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史料挖掘與研究工程項目組
國民政府時期的福建氣象業務進展
■ 氣象史料挖掘與研究工程項目組①
福建是全國最早在報紙上發布天氣預報的省份。那時候,利用電臺接收“全球天氣形勢預報”,福建省氣象局預報科接收下這些英文數據后翻譯成中文,畫天氣圖,分析天氣形勢,得出預報結論。
1933年,福建省教育廳聘請東北大學教授趙修乾籌辦福建省立科學館。同年10月23日,福建省立科學館在福州成立,該館隸屬省教育廳,內設生物學部、物理學部、化學學部和地質礦物學部。趙修乾命其研究生林龔謀(時任物理學部指導員)籌建福建省立科學館福州測候機構,1934年②《福建氣象志》為1935年,但據福建省立科學館氣象觀測記錄上記載的日期推斷應為1934年。,福州省立科學館測候室正式成立,隸屬于物理學部,1935年8月1日改稱省立福州測候所③福建省立科學館. 福建省立科學館工作簡報, 1936。,是政府舉辦測候機構之始。
抗戰之前,共設立福州(1934年7月,圖1)、南平(1935年7月)、浦城(1935年12月)、長汀( 1936年1月)和福安( 1937年4月 )等5個測候所。由福州測候所負責審核全省四個測候所的地面觀測月總簿(始于1936年)。

圖1 1934年7月福州省立科學館測候所觀測記錄,這是福建省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記錄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淞滬抗戰失敗,日本人占領上海后,很快就占領了浙閩沿海一些城市。地處福建省中部偏西山區的永安,交通不方便,日本人不容易打進去,所以當時福建的省會就從福州搬到了永安。其時,福建省立科學館內遷沙縣。1938年春④測候所遷永安具體時間未見詳細記載,作者由《福州市志》記載推斷不晚于1938年5月,當為春天。見《福州市志》之“六、國民黨辦的期刊”。,省立福州測候所也遷到永安縣,同年夏改名為福建省會測候所,同年11月又改名為福建省測候總所,由陳遵民任負責人⑤諸仁海. 福建近代氣象史概述// 王世平.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5。。同年10月,永安測候所在茅坪建立后,即著手氣象測報工作。1939年4月,福建省測候總所改名為福建省氣象局,隸屬福建省建設廳,石延漢就任局長。
據陳遵鼐⑥陳遵鼐先生出生于1927年,為陳遵民堂弟。1944年7月,剛剛初中畢業的陳遵鼐到福建省氣象局氣象課當技術生。1944年10月,被選入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第十測候隊與福建省氣象局合辦的氣象測報訓練班培訓,隨后分往浙江省云和測候所當觀測員,為美 “飛虎隊”轟炸日本的航行作氣象保障服務。回憶,氣象局位于永安縣城關羲和山上,幾座木頭房子,包括了辦公與生活區。雖然房子不多,但在抗戰時期已經算是不錯的了。最難能可貴的是,氣象局還設有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圖書館,桌椅齊全,并專門雇有一個人管理圖書館。石延漢很重視學術,圖書館里收藏的除了氣象書籍外還有天文、農業方面的,也有很多大學教材。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氣象局也像是一個學術機構,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各方面的知識⑦見陳遵鼐研究報告。。
當時,全國只有福建省才有“氣象局”這個名詞,福建成為了全國第一個設立氣象局的省份。整個局有職員50余人,下設總務、技術(后改測政、氣象)、天文、統計等組,機構在當時算是相當龐大。其中,氣象組后擴大改為氣象課,負責全省測候所建立的計劃、所址勘定,人員培訓、調動及管理,儀器的購置配備和保管等。統計室負責各測候所資料和全省雨量站雨量記錄的審核、整理、上送及出版。
氣象局成立后,業務快速發展,增設了邵武(1939年1月)、沙縣(1939年3月)、連城(1939年7月)、龍巖(1939年10月)、閩清(1940年1月)、建陽(1940年10月)、崇安(1940年11月)、漳州(1941年4月)、莆田前沁(1941年9月)、東山(1941年11月)、惠安山腰(1944年5月)、福鼎(1945年8月)等測候所。其中永安為一等測候所,福州、南平、浦城、長汀為二等測候所,其余為三等測候所。
一等測候所觀測員為2~4人,觀測時間為06—21時,每日觀測16次。夜間22時—次日05時,由21和06時實測值與自記值比較后求等差級數,訂正于自記值做24次記錄進行統計。各種報表不下10余種。觀測項目有氣壓、氣溫、雨量、日照、蒸發、地面溫度、地中溫度、風向、風速、云狀、云向、云速、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等。二等測候所設觀測員2人(其中1人為主任兼觀測),觀測項目、次數、統計報表等都與一等所相同。三等測候所只有觀測員1人,每天只做06、14和21時三次觀測,統計報表比較簡單。一等所儀器有水銀氣壓表、空盒自計氣壓計、干濕球溫度表、最高最低溫度表、自記溫度計、自記濕度計、雨量器、虹吸管自記雨量計、大小蒸發器、風向器、達因自記風速計、測云桿、測云鏡、康氏日照計、約氏日照計和垂鏈式地溫表等;二等所儀器設備略少于一等所;三等所只配基本儀器,沒有自記儀器。
民國時期,福建省氣象人員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檔次。中、高級氣象人員多數來自外省淪陷區,少數來自大學畢業生,初級人員除一部分來自廈門集美航海水產學校的畢業生外,大部分來自兩種渠道,一是氣象部門內部培訓,二是由“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設班訓練出的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社會青年。凡大學畢業或雖非大學畢業卻有較長技術經歷者為技士,技士上一級技術人員稱為技正,從“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畢業的人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稱技佐,可任測候所主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稱技術生,技術生一律為觀測員①福建省立科學館. 福建省立科學館工作簡報, 1936。。
1940年春,省氣象局兼理天文事業,歷時四載,測定本省一等天文點5點,二等天文點11點,授時24700次,出版《福建天象》、《福建日食》、《談時》、《恒星圖》,編纂《北緯24度至28度觀測星表》等。
學術研究活動也頻繁開展。1941年春和1946年夏兩次參加工程師學會主辦的展覽會,承辦氣象展館。1941年5月,“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海洋組主任馬延英,研究員唐世鳳,研究生成蔭等3人組成福建海洋考察團到永安,會同省氣象局和省研究院技術人員6人組成觀測海岸和采集生物兩個隊赴東山,對福建沿海海岸地形構造、漁產、鹽分、海溫、海流等進行調查。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福建可見,經長期準備在武夷山進行觀測,氣象局天文課課長沈文候、副研究員林龔謀等參加。同年冬,中國天文學會在永安舉行年會,由氣象局主持,與會者均有論文報告。福建省參加的有林龔謀的《太陽射影軌跡》和沈文候的《恒星測量與授時》等。
同年,省氣象局為探實本省地層內質,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歷時6個多月,測定了崇安、永安、將樂、德化、屏南和霞浦等16個縣(市)的地磁要素。主持該項測定工作的是“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志強和省氣象局天文組組長舒盤銘②見《福建氣象志》。。
1940—1945年相繼出版了《天氣》等數種刊物,還編印了《雨和雨量》、《蒸發與濕度》、《日照》等一批氣象科普小冊子。這在當時全國都十分罕見。《天氣》和《氣象通訊》是福建省氣象局在永安時期出版的不定期刊物。《天氣》(雙月刊)1941年6月10日創刊于永安,省氣象局編譯委員會編,同年12月停刊。是綜合天文、氣象兩門科學的學術性刊物,《氣象通訊》1938年6月創刊于永安,省氣象局俱樂部學術股編,為油印本,1943年10月終刊。是登載系統內部生活、學習等活動的報導。此外尚有《福建氣象月刊》,1936年5月創刊于福州,除登載每月觀測的所有資料外,卷首還有一篇論著,由省立福州測候所編行。1938年5月遷永安,不久由省測候總所編。1942年12月終刊。《氣象論叢》(不定期),1938年創刊于永安,省氣象局編,1941年終刊。《福建氣象年報》,1938年11月在永安創辦,省測候總所編,僅出兩卷。《氣象月訊》,1939年創刊于永安,省氣象局編,1940年12月停刊。《福建氣象簡報》(月刊),1940年1月25日創刊于永安,是為了適應服務的及時性,篇首有一月氣候綜述,省氣象局編,1942年12月終刊。《福建天象》(月刊),1940年4月10日創刊于永安,省氣象局編、油印本。1941年10月終刊③。
至1944年,福建省氣象局組織機構日趨完善。局內分設總務、氣象、天文三課,統計、會計兩室。天文課分研究、時政兩股,氣象課分觀測、設計兩股,統計室分編輯、記錄兩股,此外尚有儀器工場和氣象電臺。
1944年,國內抗日戰爭走到了高潮階段,日本人推行南下政策,大范圍攻打東南亞地區。當時整個中國除了重慶等西南幾個地區外,幾乎都被日本人所占領。此時,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太平洋戰爭激戰正酣,美國擔心中國火力不集中,會被日本人打敗,進而影響整個戰局。于是,美國組織了飛虎隊,帶著一批飛機援助中國,根據地設在昆明,活動范圍為東西從緬甸到臺灣,南北從日本到南回歸線。
這支航空隊進駐云南各個機場后,針對日寇轟炸機性能優于美軍殲擊機的實際情況,大隊長陳納德制定了“拔高、俯沖、打了就走”戰術原則。這一戰術的有效執行,需要充分的氣象情報工作支持。當時,日本已經占領了大部分中國的國土,美國的飛機要從昆明飛到日本去進行轟炸,如果從中國大陸直線過去,肯定會遭日本的高射炮射擊。只能盡量避開被日本人占領的中國國土上空,從海南島、廣東沿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一帶再北上日本。所以,沿海的天氣信息成為了飛虎隊執行這一戰術的重要保障。
由于當時國民黨政府比較混亂,負責飛虎隊沿海安全飛行和作戰的氣象保障任務,美國方面沒有跟國民黨政府合作,而是直接找到福建協和大學(美國教會辦的學校,1938—1946年,抗日戰爭爆發,學院遷至邵武)氣象專業講師王仁煜 ,由他負責整體氣象保障工作。
1944年夏,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第十測候隊派空軍上尉、氣象碩士彭惠立等2人先到邵武私立協和大學找王仁煜,后通過王仁煜介紹到永安找到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石延漢。石延漢指派氣象課課長陳遵民與王仁煜、彭惠立具體商討合作事宜。
美方要求,在閩浙沿海和安徽內陸建立若干測候所,每天定時提供氣象情報。但考慮到要到浙江、安徽等省建所,用福建省氣象局名義是不行的,用美空軍名義也不合適,最后決定由美空軍第十測候隊與福建省氣象局聯合成立一個叫作“中國東南氣象學會”的組織(英文簡稱“MASEC”)。此組織經福建省政府批準,于1944年10月初正式成立,就在永安羲和山上。
該學會不是學術團體,其主要功能是培訓觀測和通信人員。在福建、浙江、安徽等省設臨時測候所,其中福建設有東山、莆田、福鼎臨時測候所①高時彥. 福建近代氣象機構沿革// 朱祥瑞. 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二).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5。。
此后,在各省建立的測候所,掛牌名稱均為“中國東南氣象學會XX測候所”。測候所的所有氣象、電信設備、業務經費、人員工資均由美軍按月發給。當時在永安福建省氣象局還專門為美軍和翻譯等六七人蓋了一座木結構平房,配有廚師等為他們服務。
中國東南氣象學會成立后,立即開辦短訓班。首期短訓班學員主要由登報公開招生(初、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均可)以及由氣象局內抽調幾個年輕人參加,共十幾人。短訓班學習3個月,實習1個月。由彭惠立親自講授國際氣象電碼,特別是低、中、高云系電碼的識別,其他基礎理論和收發報技術課均由省氣象局專業技術人員講授。實習時,除地面測報、國際氣象電碼和常規業務外,重點是實習美國最新制造的無線電報/電話兩用機(可以無線發報,也可用無線電話對講),另配手搖發電機一部,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收發兩用的報話機,一個人可以背著走,較輕便。翻譯由廈門大學畢業生陸怡擔任。
短訓班原定1945年2月結業,后因為任務緊,要求在1945年1月中結業。由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第十測候隊頒發一份中英文版的結業證書。
根據飛虎隊的安排,這些接受過氣象訓練的訓練班學員,在1945年春節前分別前往各個測候所去開展工作,陳遵鼐被安排到浙江云和測候所。當時,云和是浙江戰時省會,測候所的地址在云和獅山一個師范學校內。
由于當時交通條件不便,只要有公路可達的地方都由美軍開吉普車送達。東南氣象學會在浙江省三地設立測候所,在石延漢、彭惠立(開車)的帶領下,陳遵鼐等幾個人到達云和,受到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接見。設所事宜,由浙江省建設廳下屬負責測候工作的部門人員具體籌劃。
在那里,陳遵鼐每天要進行8次觀測工作,其中美方要求觀測并發報的時間為06、08、10、14、16、18、20時,共7次 ,省氣象局為配合常規氣候觀測,要求增加21時觀測,但不發報,合計一天8次觀測。觀測內容有氣溫、濕度、氣壓、風速、云等。
當時天氣預報的時效性很強,每次觀測都要及時發報。云和測候所由于還負責定時抄收浙皖各所的氣象電報,所以專門配了一個專職報務員,其他測候所只配測報員1人,另配兩名工友負責手搖發電機的手搖工作,并兼炊事、雜務工作。
每次氣象觀測結果都要編成氣象電碼,經加密處理后,浙皖兩省各所即向云和所電臺發報(電臺呼導XD21),云和所抄收完后即向永安福建省氣象局內總臺(電臺呼號XDA)發報,XDA臺收完閩浙皖各所電報后,即發給在永安的美國新聞處電臺,由他們轉昆明盟軍總部。總部的美國專家根據陳遵鼐他們觀測到的云的種類、云高和云量等天氣數據分析未來天氣形勢,及時做出天氣預報,為飛機飛行提供天氣信息,保障飛行的安全。
除以上東南氣象學會測候所發氣象電報外,還指定若干測候所也要發國際氣象電報,如福建浦城測候所、南平測候所等。因為這些所沒有配無線電設備,當時是通過郵電局按OBS(氣象電報)向永安福建省氣象局發報。一直到抗戰勝利,這些觀測和預報才結束。
美國的“飛虎隊”到1945年9月3日日本宣布投降才回國。陳遵鼐等也結束了氣象保障任務,回到福建,在浦城測候所等待分配。
氣象合作為二戰后期包括飛虎隊在內的飛行員們在執行東南沿海頻繁的空中任務時能夠安全地完成使命、有效打擊日寇提供了重要保障。飛虎隊在東南沿海的活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原先行駛在東南海上的日寇艦船頓時銷聲匿跡。
1945年10月氣象局從永安遷回福州西門外祭酒嶺,建立福州測候所①高時彥. 福建近代氣象機構沿革// 朱祥瑞. 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二).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5。.。
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當時已離任)被任命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屬類似于特區的性質,不同于其他省,故不稱省主席,具有一定的自治色彩,如使用臺幣,不用全國通用的法幣),到臺灣接收日本統治50年后的臺灣政務。帶去的人員多由福建就近抽調,其中就有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石延漢。11月11日,日治時期的末任市長丸岡道夫遵令將關防、簿籍、圖冊、財產等市役所各項公物,分別造冊移交給行政長官公署指派的市長石延漢及其下屬官員。
石延漢同時兼臺灣省氣象局局長,福建省氣象局則由陳遵民代理局長(1945年10月—1947年3月)②陳遵鼐. 抗日戰爭時期中美氣象合作的組織——中國東南氣象學會// 朱祥瑞. 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二).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5。
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省氣象局主要人員都由日本人充任,中國人則只擔任不很重要的角色,接收以后大部分日本人被遣送回國,只留下極少數人維持手中的工作,如預報科科長西村等,一年多后全部遣送時才離開。因此,石延漢又從福建氣象臺調去一二十人赴臺任職,所以接收后的臺灣氣象局的主要骨干都是原福建省氣象局的人,如總務科長饒順昌、觀測科長王仁煜、天文科長林榮安、調查科長劉寶成、秘書林茂安等以及一些中下級人員。因而臺灣省氣象局的一些工作作風多沿襲福建省氣象局在永安時期的做法。例如,設調查科,除其基本任務為氣象資料的審核、整理和出版保存之外,還仿照永安時期,氣象局與“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合作設立海洋考察團,在東山附近海面進行了調查、考察,返回福州后進行閩江口海港調查,同時在臺灣也進行了玉山高山考察和擬議中的澎湖列島的海洋調查。以上皆由調查科主辦,邀請有關單位派人共同進行的。總之,當時兩省氣象工作起到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人員的抽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福建氣象工作的力量。
石延漢身兼兩省氣象局長,在福建雖由陳遵民代局長,但事務仍由石延漢親自遙控,每天均由政務電臺或無線電話,通報通話頻繁。圖書資料等交流,當時由臺灣寄贈的圖書資料、儀器頗多,如日文版的氣象學巨著、五十年臺風分析研究、探空儀及各種圖表,其中探空用的不同要求的多種溫度對數壓力圖數量不少。除了這些局與局間頻繁聯系外,其他人員間或由于親戚關系,或同仁友誼,或工作需要,也不斷相互寄贈書刊、交流經驗。這些聯系隨著王憲釗接任局長,石延漢不再兼福建氣象局局長,以至石延漢調離臺灣省氣象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但下級人員間的關系仍然不斷,直到福州解放才完全隔絕。
1946年1月,福建省氣象局另辟烏石山王家祠新址建立一等測候所。該處位于福州市區烏石山東麓,場地四周開闊,儀器比較齊全,調換、補充也較及時,觀測時次多,技術力量較強,觀測記錄符合要求。
由于臺灣省技術條件優越,石延漢又兼福建氣象局長等有利因素,因此石延漢頗有以臺灣帶動福建氣象工作的發展以達到兩省在全國領先的雄心。但由于國民黨腐敗,福建經費極其枯竭,臺灣又無法在經濟上給予支援,要想全面發展談何容易。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從設備要求不高,投資不大的預報工作著手(圖2)。于是在1946年8月由福建局派出陳則鉌、方妙玉(女)、陳寶華3人前往臺灣學習天氣預報工作,預定為期一年。3人到臺后除學習預報工作外,還同稍后到臺的王仁煜夫人劉永聰,福建協和大學新畢業的林深思等共5人,一道學習了解臺灣氣象局的全面工作,有些方面還實地見習操作(如測風、探空、地震等),以期有朝一日福建也能開展。

圖2 1946年9月17日05時天氣圖,這是福建省現存最早的天氣圖
1947年3 月,王憲釗離開中國航空公司來閩接任氣象局局長,到任后看到頗有名氣的福建氣象局只有寥寥二三十人住在破廟里,經費無著落,很難有所作為,也只能就已擬議中的預報工作先行開展,首先是抽調福州測候所主任王蔭桐成立了預報科,由王憲釗親自主持,邊教邊學邊干。1947年2月臺灣發生了“2·28事件”,陳則鉌于3月先期返閩,陳寶華則到8月返回(方妙玉則留在臺灣工作)。王憲釗任職期間,福建預報工作的操作模式多沿襲英美方法,后來則多模仿臺灣的日本作法。前者先用炭條勾畫,事后才用鋼筆墨水描實,后者直接用鉛筆繪實。雖說,初期的預報工作確實極為簡陋,但除臺灣外能在一省開展該項工作的,在大陸福建算首創。
當時的預報工作是,每天傍晚做出福州市24小時天氣預報,在第2天的《福建時報》上刊登,有臺風時在吉祥山了望臺(當時為市內制高點)上懸掛臺風警報旗,因此,福建是全國最早在報紙上發布天氣預報的省份。那時候,利用電臺接收“全球天氣形勢預報”,福建省氣象局預報科接收下這些英文數據后翻譯成中文,畫天氣圖,分析天氣形勢,得出預報結論。
開始做預報的初期,預報員一般只有2人(短時間3人),并兼填圖送預報、警報等(當時毫無交通工具)。1948年3月,王憲釗調往廣州氣象臺任臺長,并帶走了王蔭桐。
1948年王憲釗離閩后,福建省氣象局改稱福建省氣象所,隸屬省建設廳,下設測候、預報、總務課和福州氣象臺,并設氣象電臺和儀器工廠①高時彥. 福建近代氣象機構沿革//朱祥瑞. 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二).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5.。由江西水文總站主任兼工程師汪國瑗任所長。汪國瑗接手后增設了預報課,由陳則鉌任課長,并調進填圖1人(短時間2人)。從事測報工作的陳遵鼐被任命為測候組主任。
那時候,每天只繪08時、14時兩次東亞地面天氣圖,圖面記錄稀少,底圖為雙面印刷、雙面繪制。高空圖為11時、23時1500、3000和5000m點各3張。地面圖和高空點繪圖報告收自何臺不清楚;情報則有日本的NPJ臺,菲律賓的NPO臺和關島的NPN等的英文分析和預報,這些分析預報多著重遙遠海區,平時作用不大,只有有臺風時對臺風的位置、強度變化及路徑等有較重要的參考作用。另外,還抄收上海徐家匯和臺灣的分析預報,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1948年5月氣象所遷至烏石山山頂鄰霄臺。該所工作一直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由于福建氣象機構歸屬不一,有民國政府“中央氣象局”,也有地方政府部門,還有海關、軍隊、民航、學校和農(茶、鹽)場等,測候所所址大多租用民房、祠堂、廟宇等,有的還隨著觀測人員居住地的搬遷而遷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省僅剩有省氣象所和縣測候所8處,分別是武夷山、福鼎、沙縣、莆田、建陽、浦城、龍巖和龍溪,氣象技術人員和職工約40人,勉強維持日常的地面測候工作。永安、長汀、南平、崇安、福安、邵武、閩清、連城、東山、惠安和廈門11個測候所,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先后停止工作。
執筆:陳云峰。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