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宇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關于賈達群《漠墨圖》的多重結構思維分析
張鵬宇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賈達群先生為我國民族音樂作出了杰出貢獻。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地鉆研與實踐,才創造出了獨具中國特色與西方現代風格的《漠墨圖》。在這部優秀作品中,其將四川民間語言腔調及我國傳統水墨畫濃淡素雅風格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濃郁的民族風味。
賈達群;《漠墨圖》;多重結構;思維
2000年以來,美國文化發展公司與日本唱片公司為了進一步弘揚古代中華文明,委約賈達群先生以古代絲綢之路為背景,創作了一部世界當代音樂與世界音樂文化相交融的音樂作品——《漠墨圖》。作為我國現代著名作曲家,賈先生在這一優秀作品創作過程中,所采用的多重結構思維技法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學習和去探索。
《漠墨圖》作為一部融合了東、西方元素與跨越了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作品,在作者作曲過程中,賈達群先生著重從曲名及題材和樂曲創作手法、結構思維樂器表演和樂隊編制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自我革新與自我創造。因此,其可以說是一部充分反映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作品。在這部偉大的歷史作品中,作者通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利用多種非金屬西洋樂器等,借用滑音奏法和微分音法等使中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對話[1]。因此,從本質上而言,《漠墨圖》借用非常規樂器與常規樂器將現代與古典音樂文化元素進行了交融,其可稱得上是一部學貫中西、穿越古今的歷史文化長卷。
從賈達群先生的生平事跡即可得知,其主要是從美術這一專業開始他一生的藝術事業。因此,其在藝術的長期熏陶下,對構圖及色彩表現有著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也為其在隨后的音樂創作過程中,多重構思思維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其作品《漠墨圖》中,作者經過對線條以及和聲和音色等藝術元素的應用與創新,使音樂作品融入了大量的東方古典藝術元素。比如,我國古老的詩歌以及書法和繪畫等多樣性的藝術創作與表現手法,其為賈達群先生《漠墨圖》的多重結構與多元文化思維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比如,在此作品中,作曲家為了合理突出藝術作品中的真實意境,大膽采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形式——水墨畫表現音樂作品中所要向聽眾傳達的藝術意境。通過黑、白兩種不同顏色,展示了錯落有致的藝術結構層次,尤其是在對樂隊進行編制過程中,作曲家能夠精心設計,采用非金屬打擊樂器與絲竹類樂器,突出富有張力的美學效果。
《漠墨圖》除了融合哲理符號與古典藝術文化形態外,也從藝術技法與作曲方面進行了創新構思與實踐。通過力度變換及節奏舒緩調節、音色調整及速度調節,對《漠墨圖》中的多重音樂元素的結構意義與結構手法進行深入思考與交織再現。比如,在《漠墨圖》樂曲開篇中,作曲家大量融合四川方言特色,通過先后五次重復,對樂曲句法結構及節奏形態等進行了調整,使原本“#F-A-#F”這一調域,經過巧妙變換與設計,將其變為“F-bA-F”。由此,使原來的音域演變為相隔半音的兩個不同調域,從而融入了我國南方川蜀一代的民間旋律與方言風格[2]。

圖1 《漠墨圖》第 1—9 小節
通過分析《漠墨圖》的四音動機可知,該樂曲開篇通過大二度及小三度和小二度橫向組合而成。故為了充分利用多重結構思維進行創作,作曲家通過利用縱向音高結構特征中的和聲線性思維進行合成創作。在主調段落,使傳統民族樂器與琵琶及西方小提琴、大提琴相融合,形成了四度與五度相重疊的五聲性音樂和聲。復調技法是《漠墨圖》中慣用的一種現代創作技法,其通過不同的弦樂組合,使音樂線條的張力更加凸顯,尤其是控制與偶然和嚴謹與自由的雙重創作技法,使大小提琴三聲部重奏在作曲家既定的節奏框架中進行大跨度、上下反向滑音[3]。此外,通過節奏律動以及節奏對位和節奏節拍轉化、復節奏、非周期性節奏重音等形式,使音色更有力度和連貫性。最終通過《大漠西邊》與《絲綢之路》兩手歌曲,生動詮釋了東、西方多元古老與現代相融合的歷史文化。
綜上所述,從分析中可以看出,《漠墨圖》不但在多重結構思維和技法方面更為精細,且在樂曲創作結構比例方面也更加完美。這一藝術實踐研究過程,無不體現了賈達群在傳統與現代藝術方面的深厚造詣。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中西方樂器的融合與東西方文化的重疊,再一次證明多元文化的發展必然是世界性文化,《漠墨圖》在世界多元音樂文發展史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自我融合以及自我創性和自我發展的藝術實踐路徑。
[1]陳林.創作與理論的完美交融——賈達群室內樂《漠墨圖》結構力探究[J].音樂創作,2013,(12):110-113.
[2]朱琳.賈達群音樂創作理念釋析——以打擊樂獨奏《無詞歌》為例[J].音樂創作,2013,(06):25-31.
[3]賈達群.結構構態之二分性結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3):123-149.
張鵬宇(1982—),男,漢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助教,在讀碩士,主要從事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