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鋒
其實我覺得做電視社教類節目,就是在講故事,講我們身邊百姓真實的故事。電視社教類節目寓教育于娛樂,寓教化于服務,寓宣傳于信息、文化知識的傳播之中,題材廣泛,節目設置、編輯、播出手法靈活多樣,是集中體現電視社教類節目特色和電視臺水準的一類節目。因此,探討和研究電視社教類節目的故事性,對做好電視社教類節目有著重要意義。
1 通過靈活的電視手法強化節目故事性
故事應該是社教節目的核心。敘事社教節目可以采取更加靈活的電視手法來表現節目內容,強化故事性。我們在選材或者拍攝的時候,可以首先看所拍攝的題材中是否有故事化的情節。在后期的剪輯中,配合主題使用人物鋪墊、交叉敘事等創作手法,以加強節目的故事化創作。
2 通過情節矛盾的設置強化節目故事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重視節目的開頭,強調開篇就有視覺沖擊力,而且直奔主題。這和傳統評書一樣,在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設置懸念,無論是開頭還是中間部分,電視社教類節目都要刻意設置。
3 通過以情感人的細節強化節目故事性
一滴水雖小卻能折射太陽的光輝,一件事雖微也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這說的就是以小見大的關系,電視社教類節目當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外化為典型細節的作用。在每個節目里面,能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很樸實的人和事,都是很真誠的、很立體的典型細節刻畫。要獲取真實有效的細節,我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訪對象的活動區域,善于觀察,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通過分析、比較、篩選,把那些最能表現主題、特點鮮明、內涵豐富的細節挑選出來,確定為典型細節。
用細節刻畫人物,用細節展示事件,使節目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增強可視性,從而有效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同時,也要注意細節是表達內容的工具,不能喧賓奪主,細節過多過濫,會使節目臃腫,淹沒重點和主題。
一個節目,只要把事件中人物的真實感情充分表達出來,就應該算是一個好節目。所以我認為還要注意一點,就是真實是“源”,故事是“泉”,離開了真實這個“源”,故事這個“泉”講得再好也沒用。不要把普通人做成不平凡的人,不要把普通的情感刻意上升為高尚的精神。簡單地說,就是不要把你節目的人或事做得感覺離我們很遠,而是讓人覺得你作品里的人或事就在我們身邊。千萬不要把故事人物做成“神”,而是做成人,普通的人,真實的人。
要想真正把節目中的故事講好,做好采訪非常關鍵。采訪是記者最基本的工作。在眾多的采訪題材中,人物采訪相對復雜,采訪的尺度也不容易把握,采訪前不僅要做非常充分的準備,在采訪過程中和采訪結束后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環節。
1.事前準備
采訪前的準備非常重要,因為記者要經常進行采訪,接觸很多人物,而記者不是超人,不可能非常了解所有的采訪對象,這就需要對采訪對象進行事先了解。可以利用網絡、書籍、知情人等途徑,了解采訪對象的經歷、性格、談話方式、喜好、甚至作息時間等,要對被采訪對象的情況了然于胸。采訪前要把采訪對象的情況進行梳理,篩選對采訪有用的信息,根據節目需要擬定采訪提綱,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在提問的時候也不至于問一些外行話
2.采訪前的溝通
在見到采訪對象之后,不要馬上進行采訪,如果時間允許,應該先進行一下溝通,在談話過程中,把自己了解到的情況進行核實。如果在溝通過程中被采訪對象能感受到記者對他的情況非常了解,會比較容易拉近距離。同時,根據現場溝通情況再次核定采訪提綱,如果有些問題比較敏感,自己拿不準該不該問,應就這些問題和當事人進行交流,在得到當事人確認后,再進行采訪。這樣,在確認采訪提綱的同時,也讓當事人對所要采訪的內容有所了解,不至于顯得太突兀,可以保證采訪的順利進行。
采訪前的交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消除被采訪對象的緊張感。很多被采訪對象平時侃侃而談,妙語連珠,但是一到了鏡頭前,對著話筒就不知所云,所以要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進行不同程度的溝通交流,用輕松的聊天方式消除他們的緊張感。
在采訪過程中,也要講究提問的技巧,根據不同的事件和不同的節目需求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人物采訪不同于新聞類采訪,新聞類采訪需要直接切入主題,不能拖泥帶水,盡量避免空話套話,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問題。而專題性質的采訪就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提問,從一些小的、邊緣性的問題開始,逐漸向中心靠攏,這樣可以使整個采訪形成一個鏈條,使主題明朗。
3.采訪過程中的引導
無論是在提出問題時還是在傾聽對方回答時,記者都要專注,不要在提出問題后就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了,而是要看著對方,專心致志地傾聽對方的談話內容。這樣一是顯得尊重對方,同時也可以了解對方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在被采訪對象沒有表達清楚或者偏離主題的時候,適時地進行引導。
在采訪中一定要仔細聽對方說話,并從他的話語中搜集新的采訪點。另外,在采訪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盡量讓自己的表情和采訪的內容相一致,并通過點頭等肢體語言來回應對方的話語。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訪中要把自己的通訊設備打到靜音或者關機狀態,避免在采訪過程中出現聲響。
把專題講成故事,把節目做成生活。滿足受眾的心理,滿足受眾的多種需要,創造更多的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只有這樣,才能讓電視社教類節目如陽光下的滴滴露珠一樣,閃耀出無窮無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