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梅?趙凡?趙秋石?蔡冰
摘 要:本文從新聞價值角度出發,以第十屆全國氣象影視服務業務競賽氣象新聞類參賽節目為例,從尺度性新聞價值的五個方面和功能性新聞價值的記者采編環節,分析了氣象新聞所具有的新聞價值。同時,探討了在新聞價值層面如何進行氣象新聞的報道。
關鍵詞:電視氣象節目;受眾本體;平民化傳播
1 氣象新聞的種類
中國氣象頻道自從2006年正式開播至今,已經有10個年頭,在這10年中中國氣象頻道經過了多次改版,氣象新聞也隨著頻道的變遷不斷更新發展。特別是在第十屆全國氣象影視服務業務競賽中,首次增加了氣象新聞類節目——資訊報道類參賽節目。在資訊報道類參賽節目中,報道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氣象事件中的氣象新聞,例如臺風,干旱,城市內澇,氣候變化,高溫等題材。另一類是社會事件中的氣象新聞報道,如上海迪士尼氣象臺,青海環湖賽,北京冬奧會,天津塘沽8.12特大爆炸事件等。最終,北京申冬奧氣象保障和天津塘沽8.12特大爆炸事件氣象服務的新聞報道分別獲得競賽冠亞軍。
2 新聞價值決定成敗
氣象與社會事件結合增大了氣象新聞價值。這兩個新聞的勝出與其本身具有的新聞價值是密不可分的。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1]。陰晴雨雪,春去秋來,四季更替,顯然這些司空見慣、重復出現的平常天氣是不能構成氣象新聞的。但是,如果春播期的透雨,夏天造成城市內澇的暴雨,姍姍來遲的春天,這些就能構成氣象新聞。那么,哪些事實是否值得報 道,事實是否能構成氣象新聞,是由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新聞價值決定的。
新聞價值,作為新聞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最早出現在17世紀末。1960年,德國人托比亞斯提出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直到19世紀30年代,新聞價值才被美國學者作為新聞實踐必須遵循的一個普遍規律和基本原則,成為新聞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在我國新聞界,認為比較全面的新聞價值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新聞價值的內在要素,即客體的屬性使之具有使用價值,構成人所需要的可能性。這個層面的新聞價值又稱為尺度性新聞價值,是記者判斷事實可否稱為新聞的尺度。二是新聞價值的實現過程,稱之為功能性新聞價值。包括人們對客體的認識,市場交換實現價值,包括實踐檢驗滿足人們及社會的需要。尺度性新聞價值是新聞傳播者對于新聞事實和素材進行選擇和把關時所采用的判斷標準和尺度[2]。尺度性新聞價值總結為五個要素:時新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新聞價值的五要素是新聞事實中客觀存在的。
突發事件是社會和公眾難以預測和控制的事件,是對“洪災”、“地震”、“暴動”、“非典”、“恐怖襲擊”等一切突然爆發并影響社會秩序和公眾生活的重大危機的總稱。具有突發性強,關注度高破壞性大,牽連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天津塘沽8.12特大爆炸事件,就是一個突發事件,具有突發事件的特點。事件本身隨著時間的變化有著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可把握性,備受全國人民的關注。天津是離北京最近的直轄市,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和重要對外貿易口岸。爆炸事件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件的發展牽動著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心。任何可能影響到事態發展的因素都成為關注的焦點,所以天津塘沽812特大爆炸事件具有明顯的重要性和時新性,顯著性、接近性及人情味。爆炸事件中的氣象服務新聞,從介紹對流單體可能會給爆炸災區帶來降雨入手,分析因而會帶來的新的危險情況,以及氣象部門采取什么措施能阻止這種局面發生。儼然整個氣象事件已經成為特大爆炸新聞事件的一部分,所以津塘沽8.12特大爆炸事件氣象服務新聞同樣也具有了以上五個新聞價值要素。顯然,如果只是沒有和社會事件關聯的單獨的天氣事件,是不具備如此多的新聞價值要素的。
可見,氣象與社會事件結合大大增加了氣象新聞的價值要素。而氣象事件中的氣象新聞,在尺度性新聞價值上,卻很難有社會事件中氣象新聞的諸多價值要素。一個新聞事件中可能包含五要素的全部,也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新聞事件中包含的新聞價值要素越豐富,新聞價值可能越大。
3 報道技巧讓新聞更出色
新聞價值的要素只是自然之物,它只為新聞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如果不經過新聞工作者的調查研究,不經過希望傳播者將其轉化為新聞并進而傳播于受眾,新聞價值是得不到實現的。
新聞事件能夠為公眾所知,能夠得到廣泛地傳播,離不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也就是 采集,寫作和編輯等等。那么,這些具體的工作能力尤其是產品制作過程,也就直接關系著新聞價值實現的程度[2]。一個業務能力強的新聞工作者,能從眾多的事件中分辨出新聞價值較高的事實,能夠用適當地寫作技巧和最佳的編輯手法使新聞價值的要素得以體現。
相反,本來新聞價值很大的新聞也可能因為新聞工作者的能力有限和制作粗糙而被忽略或淹沒。
在第十屆全國氣象影視服務業務競賽中,干旱內容的新聞從數量上最多。資訊報道類參賽節目共有36個,災害性事件報道為20個,其中臺風事件新聞有5個,干旱事件報道為8個。在獲獎的6個新聞報道類節目中,臺風事件新聞3個榜上有名,干旱事件新聞無一出現。 那么如何報道好干旱事件新聞呢?從干旱事件本身固有的新聞價值分析,此類新聞價值較臺風等天氣事件要相對偏弱。首先,干旱的時新性相對較差。干旱從發生的時間,及變化的時間上都比較緩慢。干旱并不是從未發生過的事件,人們相對干旱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干旱事件本身對受眾的吸引力較弱,對人們求新心理的滿足相對較差。在所有參賽的干旱體裁的新聞節目中,由于沒有著名人或事物的支撐,所以新聞不具備顯著性要素。重要性是對社會、對公眾形成較大影響的性質,關系國家前途,人們命運的事件,或在某一領域具有較大影響。雖然干旱影響各地區的糧食產量,糧食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最終影響出現相對遲緩,而且重災區范圍小,所以多數干旱新聞還構不成重要事件。
一個受眾熟悉的選題,如何做出新意,可以說是對做好干旱類新聞報道的挑戰。那么,干旱類新聞在本身新聞價值要素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如何去報道呢?要想做好干旱體裁新聞報道,新聞記者首先要從新聞價值選擇上著眼,力求把新聞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要素為受眾所接受。所以要把新聞點定位在它具有的新聞價值要素上,讓干旱類新聞具有的新聞價值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最有效傳播。干旱類新聞報道可以突出接近性和人情味新聞要素。在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上,可以采用組合拳的方式。選擇記者在多個不同的地區報道當地不同的旱情,通過干旱在不同地區帶來的不同影響,來展現出干旱在方方面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樣把不同地區的人通過新聞報道拉近了心里距離,對事件的發展能給與更多的關注。同時,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干旱事件與社會事件的結合點,利用新聞價值高的社會事件來增加干旱事件的新聞價值要素。比如干旱能否影響到糧食漲價,進而影響到人們的餐桌和日常生活,或者是否能影響糧食等相關股票或期貨市場的變化,或者可以直接針對“農民必須要靠天吃飯嗎”這個問題進行層層深入地調查和分析,這些事件的發掘會增加新聞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郝雨.杜友君.新聞學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趙振宇.新聞報道策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張廣梅(1975-),女,漢族,天津靜海人,本科,副高,從事新聞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