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茜
摘 要:創新對人類社會的前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居十首要位置。創新是一種發展的理念,創新發展要求對現有的社會資料和社會條件進行優化整合,達到最佳配比,對人類社會的前進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新常態
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關鍵動力,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居十首要位置。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順應了當今世界的前進與競爭潮流,為我國“十三五”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前進道路指明了方向。真正落實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觀念,必將引發我們國家對發展的大局進行一次重要變革,為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促進我們國家全面發展,提供強大而持續的推動力。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創新發展理念的內涵,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這對牢固樹立并踐行創新發展的理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創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
(一)發展理念
理念是一個哲學范疇。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理”是一個重要的范疇。清代哲學家王夫之從固然和所以然兩個維度來理解“理”的本真含義,揭示了“理”作為本然、規律、原因的哲學特征,提出“理者一,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習近平借用王夫之的這句話,提出了發展理念問題,將關注的視野聚焦在了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最核心層面。
發展理念是從哲學思維層面對有關發展的基本問題的高度概括,一般回答的是怎么發展、為誰發展等問題。發展理念是高度概括性的、具有指導性的,是從最一般意義上對上述問題進行的回答。發展理念具有的這些基本特征決定了它將從根本上和深層次上決定著發展的方向、思路和著力點。
(二)創新發展理念
將創新作為一種發展理念,反映的是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如何發展和為誰發展是當前中國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回答的兩個重大問題。因為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指導著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的選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最終的發展結果。創新發展就是從理念層面對應當如何發展這一問題給出的答案之一。創新發展,首先強調的是新。這意味著改革和進步。其次,這些新的東西是能夠給社會帶來綜合效益的,是能夠增進社會福利的,是能夠更好地服務十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創新發展,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相統一,不斷提出新理論、確立新制度、掌握新科技、培育新文化,以此來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作為一種理念,創新發展強調的是對既有發展要素和發展條件的優化重組,形成更優的結構,并創造出更多更大的綜合效益。
(三)創新發展的領域和標準
將創新作為一種發展理念,是建立在對創新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的深刻認知的基礎上的。創新發展的領域有哪些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繼續推動理念創新、制度創新以及文化創新等各個領域的創新,把創新覆蓋到黨以及國家的所有工作中去。將創新上升到發展理念的高度,決定了這里的創新將涵蓋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是全面的創新,就是要讓創新貫穿各個土作領域。當前,要著重著力做好理論、制度、科技和文化四個領域創新。以這四個領域的創新帶動全黨和各行各業對創新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把握達到新境界,進而帶動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創新全面展開,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我國發展全局實現根本性整體性變化。
判斷一項事物、一項工作是不是創新發展,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并非所有的標新立異都可被稱之為創新。理論創新,不能摒棄和否定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而是將這一理念研究進行完善和發展。制度創新,并非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國家的制度體制,而是對其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科技創新,是指對大自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研發出變革自然的新技術,并利用其增進社會福利,服務于我們的發展進步。文化創新,并不是要全盤否定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是要引領時代發展新潮流,不斷將其發揚光大。因為任何走向反面極端的所謂“創新”,都會危害群眾利益,甚至會犯顛覆性錯誤,這與創新的本質含義是相違背的。
2 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的必要性
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應當給子怎樣的定位,反映的卻是不同的發展觀。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這在當今世界其國家也是極為少見的。
(一)創新發展是解決資源相對短缺問題的必由之路
實現國家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擴大優化社會總供給,不斷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下,解的追求。但要實現不斷進步、創造財富,社會資料的限量性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不斷增長性這兩者的矛盾仍舊非常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矛盾更加尖銳突出。其表現在群眾的需求總量越來越大、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國資源有限,只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更加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在增加供給的基礎上嚴格控制資源消耗總量。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的必然選擇
現在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經濟結構逐步轉型調整,慢慢消化國家的各種經濟政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就是指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慢慢下降為中高速,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發展動力實現轉換。所謂動力轉換,就是從粗放型數量型擴張、低成本驅動發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換。通常認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投資、出口、消費,經濟新常態就是要實現集約型、質量型發展。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要實現科技上的突破,形成新的更高效產業形態,以更高效率和水準,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要實現上述兩方面的改變,則必須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創新,將經濟發展更多地轉移到創新驅動上。
3 如何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
第一,要推動思想觀念的創新。這是當務之急。思想往往產生于我們付諸于行動之前,就好比閃電一定是發生于雷鳴之前,創新需要各種思想相互交織碰撞,各種文化相互交融,鏟除阻擋進行創新的一切拌腳石、攔路虎,這就要求我們秉持著包容的態度,在全社會大力發揚勇于嘗試、敢于出錯的創新精神。能使所有對未來充滿斗志、充滿希望的人有發揮自己才干的機會,給他們釋放力量的空間,切實意識到社會的市場以及企業才是推動創新不斷發展的主要力量。應當調動企業進行創新的積極性,以企業為主導,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活力,使企業能成為國家社會進行創新的主角,國家在進行各種決策時,應充分考慮企業的創新需要。國家和社會也應當尊重并支持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思想,為企業及其領導者的合理財產及收入提供合法的保障。國家無法在創新上做好所有事情,但其最重要的工作,應當是在全社會提供一個公平有序的良好經營環境,出臺有利于創新的刺激性政策,確保有能力的創新人員能夠放開膀子,邁開腳步,充分展示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第二,推動技術領域的突破。不管是索洛經濟增長模型,亦或是國家競爭優勢鉆石理論,都把科學技術放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例如,蒸汽機的發明,使得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了信息經濟的產生,也推動了人類社會進入了先進的互聯網時期。當下,科技的研發成功不斷地刺激著社會的巨大變革,例如,低碳科學技術使得資源領域發生深刻改變,智能科技推動制造業發生巨大的改變,生物科技使得人類的健康以及農業生產方面產生巨大的變革等。之前,我們國家的一些人就“互聯網+”及“+互聯網”這一理論展開了激烈辯論,其實我覺得我們不必對其進行過度的分析。制造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互聯網作為制造業實現網絡化的平臺,這兩者能夠相互整合、融合,作為一個新事物,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應把改善供給端作為主要任務,把智能生產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把互聯網當作發展契機,實現無論是技術管理還是組織模式亦或是經營模式都實現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不斷研發出新產品,提供更多的創新型服務,以此來刺激我們國家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要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是實現創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保障。當下,我們國家要想推動創新走向新臺階,必須要打破當前體制機制內現存的各種障礙。當下,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缺乏創新型人才,產權、專利的保護意識不強,維護產權專利的道路艱難等問題,這都是由于國家的體制、機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我們國家剛進行改革開放時,原來的經濟體制限制非常多,為了打破這些限制,實現更好發展,當時有這一句流行語:碰見綠燈抓緊跑,碰見黃燈急速走,碰見紅燈繞著過。目前,國家必須要增強改革的力量,通過制度、政策上的創新來刺激經濟上的創新活力。想使創新一路前行無阻,就應多些綠色通道,少點紅色障礙,避免走錯路、彎路,不走小路。
4 結語
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一個能夠不斷突破自我、突破陳規、不斷創新的民族,才是有光明前景的民族。我們的民族具有勇于創新的光榮傳統,在當前新的社會環境里,要使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上綠色健康發展之路,更應該將創新放到突出位置,在整個國家營造弘揚創新、支持創新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