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杜錦
摘 要:民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每個地區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情、生活習慣和生活變化是不同的。“入鄉隨俗”這句成語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個地區風俗的重要性。中國民俗文化具有多樣性與復合性、地域性、實用性、群眾性、傳承性的特征。它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它具有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規范道德、維護社會和諧、提升生活質量、培育審美意識等功能, 這些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
關鍵詞:中國民俗;特征;階段
1 中國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一詞在我國出現得較早, 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緇衣》云:“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 慎惡以御民之淫, 則民不惑矣。”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生活文化現象, 故有人稱它為“文化”或“社會生活文化” 。具體反映在民族的生產、歲時節日、婚姻喪葬、文娛活動、道德禮儀等方面, 具有多種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樣性與復合性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 我國成為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數十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其中的每一個民族, 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因為民族文化的關系, 中國民俗呈現出多元復合的性格特征。由于地域遼闊, 即使是同一民族, 也呈現出“十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的特點, 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同時, 中華文化向來以包容四方的氣度著稱于世, 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先后吸收了來自中亞、西亞及印度等地區的多種民俗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的傳入, 對中國民俗具有極大的影響。如,形成了“臘八節”等新的民俗節日。這些異域風情, 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寶庫。
2.地域性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我國幅員遼闊, 各地的地理環境千差萬別, 民俗文化總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作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生活形式, 不同地域的中國民俗文化代表了當地的文化特色, 成為某一地域的一種文化標志, 以至于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表現, 就可以判斷出他是哪里人, 屬于哪個民族。
3.實用性
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文化最本質的特點。中國民俗文化服務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 繁衍后代, 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 民俗服務了民眾。可以說華夏民族的民俗活動是一種有所為的活動。每一個民俗現象, 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某一個方面的需要而出現并保存下來的。由于這種有所為的實用性目的存在, 才使民俗文化的約定俗成和世代傳承有了積極的思想基礎。
4.群眾性
中國民俗文化的產生、發展、傳播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果, 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民風民俗。每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活動, 都是在廣大群眾的自參與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如春節拜年、元宵觀燈、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與賽龍舟、七夕乞巧、中秋賞月等都是為全民參與的節日活動。同時, 各種民俗節日活動從內容到形式的傳承、演變, 又總是群眾根據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而決定取舍的, 受當時的統治者政治意志的影響較少。例如, 清明節起初是祭祖的節日, 后來人們自創的增加了踏青、蕩秋千、插柳等健身、娛樂的內容, 于是就成了復合性節日。
2 中國民俗發展的幾個階段
自本世紀功年代末發端的中國民俗, 經歷了近80年曲折的發展過程。關于它的歷史, 以往陸續發表過不下20 篇綜合性的論述, 至于對其中重要學術代表人物或各種局部性問題的論述就發表更多。
1.發起階段:
五四時期的歌謠學運動(1918一1926),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 興起了征集和研究歌謠的學術活動, 中國民俗從此開始起步,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學日刊》登載了一篇《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 號召師生和全國教育界人士關心或實際開展搜集歌謠的工作。簡章通過對歌謠入選條件的規定, 表達了征集歌謠的意圖。簡章要求歌謠作者, 必須對方言俗語加上注音, 對“ 歷史地理”背景給予注明, 對于其中的歌曲也要譜記其音樂等, 這種科學搜集方法的提出也是史無前例的。民俗學以征集歌謠為起點在中國發生, 于此可見端倪。1920 年北京大學成立“歌謠研究會”,1922年12月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俗學刊物《歌謠》周刊。周刊的( 發刊詞》明確說明了搜集歌謠有兩個目的: 一是為了民俗學的研究, 認為“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資料”,而“民俗學的研究在現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二是為了發現歌謠的文藝價值, 即“表彰現在隱藏著的光輝”,同時根據“人民的真感情”,使新的“民族的詩”產生。這樣兩個目的的提出是非常有號召力的, 因為當時的知識界正涌起一場以“科學”和“民主”為兩大旗幟的新文化運動。
2.形成階段
中山大學和杭州等地的民俗活動( 1927 一1937 ),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成立, 廣州中山大學由此成為北京大學之后的又一個民俗學運動中心。不久, 在中山大學直接、間接影響下, 廈門、福州、浙江鄲縣、廣東揭陽、杭州、四川等地也相繼成立民俗學的團體。加上還有一些地方出版民俗學刊物, 可以看出作為新興學術的民俗研究, 已經從發源地的那京向外地推廣, 特別是在南方活躍了起來。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直接原因, 是以北京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已經退潮, 北大一批教授不甘寂寞, 紛紛南下, 一些人到了新的革命策源地—廣州, 國立中山大學成了他們集結的一個地點。中大民俗學會的工作按照初訂的計劃開展, 取得了四方面成績。第一, 建立了民俗陳列室; 第二,1928年派史祿國( 俄籍)、容肇祖、楊成志赴云南調查少數民族, 后來發表多種報告; 第三, 舉辦了民俗學傳習班; 第四, 出版《民俗》周刊和民俗學叢書等。中國民俗學在諸多研究方向上取得進展, 并出現一些在理論方法運用與創新方面較為成功的范例, 這表明民俗學中國在已經初步形成。
3.緩進階段
戰爭年代民俗學,在各區域中的進展( 1937 一1949 年)由于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以后, 民俗學已有的機構和刊物不能繼續下去。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在8年當中, 民俗學者及對民間文藝進行搜集與研究的一些文藝家, 分別在三個區域中, 面對新的環境, 從事接近民眾的調查和開展學術文化活動。這三個區域的民俗學, 情況有很大不同。大體來說, 在西南大后方, 民俗學與民族學結合得更為緊密; 在西北陜甘寧邊區和華北等地的抗日根據地里, 對民間文學的搜集、討論及學習運用, 成為了主要的工作; 在淪陷區, 一些學者堅持了自主的民俗學調查與著述。
3 結語
民俗文化的這些特征和功能, 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作為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 鐘敬文.新的驛程[M ].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