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不僅深刻認識到史學應該為現實服務,而且在他一生的學術實踐活動中始終貫穿了這一思想。這對于中國歷史學在新形勢下的健康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周谷城;歷史;現實;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覺得史學現實感不強,因而認為它無用。史學受到了冷遇,跌入低谷,處境艱難,出現了所謂“危機”。其實,歷史與現實是相聯系的,現實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的,歷史學從根本上說要服務于現實。史學工作者若株守自己的象牙寶塔,不食人間煙火的話,史學在人們的心目中將會越來越沒有地位。史學只有緊跟時代,關注社會,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國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對史學為現實服務的問題認識特別深刻,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谷城相繼在《文匯報》、《光明日報》、《復旦學報》、《學術月刊》等報刊雜志上分別發表了《史學如何為現實服務》、《歷史與現實》、《歷史發展與學術變遷》、《堅持古為今用》等文章,反對厚古薄今,反復強調歷史要聯系現實,要為現實服務,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觀點。他說當時教歷史課的,沒有好好地為現實服務:上層建筑講得多,經濟基礎講得少;帝王將相的事跡講得多,人民大眾的活動講得少;平鋪直述的地方多,階級斗爭講得少。寫歷史書的,也沒有好好地為現實服務:出版的歷史書,古代的多,現代的少;考證的多,解釋的少;外國的多,中國的少;翻譯的多,著作的少。他認為,今天無論什么學問,都要直接或間接好好地為現實服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認為史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現實服務:首先,教歷史課的,或寫歷史書的要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講個清楚,使聽者或讀者知道今日的祖國和今日的世界是怎樣來的,今日的社會主義道路何以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其次,教歷史課的,或寫歷史書的必須使聽者或讀者從聽或讀的過程之中獲得階級斗爭的教育,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質。再其次,今日研究歷史的必須重寫很多歷史書,也必須新編很多歷史書,以為祖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過去許多歷史書是依舊觀點寫出,為舊社會經濟基礎服務的,屬于舊的上層建筑。今天經濟基礎完全變了,舊的上層建筑不僅不能為新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且成了它的障礙。因此有許多歷史書非重新寫過不可。與此同時,更須新編很多歷史書。如近代現代工人運動史,農民運動史,農村經濟變遷史,資本主義發展史,帝國主義侵華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等,都非趕快寫出來不可。粉碎“四人幫”后,黨領導全國人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周谷城隨即于1979年在《中國史研究》第三期發表《繼往開來的史學工作》一文,號召“在這繼往開來的大轉變時,中國的史學工作者也不能停滯不前,也要把工作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為中國自己的四個現代化服務。”周谷城認為運用史學對國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是史學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他不顧年事已高,又相繼在《紅旗》、《前進》、《文史知識》等雜志上發表了《歷史與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課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文章,認為無論是在中國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中,還是在世界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中,都可以大有作為。
周谷城不僅深刻認識到史學應該為現實服務,而且在他一生的學術實踐活動中始終貫穿了這一思想。大革命時期,周谷城以“租谷”為突破口,揭露了封建剝削的實質,為農村大革命蓬勃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處于低潮,各階級、各派別在社會史大論戰中紛紛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有的說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已經是“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社會已是“資本主義社會”,借此反對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分析和主張。此時的周谷城作為一名革命的社會科學學者挺身而出,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中國社會史,寫出了《中國社會之結構》、《中國社會之變化》、《中國社會之現狀》,分別于1930年、1931年和1933年由新生命書店出版。他的寫作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專從歷史上下手,探尋歷史上中國的真相,揭示中國社會轉變的原因,以圖改造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他又著《中國政治史》,194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書的重點是研究每一時代支配政治的主要社會勢力,從而使人們清楚治亂興衰的原因,特別是清楚當時社會昏亂、衰敗的真正原因,明確今后社會的政治走向。他深信,時代越往后延,改造政治的運動愈被新階級,即無產階級和其他勞苦大眾所支持,所推進。他也深信,社會政治愈發展,只能愈接近于民主而不是專制,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顯然,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末,正值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鎮壓民主勢力、推行一黨專政之時,周谷城就是要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抨擊國民黨的反動專制獨裁統治,使民眾相信民主勢力必勝。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國力很弱,國際地位不高;在歐美史家獨霸世界史壇,而國內一些學者拜倒在西方文化面前,“言必稱希臘”,甚至說“月亮也是外國的圓”的時候,周谷城于194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三卷本《世界通史》,這是我國解放前唯一的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這部書突破了歐洲中心論的籓籬,對崇洋媚外者是一個有力的打擊。直到晚年,周谷城還在利用自己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與陳翰笙、于光遠、賈南坡等人共同倡議于1984年1月發起成立了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并親自擔任會長和名譽會長,組織力量對太平洋區域史進行研究。因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在國際范圍內,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出現由大西洋區域向太平洋區域轉移的趨勢。中國是個環太平洋國家,太平洋區域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變化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加強對太平洋區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研究,對于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今天,我們重溫周谷城重視史學為現實服務的理論與實踐,對于中國歷史學在新形勢下的健康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邱少平(1963-),湖南沅江,漢族,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