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辯論原則是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然而,在我國民事訴訟的司法實務的運行過程中,辯論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貫徹落實,當事人的辯論權得不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法官的干預又略顯任意。本文通過對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辯論原則的法理解析考究了在司法實務中存在的相應的問題,指出了當今社會之下我國的辯論原則在運行中存在的不足。對我國的辯論原則的完善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辯論原則;私權救濟;處分;民事訴訟;司法實務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私權力的處分和保護越來越顯得重要。完善辯論原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的指導性作用的體現是保障公民權益得到合理合法救濟,糾紛得到及時解決的先決條件。當下,針對我國的辯論原則在司法實務中暴露的諸多問題,不便于民訴糾紛的徹底解決,甚至有礙于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1 引言
由于在民事訴訟的過程中對法院與當事人的舉證任務和職責沒有明確的分工,從而使我國的辯論原則在司法實務中不包含當事人的處分權利和監督權利,也就是說辯論原則在現今我國的司法實務中是一個徒有其表沒有約束性的空頭支票。由此可見,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的辯論原則在司法實務中的不足之處就在于它只規定了當事人有權對訴訟活動中的爭議問題進行辯論,卻沒有規定行使該項權利后相應的法律后果,沒有如同在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辯論主義一樣的對法院和當事人的裁判和訴訟活動有實際的法律拘束力。具體而言,主要表現有如下幾點問題。
(一)內容上流于形式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法律明文規定了雙方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辯論上的權利,而且從形式上看辯論權的行使還具有二元性,辯論原則既規定了權利還規定了義務,但在司法實務中,法院常常會出現一種“你辯你的,我判我的”的現象,法庭辯論儼然一場“走過場”似的演出,對于訴訟中的雙方當事人及其法院而言,這種審辯分離的訴訟程序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反而不僅不能使得辯論原則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更有甚者,嚴重的還有可能滋生出腐敗等妨礙司法公正的問題。
再者,由于缺乏對辯論環節中當事人雙方所辯論的問題的法律后果的規定,為辯論權的行使提供結果保障,再加上法院對當事人在此方面的行為缺乏明確的制裁規定,以至于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辯論在對方那里缺乏約束力,最后由于這種 形式化的現象的存在也導致了雙方當事人的辯論對法官也缺乏了約束力,因此這樣一個缺乏約束力的辯論原則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也就只是流于形式了。
(二)程序上限于被動
辯論理應是貫穿于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然而在司法實務中,卻經常出現被告不按期提交答辯狀的現象。這樣一來,直接導致原告無從及時了解被告的答辯意見和提供的證據,如此“訴訟突襲”嚴重影響到庭審中質證的效力和整個庭審的效果。甚至影響訴訟效率,影響司法公信力。這種程序上的被動,讓辯論原則很難得到貫徹落實。
在法庭辯論過程中,是當事人最直接的行使辯論權的機會。首先,雙方當事人在此階段都可以盡情地提出事實擺明證據內質問對方,但是縱觀當下的司法實務中你會經常看到法官有時會主動打斷雙方當事人的辯論的現象。其次,基于我國的法律中法官具有庭外調查取證的權利,在司法實務中法官不必只依據雙方當事人在辯論階段的辯論來認定案件事實或者行使釋明權,這使得法庭辯論的程序價值有所忽視。從而在庭審階段,辯護原則的程序實施也限于被動境地,當事人的權利很難得到保障。
2 我國辯論原則的完善
因此有必要針對相關問題,認真研究民事訴訟中的辯論原則,從內容上、程序中、司法工作人員和監督體系各個方面著手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辯論原則,保障公民權利的及時救濟,社會秩序穩定。我國辯論原則的完善應當在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指導,完善民事訴訟證明規則的基礎之上,建立起新時代下的辯論原則。
(一)建立約束性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是以解決民事糾紛為目的的公權救濟途徑。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的完善應當吸收大陸法系中的當事人制度的內涵,將辯論與裁判實際結合起來,建立起有約束性的辯論原則。第一,有必要適度增強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作用。在私權處分,公權救濟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應當處于主導地位。規定民事裁判中應當以當事人的辯論為依據,以此提高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對法官裁判的約束力,讓形式上的辯論原則發揮其應該有的指導作用。第二,有必要明確法院的居中裁判地位。法院作為公權力的身份介入糾紛調解應當以當事人的訴求和辯論內容作為其做出裁判的基礎,而不能將當事人沒有提出的訴訟主張在裁判的過程中作為根據。法官作出的最終裁判應該是建立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之上的,這樣使得辯論原則在判決上得到體現,產生了實質的約束力,保障了民事權利的自我救濟。第三,為了保證辯論原則不會被濫用,有必要規定辯論原則適用的例外情況。考慮到權利的可訴性問題,辯論原則并不應當普遍適用于所有的民事訴訟案件,應該存在適用的例外情況。法院就應當發揮其職權作用,如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中強調,這樣的外規定應該“嚴格高度蓋然性原則的適用標準”,從而切實保障辯論原則在訴訟中發揮指導性作用。
(二)完善釋明權和自認制度
在現代民事訴訟理論中,釋明權一般是指在言辭辯論和準備程序中,當事人提出不當的主張和陳述或者其主張或陳述不明確或不充分時,法官為明確訴訟關系而向當事人發問或啟發以促使其證明或澄清不明事項的權利。在司法實務中經常不能充分恰當地行使辯護權利,此時法官的釋明便顯得至關重要,在程序上保障了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平等對抗。但是為了保證法官在訴訟過程中以公正的心態置于第三人的立場去行使釋明權,有必要強化我們的司法工作者的法律素質,這也是符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的。立足我國國情,釋明權的完善是解決當下司法實務中的辯論原則所存在的問題的鑰匙。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的我國,律師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不夠完善,客觀上也要求法官行使釋明權進行補充,保障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這樣也是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
自認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就某一案件事實(通常是不利于對方的事實)作出陳述,對方當事人加以承認或不予爭執的情況,這一事實一經對方認可,就免除了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并同時拘束法院的判決。確立當事人自認制度是完善我國辯論原則,使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試金石。這樣能彌補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的缺陷,提高訴訟效率。此外,由于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自認一般是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法律就必須明確規范自認的性子及其后果,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自認行為可以有正確的行使,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認制度的作用,也正是辯論原則的體現。
3 結語
辯論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中的基本原則,在法律和實踐中的不斷完善,從當事人角度,當事人應當充分認識到辯論原則所賦予其的訴訟權利,盡可能最大化利用辯論原則帶來的實益;從法官角度來說,應當摒除先入為主,法官主導一切的錯誤理念。是當最大限度的還原案件事實,依法做出判決,使得法院的判決公平、公正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衛平.訴訟的架構與程式——民俗訴訟的法理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3]吳英姿.民事訴訟法——問題與原理[M].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黃兆然(1991-),男,漢族,湖北松滋,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