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 要:為了探討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了《自我認同感量表》和《多維度一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對在校中專生進行施測。研究結果表明:①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表現出明顯的內歸因傾向;②高自我認同感學生與低自我認同感學生在學業成功的能力、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學業失敗的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學業成敗歸因
1 引言
歸因方式也稱為解釋風格1,包括自身—他人的、持久—暫時的、整體—局部的三個評價維度,將消極事件歸為他人的、暫時的和局部的原因稱為樂觀的歸因方式,擁有樂觀歸因方式的人稱為樂觀者;將消極事件歸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體的原因稱為悲觀的歸因方式,擁有悲觀歸因方式的人稱為悲觀者2。袁莉敏(2006)的研究表明3,當人們把成功結果歸因于自身內部原因時,會體驗到自豪、自信等情感,從而提高自我價值感;相反的當把失敗結果歸因于內部原因時,則會體驗到悲傷、挫折等消極情感。在對大學生歸因方式的研究中張彩霞(2008)4認為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大學生的學習、情緒人際交往、擇業等起著不同的作用。
自我認同感是一個復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自我認同感在青春早期就開始呈現萌發狀態,而普通中專生正屬于青春早期的年齡段,在這一時期自我認同感的發展至關重要。
有研究表明5,自我認同感較高的大學生,他們更多地采取內歸因的方式。對于客觀事件他們會從自身找原因,以便更好地達成積極的自我同一性,而積極的自我同一性又會促進健康的歸因方式,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從這三者的相關關系中可以看出,內歸因的歸因方式有利于大學生達成自我同一性,以此形成積極的自我。那么,中專生作為與大學生不同的群體,其自我認同感與學業成敗歸因方式之間是否也存在某種關系呢?這便是本研究將要探討的問題。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被試為265名普通中專生,其中男生96人,女生 169人;一年級學生105人,二年級學生89人,三年級學生71人;文科學生93人,理科學生172人。
2.2 研究工具
2.2.1自我認同感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Ochse和Plug編制自我認同感量表 (A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Scale, 1986),該量表用來測試個體是否通過Erikson 所闡釋的自我認同危機,并對南部非洲15-60 歲的人施測。他們的平均得分在56-58分之間,標準差在7-8之間。明顯高于此分的人,說明他已形成很的自我認同感,明顯低于此分,則說明他的自我認同感還處于正在形成中6。
2.2.2 MMCS 量表中的學業成就歸因分量表
多維度一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由學業成就、人際關系兩部分組成。在本研究中采用學業成就歸因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有24個題目,1-5的5級評分,分別從成功和失敗歸因維度入手,從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四個因素進行分析。MMCS的內部一致研究結果表明,系數在0.58-0.80之間7。
2.3 研究過程
進行團體施測,要求被試先完成自我認同感量表,后完成多維度一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
3 研究結果
運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3.1 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的總體傾向
對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的研究從學業成敗四因素的得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表現出明顯的內歸因傾向,并且注重內控性因素中的努力因素,相對忽視能力因素。而在外控性因素方面,相對注重任務難度因素。
3.2 不同自我認同感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的比較研究
為考查不同自我認同感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的差異,本研究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將自我認同感分為低自我認同組、中自我認同組和高自我認同組,并以自我認同感為自變量,
學業成敗歸因各因素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探討不同自我認同感的中專生在學業成敗方面的事件上歸因的特點。
研究結果顯示,高自我認同感學生與低自我認同感學生在學業成功的能力、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學業失敗的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表明,與低自我認同組相比,高自我認同感學生把學業成功更多歸因為能力、努力等內控性因素,將學業失敗更多地歸因于運氣因素,而低自我認同感學生把學業成功更多地歸因于運氣因素,將學業失敗更多地歸因于努力因素。這說明,與低自我認同組相比,高自我認同組傾向于將學業成功歸因于內控性因素,將學業失敗歸因于外控性因素,而低自我認同組卻恰恰相反。
4 討論
通過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表現出明顯的內歸因傾向,并且注重內控性因素中的努力因素,相對忽視能力因素。不管學業成功還是失敗,普通中專生更傾向于努力因素,與能力并無顯著相關。而在外控性因素方面,則相對注重任務難度因素。
高自我認同組傾向于將學業成功歸因于內控性因素,將學業失敗歸因于外控性因素,而低自我認同組卻恰恰相反。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自我認同感較高的中專生在學習中能感受到更多的自尊與自信,對學習充滿熱愛,能在學習中提高自我,享受學習,因此其容易將學業上的成功歸為自己內部因素的結果。而自我認同感較低的中專生,對自身信心不足,在學習中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能力差、學不好,老師不喜歡、同學排斥,這就可能導致其將學業失敗歸為自身內部因素。
5 結論
1)普通中專生學業成敗歸因方式表現出明顯的內歸因傾向。
2)高自我認同感學生與低自我認同感學生在學業成功的能力、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學業失敗的努力及運氣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當前普通中專生培養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培養學生自強自信,提高其自我認同感,形成合理正確的學業成敗歸因方式;二是普通中專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對學業成敗結果的認知上,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Abrams on L T, Seligman M E P, Teas dale J D.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 87: 49-74
[2]袁莉敏. 樂觀研究述評[J]. 特殊教育, 2006, (8): 82-86
[3]李成齊. 大學性歸因方式眾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4
[4]張彩霞. 歸因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4(3): 101-103
[5]董春雷. 大學生歸因方式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J]. 校園心理, 2015, 13(6): 368-370
[6]李義安, 婁文婧. 自我認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 17(2): 181-182
[7]譚勇華. 大學生運動效能感與歸因方式的關系研究[D].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