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香學歷史久遠,在長期的香道實踐中,人們早已認識到香學與養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香文化活動,不僅可以益氣行血、強身健體,還能修心養性、陶冶情操、培育正德。因此致力于香學研究,知香、好香、用香、品香,尋求香學與養生文化的交集,養成淡泊常樂、自然和諧的生命狀態,不僅可以升華人生品位,還可以傳承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弘揚民族文化遺產。
關鍵詞:香學;香道;養生;心性;德香
中國傳統香學肇始于殷商以至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滋長于秦漢兩朝,完備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沒落于明清,回歸于當代。香從早期的祭祀、辟邪、醫用等用途,延伸至靜心明道、鼻觀養德的精神境界,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和中華養生文化幾乎同步而行。
據史料記載,宋元時代香事消費占當時國民消費總額的四分之一,可見宋元之人對香的重視。而這個時期也是華夏文化發展的頂峰階段,早在宋代,品香、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長期的香事實踐中,古人早已認識到品香能修心養性,而“養性”是“養生”的根本。因此,香文化和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可以說是如影隨形,相得益彰。
1 歷史久遠,與養生文化相交集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國傳統香學從繁榮到沒落,直至現在的重拾記憶,得以傳承和弘揚,可以說是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文化。香文化博大精深,和其他文化種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與養生文化交集甚廣,甚至可以說香文化之濫觴來自古人對其裨益身心功效的發現和重視。
“香”的含義不斷發展,從最初指谷類的氣味,到后來泛指好聞的氣味,再進一步發展,指有香味的物品。香學是用“香”作為媒介和載體來進行的文化活動,包括香的歷史、香材、香的制作、品香的方法、品香心理學等,還有與之相關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其他內容。香學是緊密圍繞香材展開的文化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悠然的生活態度與自我愉悅心靈的智慧,表述了中華民族諦聽純凈心靈之音的禪意與簡樸。
因此,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民族精神氣質、審美傳統、價值觀念、思維模式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理念。
香道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為載體,匯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一的文化活動。大多數人認為“香道”一詞為日本人所創,其實作為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熏香、焚香、品香在中國早已有之,而且正式的熏香藝術最早是隨唐朝的鑒真和尚到日本弘揚佛法而傳入日本的。
品香,追求一種真摯和純凈,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審美化的人生。香,不僅芳香養鼻,還可頤養身心,祛穢養生。品香不僅在于鼻息的嗅覺之間,而且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為人處事的學習,是心靈安定寧靜的力量,更是與自我相處最真實的一種儀式。
2 獨辟蹊徑,除垢行氣治未病
遠古時期,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稱為心香、性香),正是人們養生的祈求。古人認為,一個性命相和、臟腑氣血相和、品質高尚的人,體內會自然生發一種香氣,叫德香。香不僅調節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陶冶性情、頤養心靈、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效。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經常說的健康養生,其中“健”指的是強壯有力之意,而“康”則是通達暢通之意。從對人體的重要性上說,暢通是強壯的前提條件,氣不足則血不通,氣通達則百病消除,沉香的這種神奇特性,使其除了在血液循環系統具有通達的療效外,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領域也有顯著的養生保健功效。
在古代香學最繁盛的宋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大多懂藥,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把“香”廣泛用于“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充分證明香與健康養生息息相關。
香在養生系統中最重要的應用當屬“服”,最早的中醫學臨床應用就已將“香”作為防病的第一道防線。我們現在所用“服藥”一詞中的“服”字,最初的本意并非“飲”或“喝”,而是來源于古人的“香囊”療法——通過“聞香”進行治療。古代“服藥”翻譯成今天的文字應為“聞藥”,是指將裝有香料的香囊貼身佩戴,通過香氣的吸入防病治病。這種今人感到陌生、甚至難以理解的養生方式,來自古人對人體經脈穴位和“聞香”治病功效的深入研究與精到理解。
可見,香氣對人體的健康養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古人通過香養生,順應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用香、品香蘊含著養生治未病的秘訣。人嗅到香氣可清人神,養正氣,前面提到“服藥”就是古人“聞”的中醫醫療方式,只是失傳而已,需要我們繼續去探索研究,找回祖先的記憶并加以弘揚。
3 修心養性,明慧育德益養生
在當今社會壓力叢生的激烈競爭環境下,人生無論在肉體上或精神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疲憊,人體生理系統和身心健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人們需要在忙碌之余讓心靈得以平和和凈化。為此,有很多人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精神寶藏,以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香道既能修心養性同時也能養德。佛家認為,香與人的智慧、德性有著特殊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發出特殊的香氣,稱之德香。
“性”包括先天與生俱來、純陽無惡的“本性”和純陰無善的“稟性”,還有更重要的是有陰有陽、有善有惡的“習性”,“習性”是后天通過學習而養成的,是影響疾病的重要因素。古人強調養身不如養心,養心不如養性。可見身體疾病其實更多來源于心病與性情所致,這就是古人之所以在養生保健方面特別強調要修心養性的原因。香既對人體方面有諸多裨益,同時也可用香道來修心養性育德。
古代的保健養生都是從“性”、“命”兩方面入手,用香、品香使人入靜、靜能養心,至靜而生慧。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后,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考慮問題才能周祥,處理事情才能完善。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了一種安頓了的感覺,生活也會有一種充實感。內心平靜,思想清晰,智慧也必有所增,品香是開啟智慧靈感的養生妙方。
品香對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外觀氣質有絕好的助益,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人們日夜忙碌,常常迷失自我。香道活動可以讓人們靜下來,調養氣息,提升智慧。品香的過程,可以使困擾人們的負面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宣泄,思想壓力得以緩解,緊繃的精神狀態得以放松,使那顆煩躁不安、憂郁焦慮的心,漸次歸于祥和安寧、灑脫清凈,調和身心、凈心悟道,從而尋求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香學是一個歷史久遠而又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文化課題,只要我們能夠回到以實踐來檢驗優秀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上,把傳統文化的菁華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就能使人們真正理解到“以香養德、養性為本”的養生形式對獲得真正健康的重要性。在彌漫的芳香中,體驗香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大自然神奇的美妙,從而升華人生品位,領悟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葉嵐.聞香[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
[2]傅京亮.中國香文化[M].山東:齊魯書社,2008.
[3]賈天明.中國香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作者簡介
蔣蘇苓,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