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舜祁
浙江奉化,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鄉,在我國近現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自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以來,尤其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方針的指引下,奉化做了大量對臺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成為對臺工作的重要窗口。
修復蔣氏墓宅
“數典不忘祖”,是中國人民的傳統觀念,蔣氏父子也不例外,而且較常人更深。這里有他們的先祖陵墓、舊居別墅、親朋故舊。蔣介石在大陸執政時,22年中回家鄉24次,除侵華日軍占領奉化5年外,幾乎年年都要來家鄉祭祖掃墓、會親訪友;到了臺灣,仍念念不忘祖墳舊居,關心家鄉一草一木。當蔣介石母親王氏墳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的消息傳到臺灣,蔣介石曾經為之寢食不安;而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蔣氏墓宅修復一新的消息傳到蔣經國的耳朵里,蔣經國感到十分欣慰,多次向人表示:共產黨做了一件好事,共產黨的情他領了,這筆錢應該由他來出等等。
有鑒于此,中共中央在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后的第一個重大措施就是修復蔣氏墓宅。1949年,蔣介石的家鄉溪口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曾電令浙江前線指揮部首長:“在占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因此蔣介石撤退臺灣后,蔣氏墓宅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蔣氏故居有人維修,蔣母墓道有人看管。但在文化大革命社會動亂的情況下,蔣氏墳墓遭到“紅衛兵”破壞,蔣氏故居也因歲月流逝,局部破損,需加修繕。1979年春節剛過,中央即布置任務,下撥專款,命奉化縣委修復蔣氏墓宅。經過兩年多施工,至1981年9月,蔣介石父、母、胞妹,蔣經國母親4處墳墓全部修復,被單位借用的蔣氏故居豐鎬房、小洋房也全部騰退,并修繕一新。
第一個以官方名義把這一信息傳給蔣經國的是美籍華人陳香梅。她是抗日戰爭時期援助中國抗戰的美國志愿空軍“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將軍的遺孀,在海峽兩岸高層都有很好的關系。1980年12月31日,她來到北京。她的舅父、時任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的廖承志,把她邀到家里,取出一疊剛剛修復一新的蔣氏墳墓(當時故居尚在修繕)的照片,對她說:“你把這些照片帶給蔣經國,告訴他,‘你的先人墳墓已經修復,你派人回來掃墓,我們歡迎。”陳香梅把這些照片帶入臺灣,親手交給蔣經國。蔣經國仔細看了一會兒,說:“好,我知道了。”(根據中央臺辦工作人員回憶)之后,經常有人把溪口照片、錄像帶給蔣經國,都觸動了蔣經國的感情。1987年,蔣經國的親家汪德官,得悉蔣經國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便帶著女兒汪長詩(蔣孝武前妻)從其定居地日內瓦到臺灣探望蔣經國。途經香港,新華社香港分社臺灣事務部部長黃文放,到汪氏父女下榻的賓館,把一盒錄像帶交給汪氏,托其轉送蔣經國。汪氏父女進入蔣經國官邸,把錄像帶交到蔣經國手上,說“這是那邊一位朋友送給你的”。蔣經國心領神會,屏退左右,三人一起觀看錄像。武嶺門、豐鎬房、小洋房、王氏墓、毛氏墓……溪口鏡頭一一出現,當看到當地政府官員和蔣氏親友在其祖母和母親墓前祭掃時,蔣經國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錄像放完后,蔣經國說:“共產黨的情我領了。”不久,蔣經國下令,開放臺灣民眾回大陸探親。此前,蔣經國曾派親信沈誠來大陸,拜會了國家主席楊尚昆,帶去了國共和談的條件。蔣經國準備次年1月研究選派代表問題,可惜時不假年,突然于1月13日病故,致使和談戛然中止。沈誠還被李登輝關入牢房。蔣氏墓宅的修復,對改變蔣經國對我黨的態度,對海峽兩岸局勢由緊張趨向緩和,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禮送親人入臺
人都有親情,尤其是受恩之情。蔣氏父子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有很深的綱常倫理觀念,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禮待親友、不忘恩德,是他們為人的信條。他們離開家鄉以后,仍念念不忘留在大陸的至親好友。1965年,蔣介石的蕭王廟孫氏舅母,年過九旬,丈夫早逝,子女分居,晚景凄涼。蔣介石的原侍從秘書汪日章上書周恩來總理,訴說了往昔蔣介石與孫氏舅父母的親密關系。舅父孫琴風,曾在寧波開一家森順木行,蔣外出或回鄉,常在木行食宿,出國留學,曾獲資助。舅母蔣妙緣,且是蔣的族姑,親上加親。“二次革命”失敗后,蔣遭袁世凱政府通緝,到蕭王廟躲避,得到其舅母掩護,幸免于難,舅母賣掉20畝良田,助其出國。故蔣介石對孫氏舅父母常懷感恩之心,發跡后多次到蕭王廟探望。汪日章最后希望周恩來給予關心。信發出不久,上海即來人,把蔣妙緣接到滬上,做好工作,由女婿王仁和陪伴送往臺灣。蔣介石得悉舅母來臺,解除禁令,特許入臺,并親到機場迎接。1990年,筆者出差北京,遇中央統戰部三局局長徐尚元,談起此事,原來蔣妙緣就是他當年在上海工作時經手送往臺灣的。蔣妙緣與蔣介石有如此親密的關系,解放后安然無恙,且禮送入臺,令蔣介石感動。這年,蔣介石將穿梭往來海峽兩岸、熱心為國共和談牽線的曹聚仁,接到臺灣日月潭,商量了六項條件,命曹與大陸溝通。可惜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秘密和談受政治影響而停止。
1979年12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經過一年貫徹,獲得臺屬熱烈響應,調動了廣大臺屬的積極性。蔣經國的堂妹蔣元翠,與蔣經國、蔣緯國兄弟有很近的血緣關系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她的丈夫宋濤,曾任溪口武嶺農場場長,與非常關心家鄉農業發展的蔣氏父子,交往頗多。宋濤后得蔣介石提攜,任蘭州軍牧場場長,少將軍銜。1949年,宋濤帶3個兒子去了臺灣,到1979年,長子愛章已成為國民黨將領,兒子鴻章曾任蔣緯國副官。蔣元翠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留在家鄉,經過30個春秋,生活也已安定。她根據自己條件,愿意赴臺灣做蔣氏兄弟和溪口去臺人員的工作。那時她剛剛被選上奉化縣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就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啟程了。蔣經國“禁人不禁己”,蔣元翠順利進入臺灣,一段時間還住在蔣緯國家里。蔣元翠出身名門,受過良好教育,當過武嶺學校教師,為人識事明理,并善于交往和言辭,入臺后以親身感受,向溪口鄉友傳遞了我黨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政策,其獨特作用,是任何官方宣傳所不能替代的。
落實臺屬政策
1981年,中共中央下發(1981)44號文件,落實臺屬政策。奉化縣委對此十分重視,常委會組織學習,成立了落實臺屬政策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在溪口鎮和巖頭、畸山兩公社搞了試點,召開了貫徹44號文件工作會議并作出全面部署。經過深入工作,為全縣150余戶臺屬落實了180余個政策問題,其中糾正冤假錯案及解決遺留問題30起,糾正錯誤開除公職8起,錯誤開除黨團籍3起,退還被擠占房屋33戶、99間,清退“文革”期間查抄財物116戶、1054件。還根據“一視同仁、適當照顧”的原則,在經濟上、生活上以及子女入學、招工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在落實政策的同時,對臺屬在政治上也作了適當安排。有6人當了人民代表,14人當了政協委員,43人當了國家干部。此項工作結束后,縣委向上作了專題報告,受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肯定,并轉發各地有關部門。
黨的關懷溫暖了臺屬們的心。他們積極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熱心投入對臺工作,起到了其他界別人士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一年零九個月之后,溪口蔣氏墓宅修復。198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領導人胡耀邦在首都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上宣告“奉化塋墓修復一新”,引起了臺灣、港澳、國外人士的廣泛注意。各國駐京記者紛紛向我國外交部提出采訪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故鄉——奉化溪口的要求。經外交部同意,1981年11月10日,美、法、日三國9家新聞媒體的13名記者,首訪溪口。應記者們的事先要求,把居住在奉化縣城和外地農村的蔣氏主要親友——蔣經國的舅母張定根、姨媽陳志堅(毛氏義妹)、原蔣家賬房唐瑞福接到溪口,接受記者面對面的采訪。記者們對均已年過古稀的三位老人的出現,似乎感到意外。他們首先以懷疑的目光提出一些試探性的問題:“你們與蔣介石先生是什么關系?”“請談一下你們第一次見到蔣介石先生的情況。”“他給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三位老人一一作答。當記者們相信三位老人確系蔣氏親友后,紛紛舉起照相機,搶拍鏡頭。“咔嚓”之聲,此起彼落。安定下來后,他們開始提出一些更深一層的問題:“你們作為蔣氏親友,共產黨執政后有沒有受到株連?這幾十年是怎么過來的?”回答后又追問:“在許多政治運動中有沒有受到沖擊?文革中有沒有挨整?”記者們聽了三位老人得體的回答,又看到他們身體健康,臉色紅潤,思維清晰,才相信中共領導人在首都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上說的“我們沒有用國民黨對待共產黨的辦法來回報”這句話是不虛的。
接著,記者們參觀了修復一新的豐鎬房、小洋房、蔣母墓道、毛氏墓等蔣氏遺跡。回去后,他們在各國報刊、電臺、電視臺發表了大量報道、通訊。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的專電說:“這是解放以來第一次有駐京外國記者團前往訪問。”日本《共同社》記者驚嘆:“這表明了中國對祖國統一的熱情,不能不令人感到中國政治的復雜性和振幅!”日本《每日新聞》記者所寫的通訊,在《三位老人追憶往昔》的標題下說:“因中國對臺灣關系的加強,他們又出現在外國人的面前。”《共同社》記者在一篇通訊中說:“三人異口同聲談論的只是中國政府的熱情照顧和盼望蔣回國的心境。”美國《洛杉磯時報》記者在報道中說:“蔣家的舊居、祖墳……現在予以修復,不僅是對臺灣方面的友好表示,也符合中國的傳統。”
以后陸續有外國、港澳臺記者來訪,規模最大的是1986年4月19日12國34家43名駐京記者來訪。蔣經國的外甥女王珠鳳、族人蔣維義、賬房唐瑞福接受采訪。記者們提出了17個問題,都問及了我黨對臺屬的政策,王珠鳳等都以親身經歷與感受作了得體的回答。采訪結束時,記者們反映:溪口風光這么好,蔣氏故居修得那么好,蔣氏留在故土的親友生活得這么好,這些都超出了來前的想象。
客待蔣氏后裔
經過14年的不懈工作,逐步化解了蔣氏后裔的歷史恩怨。從1993年開始,他們陸續回家鄉祭祖、觀光、探親,并應邀參加奉化舉辦的許多活動。我們本著既往不咎、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的精神,又考慮到蔣氏家族在海內外的巨大影響,所以給予特殊禮遇,至今已形成了經常往來與良性互動。
最早過來的是蔣孝文的妻子徐乃錦和她的女兒蔣友梅。1993年8月4日,徐乃錦第一次踏上了婆家的土地。她到奉化后,首先祭掃了蔣介石的父親肅庵墓、母親王氏墓、胞妹瑞蓮墓、發妻毛氏墓以及胞兄介卿墓,一一獻了花圈花籃,并觀看了玉泰鹽鋪、豐鎬房、小洋房等蔣家故居。在瀏覽了雪竇寺、妙高臺、千丈巖等溪口風光后,還按照溪口的風俗,在蔣家故居豐鎬房的報本堂擺了一桌“七月半羹飯”祭祖。奉化市的錢子輝市長親自出面接待,給予很高禮遇。當錢市長贈送金銀繡座墊、千層餅、黃桃罐頭三件奉化土特產時,徐乃錦高興地對女兒蔣友梅說:這些禮品很珍貴,座墊給你祖母用,餅和罐頭讓家人分享。第二批來溪口的蔣家直系是蔣孝勇一家。1996年8月2日來到溪口,此行共5人,妻子蔣方智怡和三個兒子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蔣方智怡以后成為溪口常客,還多次來商量兩岸共修《武嶺蔣氏宗譜》,并攜蔣孝武之子蔣友松夫婦前來參加圓譜慶典。她在接受《奉化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我愿意做溪口風景區的代言人,向外面宣傳家鄉風光。”接著,1996年10月25日,蔣緯國夫人丘如雪(即邱愛倫)與兒子孝剛前來溪口。祭掃了先人王氏墓和毛氏墓,察看了豐鎬房、小洋房、妙高臺等蔣氏故居和別墅,帶去了家鄉名產奉化芋艿頭。之后,丘如雪和蔣孝剛又兩次來到家鄉,捐贈價值150萬元人民幣的梅樹。丘如雪在參觀溪口蔣氏故居展出的蔣氏一家生活照片時表示:“公公生前給緯國寫過許多勉勵話,這些親筆還在,我回去后可以復印寄來,充實內涵。”她言而有信,不久,如約寄來。丘如雪之后,來溪口的是蔣孝嚴。蔣孝嚴和章孝慈是蔣經國和章亞若相戀生下的雙胞胎。第一次是2000年8月23日,攜其一家五口,以及雙胞胎弟弟孝慈遺孀一家四人,來溪口認祖,在蔣氏祖居豐鎬房的報本堂舉行了隆重的祭祖儀式。第二次來溪口是2003年7月27日,帶了妻子黃美倫,還有一位臺商發展協會的副秘書長詹清池。此次把新改換的身份證也帶了過來,祭告先祖,已經在臺灣完成了認祖歸宗的法律手續,將原身份證上父母親的名字由舅父母正式改為蔣經國和章亞若。第三次來溪口是2005年4月8日,同行仍是黃美倫和詹清池。蔣孝嚴說:這次回鄉與前兩次不同,心情很好,拿到了新的身份證,改從蔣姓,徹底完成了認祖歸宗心愿。從1993年到2015年,蔣氏直系親屬回家鄉掃墓、觀光、參加奉化舉辦的各種活動已有40余人次,往來人數之多、次數之頻繁,可謂無出其右。這也是奉化對臺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一大成果。
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時代潮流,國家需要,民心所向,而且在一定時間、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臺灣當局領導人的響應。30余年來,在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給兩岸同胞帶來幸福安寧的生活和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實現“三通”,簽署23項協議,建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聯系機制和熱線電話,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兩岸各界形成大交流局面,經濟合作深入發展,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均不斷增加,兩岸對外領域避免內耗,臺灣同胞參與更多國際活動等等。
今年5月20日,主張“臺獨”的民進黨開始在臺灣執政,不承認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穩定的局面出現了復雜的情況。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臺灣獨立。和平發展的大勢是任何人所改變不了的,“臺獨”必然是死路一條。
(責任編輯: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