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區現轄21個鎮(鄉),總人口83.79萬。近年來,全區按照上級“精準扶貧、科學治貧、有效脫貧”工作要求,堅持以脫貧攻堅和小康行動為抓手,認真落實政策措施,強化短板攻堅,不斷提升扶貧實效。特別是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以來,區委、區政府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大力實施“1+10”扶貧行動,力爭2016年實現全面脫貧目標。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1 基本情況
十二五以來,全區先后制定《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獎勵實施意見》《減貧摘帽·同步小康實施意見》《扶貧攻堅“531工程”實施方案》《干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結親十幫工作方案》《播州區貫徹落實全省扶貧工作“1+10”文件精神實施方案》《播州區精準扶貧工作考核評估辦法》等政策文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和鼓勵能人大戶、科技人員、農民工返鄉創業。縣財政每年預算減貧摘帽、產業化扶貧、結構調整、農業園區、村級集體經濟等扶貧資金5000萬元。五年共計減少貧困人口13.3萬人,14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在2013-2014年度連獲全市扶貧考核第二名(非貧困縣第一名),2015年獲全市扶貧考核第一名。在2015年6月16日,迎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楓香鎮視察指導。全區扶貧工作先后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人民日報、貴州日報、遵義日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截至目前,全區有貧困村66個,貧困人口2.18萬戶5.5萬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2030戶8091人,生產和就業扶持3499戶11788人,教育扶貧和醫療救助3844戶13234人,政策兜底12415戶21896人。2016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1.83萬人,實現30個貧困村出列, 14個貧困鄉鎮摘帽后繼續鞏固提高。
2 主要做法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區圍繞率先脫貧的目標,大力配強領導機構,成立了由區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區委副書記任副組長兼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抽調13名業務骨干加入脫貧攻堅辦工作。抽調10名干部充實到縣扶貧辦,專門負責全區扶貧業務工作。高度重視村級扶貧隊伍建設,對貧困村班子進行了運轉考察和科學調整,從縣機關選派117名干部駐村,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實行干部精準化管理,最大限度夯實了扶貧基層基礎。注重層層宣傳發動,專題召開區委常委(擴大)、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和全區領導干部大會,深入宣傳各級扶貧政策措施。縣級領導帶頭專題輔導,全區組成政策宣講團,到村到戶幫助群眾解讀政策,累計開展政策宣講100余期,其中縣級專題講座30余期,培訓干部群眾20余萬人次,發放《“1+10”扶貧政策匯編》4000余冊。
(二)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中央和省委、市委脫貧攻堅系列會議召開后,我區及時召開誓師大會,從縣到鎮到村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區委專門研究制定《貫徹落實“1+10”文件精神實施方案》和《精準扶貧工作考核評估辦法》。建立了脫貧攻堅區委季調度、政府月調度、領導小組不定期調度等工作機制,對特惠貸、資金報賬和縣級示范點等重點工作實行周調度、周通報、周報告。緊緊扭住“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群眾主體”的責任體系,實行縣、鎮、村三級書記一起抓,實行掛圖作戰。按照定時間、定責任、定人員、定任務、定效果的“五定”原則進行責任分解。對精準扶貧十項行動進行項目化、精細化管理,將任務分解到部門和具體責任人,確保了政策落地。
(三)切實加強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全區將建檔立卡作為實現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進行動態管理,認真開展貧困戶動態管理“回頭看”工作,把貧困戶識別和扶貧政策的知曉度、基礎信息的精準度、扶貧措施的實在度、干部幫扶效果的認可度、工作資料的規范度共五項內容作為重點,嚴格貧困對象識別標準、程序、要求和方法步驟,逐鎮逐村逐戶進行核實,同步進行貧困村、貧困戶數據采集和錄入工作,確保精準識別做深做細做準做實。對“有商品房、有小轎車、有企業執照、有財政供養”等“四有”人員,及時從建檔立卡數據庫中退出。今年4月底,全區“回頭看”增減變化人口1541人,確保了建檔立卡結果客觀真實、情況準確。
(四)切實加強產業扶貧和易地搬遷。全區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531工程”(10萬畝核桃、10萬畝刺梨、10萬畝特色蔬菜、10萬畝有機高粱,10萬規模牛羊稻魚;100個專業合作社、壯大100個村級集體經濟、創辦100所農民夜校;1萬名干部駐村掛幫)產業扶貧新路子,推行“村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群眾”發展模式,組建了9支扶貧服務隊深入貧困鄉村,投入扶貧專項、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資金1.25億元和金融扶貧“特惠貸”1.15億元,發展蔬菜45萬畝、辣椒46萬畝、烤煙8.2萬畝、“稻+”生態工程3萬畝、核桃10萬畝、提子1萬畝。加大高速公路沿線經果林5萬畝管理,新增李子、柚子、花椒、獼猴桃2.7萬畝,天麻10萬㎡,核桃1.5萬畝,開工建設龍坪100萬羽蛋雞養殖場。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全區共規劃安置點35個,規劃搬遷5245戶2萬余人,首批36戶170人已于3月底已入住,為47人安排了工作崗位,戶均就業1.3人。
3 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確保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
全區爭取2013-2015年度財政扶貧資金總額1.3億元,實施項目281個。其中2013年度3163萬元、項目58個,現已全部竣工,資金報帳率99.1%;2014年度3062.54萬元、項目83個,資金報帳率98.52%;2015年度6818.2萬元、項目140個,劃拔鎮鄉資金6459.2萬元,占比97%。
在資金使用上,全區嚴格按照“四個跟著走”(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切實加強規范管理和嚴格監管。一是改革扶貧資金監管機制。鎮(鄉)設立扶貧資金專戶,對扶貧資金項目負總責,簡化辦事程序,加快資金撥付使用,確保貧困農戶能及時用于生產。實行項目法人制、分管負責制、強化“一崗雙責”和主體責任的落實,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干部掛幫制和技術負責制,不得擅自調整批復項目的建設內容、規模、資金、地點。二是加強組織和監督管理。成立有村民代表參加的各項目實施小組,落實責任制、監督約束機制、工作措施。做到管錢的不摸錢、用錢的不管物、管物的不領物。三是抓好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按照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規定,加強資金、項目監管,實行報賬制,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專賬核算到項目,驗收到受益農戶,資金轉賬支付,避免現金支付,確保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四是嚴格公示公告制。項目批復后,鎮(鄉)及時錄入“貴州扶貧云”系統進行備案。項目實施地點、實施方式、實施措施、建設內容、質量標準、投資總額、資金使用明細和農戶受益情況,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向群眾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示。五是嚴格項目檔案管理。做到邊實施項目,邊收集原始資料,邊完善支付憑據,注重痕跡管理。項目竣工后,抓緊項目驗收。
通過全區上下共同努力和艱苦工作,各項脫貧攻堅措施正全面推進,但由于全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接下來,我區將著力在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進度、搶抓季節培育壯大扶貧產業、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扶貧力度上下功夫,進一步真抓實干,努力工作,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預定目標。
作者簡介
王林森(1961—),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人,中共播州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