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王薦
《辭海》對“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認或再現。定義揭示了記憶的三個基本環節:識記、保持、再認與回憶。信息加工理論也認為,記憶就是對輸入信息通過編碼、復習而予以儲存,并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檢索和提取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在教學策略層面提出了四種記憶策略,筆者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幫助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組塊記憶策略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最多一次7個組塊左右,所謂組塊就是人們通過對刺激的不斷編碼而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組合。信息加工理論中談到的編碼,就是對新輸入的信息加以處理,使其適合個人儲存長時記憶的模型,從而同化到個人的經驗體系中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相關知識需要記憶內容組塊化,可以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擴大記憶容量。組塊化策略是指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各種聯想等方式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各種形象聯系,以形成新的更大的組塊知識的記憶方法。組塊化策略關鍵是組塊間的連結,方法有很多,例如列表比較法、口訣法、諧音法、聯想法等都是組塊記憶策略的具體方法。像DNA復制、轉錄與翻譯的比較、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比較、精子與卵子生成的比較、多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比較等可以通過列表幫助學生記住比較的項目,這樣學生只要記住比較項目來回憶項目的細節從而保持對知識的記憶,這樣記憶的內容就大大減少。此外,例如講解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只要用“甲攜來一本亮色書”一句話來概括而不難回憶出是“甲硫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和蘇氨酸”,明顯地學生記住7個字要比記住7個氨基酸的名稱要容易的多。又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的特點很多,難以記住,但教師如果幫助學生總結出各時期特點的口訣(制造核酸蛋白質、膜仁消失體絲現、點排中央錘明顯、單體分開拉兩極、膜仁重現體絲隱),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有絲分裂的特點,而且大大降低了記憶的難度,提升了學生概括能力。再例如大腦皮層四個語言功能區與相關功能失調癥,只要記住S(say)、W(write)、H(hear)和V(view)的對應英文,相關功能區及失調癥也就記住了。
教師在教學時要指出明確的記憶目的與任務,用問題來幫助學生對所學材料作出組塊分析,對記憶的效果具有明顯影響。在講授“生態系統的成分”這一節時,關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及其關系的時候,需要學生閱讀書本90頁大量的文字并理清4個組分之間的關系。教師準備了5個問題:① 除了綠色植物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生物也可作為生產者呢?②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營養方式分別屬于哪種類型?③ 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④ 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的聯系?⑤ 嘗試畫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在兩個平行班中開展相同內容的教學,對照班在閱讀后提問,實驗班在閱讀前給出問題。結果實驗班答題情況比較好,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作為目的有選擇地記憶相關內容,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所以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給出明確的學習目的,以便學生進行有選擇地記憶。
2 形象記憶策略
認知心理學認為形象的內容比抽象的內容容易記憶和保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直觀教學,盡量讓學生接觸形象直觀的圖片、視頻、標本、模型和圖表等,使教學內容深深印在學生腦海中;對于抽象的內容,教師也要想方設法使之形象化、直觀化,使學生形成生動的記憶表象,這樣有利于知識的長久保持與有效回憶或再認。
在接班教學第一次批閱學生筆記本的時候,筆者驚訝地發現一位學生的筆記本上前后幾十頁用同種顏色的圓珠筆寫滿了整齊的文字,非常認真。但是筆者在查閱該生的成績時,發現他處于班級中上的水平。筆者摘錄了他筆記中關于“生長素產生及運輸”一段內容,共計近四百字(“① 生長素的產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其產生量不會因為單側光照射與否而增多或減少。② 胚芽鞘尖端產生生長素以后,通過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形態學下端……)記憶的生理基礎中談到“大腦是將信息儲存在樹狀的結構上的,它可以分類和關聯儲存信息”。所以,筆者指導這位學生改進記筆記的方法,用樹狀結構和圖像記錄再輔以顏色、符號、類型和關聯來畫圖,并為他的筆記作如下修改(圖1)。
圖1左右兩張圖分別表示單側光照射有無前后生長素的產生和運輸情況的異同,完全能夠表達學生所記的文字內容。這樣記筆記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生記憶,而且較文字敘述更有利于解決問題。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相關知識,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加深印象,形成形象記憶。
師:扮演胚芽鞘(或者盆栽植株)。
生:3個學生手拉手圍在老師周圍來充當暗箱,第四個學生手持電筒,打開電筒電源,站在三個學生的外面,用電筒來演示單側光照射。師生協助完成以下行為,其余學生判斷胚芽鞘生長彎曲情況。第一步:老師勻速旋轉,其余的人不動。第二步:手持電筒的學生和老師都不動,學生圍繞老師旋轉。第三步:老師不動,三個學生和手持電筒學生勻速旋轉。通過師生的表演,相關知識牢牢地刻在了學生腦海中,在遇到相關題目時,課堂上的一幕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提取儲備的知識完成解題。
認知心理學認為,識記是記憶的第一環節,根據識記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意義識記是通過理解材料意義及把握材料內容進行識記,意義識記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邏輯聯系,使之納入人的認知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在形象記憶策略中,概念圖就是一種意義識記的方法,它能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關系,將復雜的概念知識以系統化、條理化的方式儲存于腦海中。概念圖制作的關鍵是關系詞的確定,在教學中,教師要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制作概念圖,層次由少到多,從填空式到創造式,逐步增加難度。師生共同完成的細胞核知識概念圖(圖2),在制圖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知識的形象記憶。通過此圖,學生可以順利實現知識的保持與提取。
3 及時回憶與嘗試回憶策略
神經基本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結構是突觸。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記憶尤其是長時記憶的形成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長時記憶的形成離不開重復的作用。重復則為信息加工提供更多的機會,對所學材料不斷地進行再編碼,不斷提高編碼的適宜性,從而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那么何時重復鞏固(復習)更好呢?根據艾賓浩斯先快后慢的遺忘曲線,復習首先要及時,其次是間隔,建議時間大約在識記后的第2、7和30天左右。另外,注意重復鞏固的方法多樣化,如整體鞏固與部分鞏固相結合、新舊對比、嘗試回憶、編寫提綱等方式。
在實踐中,筆者運用了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及時整理和回憶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維導圖與概念圖雖然都是知識表征化的工具,它們的區別在于,概念圖是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的產物,由美國康奈爾大學諾瓦克博士發明,概念與概念之間是固定的關系,呈現的是網狀結構;而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于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思維工具,它以某一核心知識為中心,呈放射狀呈現知識的關聯性,是學生嘗試回憶的有效工具,非常符合學生在回憶知識時思維放射狀的自然表達,可以不斷延伸。思維導圖沒有標準答案,有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和理解,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思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軟件繪制圖3,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手繪的思維導圖(圖4)。
通過布置思維導圖作業,教師有效地幫助學生及時復習知識,減少遺忘,突出了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學習。這項技術也是我校思維可視化省級課程基地在各學科推廣該技術所取得的成績。在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教師要遵循從小節過渡到大節,過渡到章再過渡到全書的復習程序;另外要及時評價學生作業,從分支線、關鍵詞和小插圖等方面進行指導。
4 復述記憶策略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是一個主動的探究和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教師通過聽、說、讀、寫的方法盡可能將各種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將這些知識、經驗的信息貯存在頭腦中。復述記憶策略是指通過復述來回憶鞏固知識。PQ4R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能幫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的學習技術,方法是由托馬斯和羅賓遜于1972年提出,名稱是用個英文首字母組成,代表著學習任意一章內容應遵循的六個步驟:預習(preview,P)、提問(question,Q)、閱讀(reading,R)、反思(Reflect,R)、復述(recall,R)和復習(review,R)。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必拘泥于這六個步驟,而是可以有所創新與優化。筆者在講授酵母細胞固定化一課時就運用了PQ4R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預習:快速瀏覽教材,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提問:從必修三模塊提出原理、技術及應用三方面的問題:固定化的原理是什么?固定化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固定化技術的應用有哪些?
閱讀: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酵母細胞在固定前為什么要活化?怎樣使其活化?固定化酵母常用的載體有哪些?在配制海藻酸鈉這種載體溶液時,要注意哪些事項?為什么?在將配制好的海藻酸鈉溶液與活化后的酵母細胞混合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為什么?用注射器將上述混合液在CaCl2溶液中形成“凝膠珠”時,要注意哪些事項?為什么?如何檢驗凝膠珠的質量是否合格?
實驗操作:學生制作固定化酵母細胞。
反思:學生獨立反思實驗操作中的收獲與教訓。
復述:實驗過后,組織同桌相互復述內容,用實驗結果來解答原先的問題。對于不能回答的問題,及時舉手請教教師解答。
復習:學生進一步復習材料,向自己提出問題,并再次閱讀材料。
教師補充問題:政府想利用小球藻治理太湖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又不想讓小球藻過度繁殖引起新的生態問題,你有何建議?如何設計固定番茄原生質體的實驗流程?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復述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促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為沒有“注意”,那么長時記憶形成中的“重復”也是沒有意義的。通過復述,學生可以梳理所學知識,在遺忘前,加深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理清知識的脈絡聯系,便于知識編碼的順利輸入。
“我的腦袋記不下了,要爆炸了!”學生通常對自己的記憶力沒有信心。有數據表明,普通人一生對腦的使用量大約在5%。所以,記憶并不存在“滿”的情況。只要了解了記憶的原理,尊重記憶的規律,學習運用記憶的有效策略,會發現“記住,我們有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夏云.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幾種記憶策略的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10
[2] 曹魏.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全國統一(聯合)考試大綱及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98.
[3] 王玢.人體及動物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