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萬生
摘 要:高等職業學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目標、教學實施等方面存在廣泛爭議,迫切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其中課程的定位是對課程價值、目標的本質揭示;是研究與探討、改革與完善我國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只有明確了這點,才能為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1 引言
身處于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一直以來都有著這樣一種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課的“紅頭文件”,也沒有外語四六級考試的直接約束力,現在的高職教育留給大學語文的空間微乎其微并且不斷縮小。課時的縮減、考核方式的隨意使得語文教師連同大學語文課程被“邊緣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和歷史原因,也有當前的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原因。作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改革,各種人文課程的興起和人文類課程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的人文課程很難定位和創新,從而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
2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一)高職教育課程中的大學語文——職業性
高職教育是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實用人才,課程設置提出顯然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職課程必須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充分體現專業的要求,實際的和開放的。作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大學語文也面臨改革的要求。大學語文中立足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必須適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要求,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要求的專業相關技術領域。
職業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培訓,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嚴重的就業現狀、就業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就業的范圍并不局限于這個領域,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包括與人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和工作能力與人的各種能力。其核心是集中在人際溝通與合作,是使用符號處理人與自己的,自然的,社會整合能力。
中國文化的符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使用語言符號,使用符號的能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關鍵能力。在這方面,聽、說、讀、寫為主要手段,對語言的理解應用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大學語文”課程,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高職學生由于入學時高考分數低,所以廣泛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閱讀理解、表達和實際寫作能力很弱,這直接限制或影響其他課程,包括專業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經常有老師這樣的無助,當專業班主任在講臺上,困難點,學生甚至課本無法理解,文本的意義的一部分基本性質很難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分析了語法困難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學生連最基本的主,“還有不清楚;當就業指導課上老師要求學生介紹自己時,發現許多學生甚至不能表達這樣的幾句連貫的句子,它說明了一個事實,是人文課程,尤其是語言教育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基礎上,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教育可以改善他們的基本工具,社會性,課程內容和廣泛的文學知識,文化知識,還可以結合當代通俗文學,當代社會生活,年輕人關心新聞和時事和熱點話題,通過案例,課堂討論,工作場所場景模擬訓練,演講等產生多種形式的課堂的延伸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識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幾乎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二)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大學語文——人文性
當代大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包括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是兩個重要的方面。中國教育家:許先生在他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指令明確提到了人文主義在大學期間語言這門課的重要性。徐先生認為中國大學是一個可以有文理滲透,技術和文化交流,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創建一個文化氛圍的大學基礎課程。
中華民族的教育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自古以來一直是教育的支點。但是近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大的影響,教育也受到功利主義,是否從學校學生“效用”,選擇是否有直接效用規模、目光短淺的權衡專業和課程,這無疑增加了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進一步削弱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職院校,尤其是工程逐步減少人文課程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在整個教學計劃占了幾個小時。然而,文化基礎課程,人文課程逐漸讓位于專業技能課程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很低,學習能力不強,缺乏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課堂氣氛通常是貧窮,考試通過率逐年減少,因此,高職院校和教師感到頭疼的現象,我們必須反思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必須考慮人文課程的核心和基礎地位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取向。
職業教育、教學的中心應該適當的職業能力和就業前景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生個人發展和未來面對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知識狹窄,甚至掌握一定專業技能是很難滿足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卓越領域的專業人士。因此,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文科課程,在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地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應該專業和道德考慮,技術與人文、學術氛圍和企業氛圍的融合性文化不相容。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校園文化,大學語文肯定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傳承中的大學語文——母語性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教育的基礎和工具。注意我們民族語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母語教育旨在通過深刻內涵豐富,母語教學的資源材料,使青年學生可以學習母語文化的精髓,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母語文化和身份。
很大一部分在高職院校學生來自農村,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正式的學習普通話,普通話基礎薄弱,缺乏語言技能,和大一的基礎上學習階段通過學習大學語文課程的進一步鞏固中國學生基礎,加強普通話的聽,說,閱讀和寫作實踐,結合高職院校普通話培訓,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技能。大學語文是母語教育在大學階段的課程作為專業課程專注于目標。只有學習母語,英語口語3級和4級,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尤其是相對貧窮學生的基礎,大學語文課程文化繼承和遺產的功能語言尤為重要。
3 結束語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本地化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想到的。首先,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應當承擔職業教育的任務,服務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職業道德,專業理想、專業質量發揮重要作用;其次,大學語文作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彌補缺乏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工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再次,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一個重要平臺繼承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最后,在現有的條件下豐富和擴展了大學語文課程的類型適合整個課程體系現狀的一種完美和高校大學語文創新,采取行動。
參考文獻
[1]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社,2000.
[2]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彭書雄.基于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汪念明.高職語文課程的學科定位[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5]楊昕蔚.高職語文教育問題調查與建議[D].上海:華東師范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