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明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央黨校原政策研究室副局級離休干部,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因病醫治無效,于2016年7月19日凌晨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噩耗傳來,常州人民深感悲痛。作為家鄉的一名史志工作者,筆者特將王丹一親友們的回憶整理成文,以表對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輩的悼念之情。
一
王丹一,原名王珠鳳,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1919年出生。她從小學時就受到反封建和愛國思潮的熏陶,12歲走出家鄉隨父親北上太原,開始了追求真理、拯救中華的革命生涯。1932年9月,王丹一考入山西省立太原女子中學初中,參加了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紅色婦聯的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9月考入北平私立志成女子中學高中,積極參加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7年7月轉入湖北省立女子二中,并參加平津流亡同學會的抗日活動。1937年11月,她放棄去北平讀大學的機會,訣別環境優渥的家庭,和表妹于今(原共青團中央常務書記胡克實夫人)奔向延安。她參加了西安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隊部辦游擊戰訓練班學習,隨后轉入中共中央青委在陜西涇陽縣舉辦的安吳堡青訓班學習。1938年4月,進延安陜北公學總校二期14隊學習,并由張煜、牟翼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7月,參加創建陜北公學關中分校,先后任37隊政治干事和班長。1938年12月入陜北公學干部隊學習,在宣傳群眾活動中表現出色,多次受到有關領導的表揚。1939年5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四支部學習,任文娛委員。1941年4月在中央研究院宣傳研究室學習。1942年1月在中央宣傳部宣教工作調研組工作。這時,王丹一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已生活了四個年頭。她扛過槍,演過戲,下過鄉,還學會了騎馬,希望有朝一日,能上前方殺敵。她服從黨的工作需要,1943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宣傳部參加整風。1943年10月至1944年8月,在中央組織部招待所審干并參加大生產運動。
1944年7月,王丹一與時任《解放日報》副刊部主任的艾思奇交往兩年后結婚。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騰沖人,1910年3月生,曾兩度赴日本留學。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調延安工作,成為毛澤東的哲學顧問,并擔任抗日軍政大學主任教員、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等職。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毛澤東譽為“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抗戰前后,艾思奇的著作《大眾哲學》曾一連發行32版,很多青年都是讀過《大眾哲學》,下決心到延安參加革命的。所以《大眾哲學》曾被評價為“一卷書雄百萬兵”(臺灣馬璧教授語)。王丹一視艾思奇為革命理論學習上的良師,在艾思奇的幫助下刻苦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進一步樹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婚后,艾思奇一直致力于哲學研究,無暇顧及家庭生活,王丹一理解他工作的艱辛,大量家務事都落在自己身上。他們相濡以沬,患難與共,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恩愛婚姻。
1944年8月,王丹一調中央黨校三部文藝室工作。1945年10月在解放日報社工作。1947年8月參加中央土改試點工作團北莊工作組工作。1948年10月在正定縣華北大學一部任主任秘書兼黨總支委員。1948年12月到馬列學院一部學習后在圖書館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王丹一先后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指導處、黨員管理處、基層處任組織員、巡視員,工作十分繁忙,何況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逐漸疾病纏身。1953年,她因手術事故致神經受到傷害,以致生活不能自理,半年多不能起床。在醫院病床前掛著嚴禁會客的牌子,只有艾思奇每周看望一次。他寫了曹操的《神龜壽》條幅和毛澤東給王觀瀾關于養病的信,鼓勵王丹一與疾病作斗爭。在黨組織的關懷和親情的支撐下,王丹一奇跡般地得到了康復,但留下了面部三叉神經經常疼痛的后遺癥。為了照顧王丹一的身體,1963年9月她調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工作,任黨支部委員。
二
1966年3月22日,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的艾思奇因長年忙碌,積勞成疾,加上當時極左的政治環境,突發心臟病逝世,年僅56歲,留下年邁多病的老母和三個未成年的兒女,王丹一又遭到一次沉重的打擊。鄧穎超大姐聞訊寫了慰問信,帥孟奇大姐特地從北京城里來西郊看望她,康克清大姐和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吳玉章老人等也都打來電話,情深意切地鼓勵她要堅強起來。王丹一的良師益友李培之大姐更是關懷備至,陪她散步,詳細敘述了1946年4月8日丈夫王若飛烈士遇難時,自己是如何度過那些痛苦的日日夜夜的經歷,耐心開導她。中央黨校校長林楓夫人郭明秋時任黨校政策研究室主任,她語重心長地對王丹一說:“你是艾思奇的歷史見證人,你對他的思想和字跡都比較熟悉,你應該把他留下的許多手稿整理出來。三個孩子還小,你應該把他們撫養成人。所以你應該好好生活下去,繼承艾思奇同志的遺志,為黨多做工作。”受鄧穎超、李培之和郭明秋等人囑托,王丹一化悲痛為力量,開始收集整理艾思奇的遺留文稿。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丹一受到沖擊,她托張雷平將軍把艾思奇重要文稿送至東風基地(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保護起來。1969年底,王丹一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勞動,至1973年因病回京。1977年中央黨校復校后,王丹一主動向時任常務副校長的胡耀邦請求參與有關黨史資料特別是艾思奇哲學著作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胡耀邦說,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黨的工作。在胡耀邦的支持下,王丹一正式開展艾思奇文稿整理工作,主持編纂《艾思奇文集》兩卷本。
至1981年7月,王丹一與盧國英教授等人編纂的《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50.5萬字。書中選錄了艾思奇在全國解放前所寫的部分文章,分為上海和延安兩個時期,從1933年6月到1948年7月,共50篇。周揚作序。全書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當時傳播馬列主義哲學,批駁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潮的成果,《大眾哲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983年8月《艾思奇文集》第二卷出版,63.8萬字。書中選錄了1949年至1965年艾思奇撰寫的文章,計36篇,后附艾思奇年譜。收入本卷的有《評關于社會發展問題的若干非歷史觀點》、《毛澤東同志發展了真理論》、《從〈矛盾論〉看辯證法的理解和運用》、《人類認識的總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是其代表作。
三
1982年11月,王丹一離職休養。此后她繼續組織開展艾思奇學術思想的研究。她始終堅持對艾思奇既不溢美也不諉過的原則,把研究、參與收集、整理并出版艾思奇的遺著,看成是完成黨交給的工作任務,把宣傳展覽艾思奇作為自己余生的事業,嘔心瀝血。她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抱病堅持工作,參與整理和編輯出版了《艾思奇全書》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
至2006年10月,《艾思奇全書》第一至八卷由“艾思奇全書編委會”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基本上收錄艾思奇一生的著述,其中既有大部分公開發表、出版過的著作、文章、譯文、專論以及短論、雜文、文藝作品,包括影響很大的通俗哲學讀物《大眾哲學》和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又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發表、出版過的講義、講解、輔導報告、講學提綱和文稿,總字數達560萬字,有近200萬字是未公開發表過的著述,從中可以看到艾思奇是如何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哲學事業、教育事業的,給讀者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艾思奇形象。2008年3月,《艾思奇全書》在新聞出版總署主辦的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中獲圖書獎。
2010年3月,在艾思奇誕辰100周年之際,王丹一主編的《艾思奇圖冊》,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以其青年時期、上海時期、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逝世后順序編排,收錄圖片300余幅,配以介紹歷史背景的鏈接文字和圖片說明,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王丹一應邀出席了由中央黨校與中央宣傳部、中共云南省委聯合在京召開的“紀念艾思奇同志誕辰100周年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座談會”,并在會上發言。王丹一參與編輯出版了《緬懷與探索:紀念艾思奇文選(1981—2008)》(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年出版)、《大眾哲學家——紀念艾思奇誕辰百年論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多種書籍。
王丹一與親屬商定,將艾思奇幼年時在云南騰沖居住過的李氏故居捐獻給國家,籌備建立了艾思奇紀念館。現紀念館中展出的艾思奇的生平照片、手稿著作和部分遺物,其中多數系王丹一無償捐贈。她還將艾思奇生前殘存的藏書與手稿844種計2008冊,捐贈給了云南省圖書館。
王丹一五十年如一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普及和史學研究方面潛心耕耘,從無懈怠。無論什么樣的政治運動和社會變遷,都絲毫沒有動搖她堅定的信念,沒有動搖她對信仰和愛情的矢志不渝。
王丹一身患腎結核、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曾經兩次患腦血栓,三次心力衰竭。在疾病面前,她始終抱著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醫療,堅持體育鍛煉和穴位按摩健身等,不僅晚年個人生活得健康、充實,而且,老有所為,有益于社會、國家和民族,令人敬仰。她多次對來訪的親友、晚輩說:“我的養生法是帶病延年呀。”
王丹一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的一生,她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責任編輯:顧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