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各地對文化產業的開發力度與日俱增,民俗類和歷史建筑類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持續火熱。濰坊市地域廣大,下轄眾多縣市區,擁有豐富的民俗手工藝和歷史遺跡,其開發力度和影響力十分巨大。本文現對較為忽視的主城區文化資源進行探索,進而提出了關于主城區文化資源開發的措施,認為對于主城區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從而促進市民的文化需求的滿足。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資源;政府保護;民間資本
文化資源是一個地域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依托,文化資源的豐富性直接關系到該地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濰坊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城市,擁有數量眾多的文化資源。濰坊市經濟建設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城市居民比重很大,近年來的文化消費越來越顯示出增長態勢。濰坊市亦較早開始發展文化產業,其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國內便屬前列。目前學界和政府普遍關注濰坊市民俗和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重視下屬縣市的文化資源,卻忽視了主城區內人文景觀的發掘。本文現嘗試對濰坊市主城區文化資源的開發進行探究。
1 濰坊市主城區文化資源概述
1、文化資源概念清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文化資源是指“用于滿足人類文化需要的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包括:文化資本、藝術家、有形資本等”1。其中,既包括前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生產生活遺存、人文景觀、建筑、文學藝術創作,也包括今人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有形的文化資源由人類活動所創造,體現了人類自身的力量和審美意念,包括人文景觀、建筑遺址、藝術作品、藝術表演、學術成果等。無形的文化資源則體現為一種精神資本,是為一地域群體共有的風俗習慣(民俗)、民間信仰、價值體系、方言等。有一些無形的文化資源也以藝術品的形式存在,如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節日等。
在當代社會,文化資源的具體利用集中體現在對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化中。旅游資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產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來規劃開發成旅游消費對象的各種事與物(因素)的總和。簡單地說,旅游資源是能夠誘發旅游動機和實施旅游行為的諸多因素的總和2。在現代社會,人文景觀、自然風貌、社會風情、歷史遺跡、建筑和節日等都可被開發為旅游資源。
2、濰坊市主城區文化資源
濰坊市位于山東省西部,西接工東營、淄博,南連臨沂、日照,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濰坊市轄濰城、奎文、坊子、寒亭4個市轄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濱海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四個功能區,臨朐、昌樂2個縣,代管青州、諸城、高密、壽光、昌邑、安丘6個縣級市,54個街道、64個鎮,9495個自然村3。其中,濰城、奎文為主城區,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濰坊市主城區的文化資源主要有:
(1)歷史古跡類。具有代表的有:通濟門;濰縣老城墻殘址;十笏園。
(2)人文景觀類。濰坊城市濕地公園;濰坊白浪河公園;風箏廣場;市政府廣場。
(3)民俗節慶類。主要包括:①著名小吃,如和樂、肉火燒、朝天鍋、炸耦合等在市區皆有店鋪經營;②手工藝品,如風箏、布老虎。
(4)文教與娛樂類。主要包括:濰坊市博物館;濰坊學院;濰坊市歌舞劇院;濰坊市文化宮;國際風箏節,在每年4月舉辦,是國際風箏愛好者的交流盛會;演藝培訓機構;電視欄目,如《快樂濰坊》,其宗旨為展現百姓的才藝,強調家庭組合。
2 濰坊市主城區文化資源的開發
對于主城區文化資源開發,要采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式,以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兼顧為核心,采用多種形式,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
1、開發的宏觀措施
政府作為文化資源的管理者,要發揮對文化資源的宏觀管理職能。而文化經營公司作為文化產業的主體單位,要主動參與文化資源的開發。
根據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會受多方面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消費者對于信息的掌握情況。消費者會通過對掌握的產品信息做出產品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的判定。通常假定消費者都是理性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那么消費者進行信息搜集行為會終止于信息搜集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所以,政府應利用平面媒體、門戶網站等信息渠道向市民提供主城區文化資源的信息,包括景點的地理位置、演出的時間和地點等,增加市民掌握的信息量,為市民在進行文化消費決策時提供依據。
其次,政府要重視保護各種主城區內的文化資源,在規劃市政建設時要考慮到文化資源的保護,不能以城建之名對文化資源造成碰壞。在建設文化設施時,考慮交通條件、居民生活水平等多種因素。再次,政府應加大對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扶植力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資源的開發,為文化經營企業給予政策優惠,積極引進各類文化經營企業。最后,文化經營單位要轉變思路,考察文化資源自身的歷史內涵及獨特魅力,針對所經營的文化資源項目進行合理開發,且不能為經濟利益對文化資源造成破壞。
2、開發的微觀措施
對于文化資源的信息傳播問題,政府和文化經營單位可以建立專題網站,拍攝宣傳視頻和照片,結合文字說明和地圖展示,讓民眾對主城區的文化資源分布有直觀的了解。
對于歷史古跡類文化資源,政府應加大保護力度,組織維修的專業人才,力求保持原貌。并通過電視廣告、城市形象宣傳片等形式向市民發布歷史古跡的面貌,發掘其中體現的濰坊市的歷史與地域文化信息;民營文化公司,如旅行社應實地考察歷史古跡的現狀,發掘其與濰坊市歷史或文化的聯系,確定旅游路線及導游解說詞,拍攝宣傳照片;工藝品制作或銷售商可以抓住歷史古跡的文化內涵,生產、經營與古跡有關的工藝品或書籍,并將店鋪設置在歷史古跡周圍。
對于人文景觀類的文化資源,政府應投入更多建設資本,增加城市休閑廣場、城市公園的建設投入,聘請優秀的設計人員,充分考慮市民的審美趣味。對現有的人文景觀,可組織濰坊市市區的文化事業單位(如歌舞劇院)在廣場、公園做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演出,增加吸引人數;民營文化公司如旅行社可將人文景觀作為旅行線路的一部分。
對于民俗節慶類文化資源,政府應加大保護力度,鼓勵民營資本的進入,并監督民營資本的經營過程,對其經營做指導;民營企業可抓住民俗的普遍性和豐富性,對小吃、工藝品進行商品化運作,并結合市場反饋及時代審美風尚,積極尋求產品創新,將新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在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分析市場的產品種類和需求情況,結合市場同類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形勢采取合適定價,保證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獲得利潤。因為無論食品市場還是民間工藝品市場都是典型的壟斷競爭型市場,廠商生產有差別的同類型產品,要想在此等市場中獲得利潤,除了新產品開發外,還要結合其他廠商的經營情況作為自身決策的依據。
對于文教娛樂類文化資源,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可定期組織學者和藝術家在博物館或文化宮進行文化藝術講座和藝術演出,增加文教娛樂設施的資金建設,繁榮文化消費市場。對于文化活動,如國際風箏節,應加大宣傳力度,并利用風箏節的國際性和舉行開幕式文藝演出吸引游客參觀;民營文化公司可簽約知名藝術家進行商業演出。對博物館、歌舞劇院和文化宮,民營企業可以發展相關經營,合作出售參觀紀念品和演出音像制品。對于國際風箏節,可再風箏節舉辦期間銷售風箏工藝紀念品。
注釋
1.顏士鋒,《文化經濟學》[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2頁。
2.蘇文才、孫文昌主編,《旅游資源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頁。
3.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濰坊。
4.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梁礫譯,《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 頁。
參考文獻
1、顏士鋒:《文化經濟學》[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符國群主編:《消費者行為學(第二版)》[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第五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蘇文才、孫文昌主編:《旅游資源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李淑燕:《國際風箏都——濰坊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載于《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二期。
作者簡介
張欽(1990-),男,漢族,山東滕州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資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