錯過程中聽到學生稱錯誤原因為“Chinglish”,那這個合成詞Chinglish 到底是China 和 English 的合成詞還是Chinese 和English 的合成詞呢?Chinglish對應的漢語是“中國英語”還是“中式英語”抑或是“中國式英語”呢?大部分學生含糊其辭,或者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因此,筆者試圖借此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我們首先區分這兩個概念:“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語”(Chinese English)。
1 “中國英語”
“中國英語”這個概念首先由英語慣用法研究先驅葛傳槼先生于1980年在其《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提出:“英語是英語民族的語言,任何英語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語,當然要依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來使用英語。不過,各國有各國的情況,就我國而言,我們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我們把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翻譯成英文就可以被稱之為是“中國英語”。 汪榕培先生于1991年在其《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一文中給“中國英語”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崩钗闹校?993:19)認為“中國英語是指以規范英語核心,為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式和語篇。” 諸位大家對中國英語表述不一,但是對中國英語存在以及構造的合理性做出肯定。
隨著英語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和普及,英語在當地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用以表達本土特有之事物,因而具有本土化色彩。本土化后的英語成為英語的變體,擴大了英語的詞匯量,也豐富了英語的句式表達,并已獲得英語母語者的認可及使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特色說法譯成英語,從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在英漢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勢必要將表達中國社會諸領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點的漢語譯為英語,即中國英語。由此可見,中國英語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能夠進入英語交際,推動傳播中國文化,是對英語的有益補充。
中國英語的主要來源有如下幾個:
1.1 基于普通話或粵語的發音音譯而來((transliteration)
(1)有關歷史文化:Confucius孔夫子,TaoTeChing《道德經》,Tao道教,Lao-tzu老子,
Kowtow磕頭,fengshui風水;yinyang陰陽
(2)有關文體娛樂:wushu武術,gongfu功夫,Tai Chi太極拳,mahjong麻將;
(3)有關衣食住行:由于歷史原因,此類大部分來源自粵語音譯,如cheongsam旗袍(即粵語中的“長衫”),jiaozi餃子,chow mein炒面,won ton餛飩,dim sum 點心,litchi荔枝,ginseng人參, Kung Pow Chicken宮保雞丁, tofu豆腐等;
1.2 按照漢語的形態結構和構詞原理借譯而來(borrowing translation)
(1) 具有時代政治特色、經濟特色的中國英語:laid off workers下崗工人,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的政策, 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township enterprises鄉鎮企業,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國兩制, ,paper tiger紙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Little Red Book毛主席語錄等。
(2) 具有互聯網時代傳播特色的新詞/句:裸考 naked exams,隱婚 hidden marriage,蝸居 snail-shell-size shelter,剩女 left girls,人肉搜索 flesh search,卡奴 card slaves,憤青 young cynic,閃婚 flash marriage,剁手黨hands-chopping people, 土豪the vulgar rich, 且行且珍惜 Cherish what you have at the moment, 漲姿勢broaden horizon或open up eyes等。
2 中式英語(亦稱為中國式英語)
隨著英語在中國的廣泛學習和傳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漢語化的英文短語或結構。葛傳椝先生指出中式英語是“在語法和用詞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錯而意思也還明白,可是明顯地從漢語思維產生而英語民族的人們并不那么說的那種英語”。李文中教授于1993年在《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定義“中國式英語”為“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合規范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并指出“中式英語是一種畸形語言現象,將隨著英語的普及和中國英語使用者的自我審視而逐步減少或消亡”。由此可見,中式英語是受中國語言和文化對英語語言文化干擾的產物,對英語學習和國際交流有消極作用,明顯帶有中式的思維和漢語的痕跡的特點,具體體現在:
2.1 受漢語表述的影響,機械套用。
如:我一個小時后回來。A. I will be back after an hour. B. I will be back in an hour.
我想這樣不行。 A. I think it will not do. B. I dont think it will do.
我歌唱得不好。 A. I dont sing very well. B. I am not good at singing.
你電話是多少? A. How many is your phone number?
B. Can I have your phone number?
我喜歡吃豬肉。 A. I like eating pig meat. B. I like pork.
小心碰頭 A. please bump your head carefully B. Mind your head(或Caution Low Clearance).
上述漢英轉換中,A句都是典型的漢語負遷移,因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將需表述或句子結構進行生搬硬套的轉換,這種轉換是字面意思逐一對應的翻譯,結果令人輕則令人啼笑皆非,重則引發誤解和矛盾。B句才是符合英語表述習慣的翻譯。
2.2 搭配不當
如:擁擠的交通 A. crowded traffic B. heavy traffic
參加考試 A. join/take part in an exam B. sit for exam
打開電視 A.open the TV B. Turn on the TV
受到漢語字面的影響,翻譯中往往不是犯語法錯誤而是更深層次的搭配不當的問題。
2.3 詞語冗余
漢英轉換中,保留過多的修飾詞,范疇詞,導致英語表述累贅。
如:新發明 A. new invention B. invention
加快經濟改革的步伐 A: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
B: 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
促進和平統一事業 A: promoting the cause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B: promoting peaceful reunification
上述表述中,A句因受中文重復的影響,譯為英語時也造成不必要的重復表達。
2.4 濫用擬人法
漢語中經常出現的擬人化主語,也是導致負遷移的原因之一:
如: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
A.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made new achievements.
B. New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promot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拉動經濟增長 A. pull economic growth B. boost economic growth
3 結語
中國英語是以標準英語為核心,不受漢語干擾和影響,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式和語篇,并已獲得英語母語者的認可及使用。而中式英語(中國式英語)是漢語向英語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中介語,明顯帶有中式的思維和漢語的痕跡的特點,具有必然性和過渡性。
如何避免中式英語呢?呂叔湘先生指出:“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 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地領會。”只有通過大量閱讀,經常練筆,培養語感,不斷提高英漢語的熟練程度,同時注意文化背景知識和詞匯積累,才能有效地避免中式英語。
參考文獻
1. 葛傳槼.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 1980(2):37.
2. 賈毓玲.從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談如何克服中式英語的傾向[J].上??萍挤g, 2003, 14(4):27-30.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3, (4) : 18- 24.
4. 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1,26(1):7-1.
6. 王弄笙. 漢英翻譯中的CHINGLISH [J].中國翻譯, 2000, (2) : 31- 35.
7. 莊繹傳. 也談中式英語[J].中國翻譯, 2000, (6) : 7- 10.
作者簡介
曹靜怡(1985-),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