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闊?貢明華
摘 要:先進刑事科學技術的使用在帶來高破案率和各種方便的同時,也造成了侵犯隱私權等各種消極現象,刑事技術到底該不該使用、該如何使用的問題歷來是理論學界和一線公安部門爭論的焦點,這種爭論在基層司法警察部門表現得尤為明顯。究其本質,這實際上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這兩個基本目的之間的矛盾,筆者將從刑事技術的使用在訴訟程序中的積極價值和消極價值兩方面進行詳述,試圖解決這一爭議。
關鍵詞:刑事技術;價值;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
科學技術的使用對刑事偵查、訴訟等程序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著名學者何家弘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及:科學技術的使用要求我們從以人證為主認定案件的時代轉變為以物證為主,應當努力提高證據采集的技術含量,堅持科學證據裁判主義。但與此同時,公安部濫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偵查罪犯的同時大肆侵犯居民隱私的報道也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某些地區的辦案民警以查案的名義全天候監控居民住宅,這種對隱私權等人權赤裸裸的侵害,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也引起科學技術在案件偵查中該不該使用、該如何使用的探討。究竟刑事技術在偵查和訴訟程序中有著怎樣的價值,引進科學技術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筆者將從以下兩個個方面比較刑事技術在訴訟程序中的價值:
1 刑事技術的積極價值
(1)刑事技術的使用能幫助偵查人員認定案件事實
公正審判的基礎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刑事技術作為偵查人員認識案件的重要手段,在幫助挖掘線索和查找真相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作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刑事技術能有效擴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范圍。以人類的視覺為例,只有波長為380到760毫微米的電磁波作用于人的眼睛時才能產生視覺效果,可是顯微鏡、望遠鏡等先進器材的發明與使用,大大擴寬了人類可視的范圍,克服了人類感官的局限。另外,層出不窮的犯罪手段使得刑事技術的使用成為必要。當前我國的犯罪形式呈現犯罪低齡化和新型犯罪手段突出兩個特點,以金融犯罪為例:據公安部一組可靠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七成以上的金融犯罪發生在虛擬網絡上;每十個報警詐騙的案件中,就有八個是電話詐騙或者網絡詐騙;2006年上半年針對計算機犯罪,半年立案2170起,共抓獲2324人。先進的犯罪手段也就要求先進的破案手段進行處理,強化刑事技術的使用。
(2)刑事技術的使用能幫助偵查人員促進程序公正
注重程序正義是世界刑事審判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目前刑事訴訟中急需改變的觀念,案件的審判不僅要注重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更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刑事技術的使用能有效促進實體公正。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為例,該條是針對可能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其他重大案件的犯罪應當全程錄音錄像的規定,該項規定有效規避了刑訊逼供的可能,避免佘祥林、杜培武等冤假錯案發生的可能性,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在基層偵查人員被破案率緊緊壓迫的時候,該項規定從制度上解決了針對重大案件的刑訊逼供選擇,有效保證了程序正義。
2 刑事技術的消極價值
(1)刑事技術的不完善使其仍存在誤判風險
近些年刑事技術的使用給基層偵查人員帶來了許多便利,基層人員對刑事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嚴重,甚至達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筆者親身經歷過一些基層民警死抓某一項數據不放,以數據抓人的事件,這些民警寧愿相信數據也不相信事實的辦案作風與我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目標大相徑庭,。另外,科學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現有器材和技術的缺失也極易導致數據錯誤,以刑事技術中最常用的DNA檢測技術為例,為保證結果的準確性,該項實驗對實驗室器材、人員、設備、實驗程序、鑒定報告等程序的要求十分嚴格和精確,一旦出現一點錯誤,整個數據報告就可能完全不同,其對審判結果的影響也是翻天覆地的。科學技術只是代表著一種可能性,即使某項檢測數據認定該項事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發生,但也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不發生,認定案件應當看事實,而不是冰冷的數據。
(2)刑事技術的使用會影響訴訟參與者的平衡
我國的刑事訴訟模式是法院居中裁判,被告與原告平等對立的三角訴訟模式,控辯平等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追求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在實際運行中,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檢察院往往占據著優勢地位,因此,在制度設計上,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將更多的義務加在公訴方身上,如無罪推定原則,公訴方舉證、法律援助制度等等,即便如此,現有狀況還是公訴人占據絕對優勢。刑事技術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種不平衡,在物證的搜集與檢測上,公訴人依靠國家強大的財政支持和行政關系,可以輕而易舉的拿到案件的所有資料,沒有資源支撐的被告和辯護人只能自己搜集資料,還要面對司法部門的各種刁難和高昂的鑒定費用,這種情況下控辯雙方更是難以保持平衡。另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了公安檢察部門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的利器,強制監聽、電子追蹤等技術的采用赤裸裸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這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刑事技術的使用問題,實質上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這一基本矛盾的問題,刑事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刑事技術在訴訟程序中的使用,過分夸大其積極價值或者單純渲染其消極價值都是不可取的,工具的本質在于使用,面對刑事技術的爭端,我們應當盡可能地讓其積極價值發揮到最大,同時也避免消極價值的負面影響。對此,正確的刑事技術觀念是必不可少的,在需要懲罰犯罪追蹤線索的時刻,應當利用手里的武器,毫不猶豫地給犯罪分子致命一擊;在需要保障人權維護程序的時刻,也應當利用技術手段保證程序的順利進行。另外,還應當在制度層面解決刑事技術難題,在立法方面保障刑事技術的合理利用,將資源適當地向辯方傾斜,以緩解現有控辯雙方不平衡的沖突,實現刑事技術在訴訟程序中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何家弘.法苑雜談[D].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頁
[2]王傳道.科學證據在未來司法活動中將大顯身手[J].證據學論壇第4卷,2002年
[3]許良.技術的不可承受之重[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