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儼
摘 要:為了探討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與自尊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了《自我認同感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對在校中專生進行施測。研究結果表明:普通中專生的自我認同感與自尊存在正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自我認同感對自尊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因此,可通過增強中專生的自我認同感來提升其自尊水平。
關鍵詞: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自尊
1 引言
自尊(self-esteem)作為自我系統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與體驗1。自我認同(self-identity),也稱自我同一性,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認為自我認同是個體在職業、政治、宗教、價值觀等方面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定位。自我認同感包括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2。
相關研究表明3,自我認同影響自尊水平的理論依據是二者間具有相似的心理結構。自我認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我”的事實性的知識;二是關于“我”的評價性知識。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的感知、評價基礎上產生的對自我是否喜歡的主觀情緒體驗。因此,自我認同和自尊都是個體對現實經歷的反思性理解。
目前與自尊有關的自我認同研究,大多是集中在自尊與自我認同狀態之間的關系上。葉景山( 2006)4 關于自我認同與自尊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認同狀態或階段下的個體的自尊水平是不同的,處于自我認同完成狀態下的個體,其自尊水平較高。安潔(2012)5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自尊與自我認同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自我認同的七個層面(時間觀念、性別分化、角色嘗試、職業意愿、自我確信、主從分際和價值走向)均與自尊存在顯著的相關。付偉(2011)6等人對醫學院大學生自我人同一性與父母教養方式、自尊關系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自尊與自我同一性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從以上分許中可以發現,對自尊與自我認同感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和高校學生的研究上而對青春早期的普通中專生卻很少涉及。然而,普通中專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在社會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所以,本研究將以普通中專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其自尊與自我認同感之間的關系,為中專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選取河南開封市和鄭州市共3所中專院校的在校生400人作為調查對象,獲得有效背時357,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201人;一年級學生153人,二年級學生69人,三年級學生135人;農村學生254人,城市學生103人。
2.2 研究工具
2.2.1自我認同感量表
自我認同感的測量采用奧克斯和普拉格編制的《自我認同感量表》,共 19 個項目。 平均分在 56~58分,分數高說明形成了很好的自我認同感,明顯低于此分,則說明自我認同感還處于正在形成中7。
2.2.2 Rosenberg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用于測量青少年一般的、單維的自我評價,即個體重視和尊重自身的程度。自尊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分4級評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個體的自尊分數越高,說明個體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 的Cronbachs α系數介于0. 84~0. 87。從總體上看,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測量自尊的工具使用8。
2.3 研究過程
研究者主持團體發放問卷,利用 SPSS21.0 對收集到的有效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與自尊的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自我認同感與自尊的相關達顯著水平(p<0.05),相關系數為0.521,呈正相關,這說明自我認同感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3.2 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對自尊的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與自尊之間的相關達呈顯著相關。因此,為進一步探究自我認同感與自尊兩者之間的關系,以自我認同感為預測變量,自尊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探究自我認同感對自尊的影響。
結果表明,自我認同感與自尊之間的回歸系數是0.521,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對自尊有正向預測作用,能預測總變異的26.9%。
4 討論
自我認同感與自尊是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自我認同感越高,自尊水平越高。這個結果與余潔(2002)9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自我認同感對自尊的形成有積極的影響。個人的自我認同感越高,自信心就越強,在面對困難時有足夠的勇氣,通過對成功的期望提高解決問題的努力程度和耐心,進而提高自尊水平。如果個人的自我認同感低,他就會斷定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也不會為此付出努力,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強化,自身也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自尊水平就越低。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普通中專生自我認同感與自尊之間的相關達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自我認同感越高,自尊水平越高,自信心越高。進一步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自我認同感對自尊水平有顯著的影響力和明顯的預測力。顯然,自我認同感對自尊具有重大影響。自尊通常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與體驗。自我認同感是自己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如果個體將自己定位為積極的、主動的,能積極探索外部世界克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尊。自我認同感越高,對自身能力就越肯定,越能實現自我價值,自尊水平就越高。所以自我認同感是自尊形成的基礎,自我認同感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5 結論
1)普通中專生的自我認同感與自尊存在正相關,且達到顯著水平。
2)自我認同感對自尊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綜上所述,普通中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應關注中專生的自我認同感,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良好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自尊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靜. 自尊問題研究綜述[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 4(2): 82-86
[2]施晶暉. 大學生自我認同危機析因[J].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3, (6): 102-104
[3]趙云龍, 趙建新. 大學生自我認同、組織認同和自尊的關系[J]. 大理學院學報, 2012, 11(11): 93-96
[4]葉景山.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自尊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 2006, 27(10): 896-897
[5]安潔. 維、漢大學生民族認同、自我認同與自尊的關系[D]. 甘肅:西北師范大學, 2012.
[6]付偉, 李曼, 于增艷. 醫學院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父母教養方式、自尊關系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 19(3): 375-376
[7]李義安, 婁文婧. 自我認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 17(2): 181-182
[8]Rosenberg M. J.( 1965 ).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余潔. 大學生自尊與自我效能感及歸因的相關研究[D].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