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冬青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應對淺埋深的地下工程穿越河道對策與措施
母冬青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隨著城市的發展,地下工程不可避免地與城市水系發生關系。一些地下工程由于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限制埋深較淺,需要進行開挖施工。介紹地下工程分類,并對其進行數值分析,探討如何使地下工程在區域防洪排澇壓力大的地區得以順利實施,且能最大限度上減少對區域防洪排澇的影響,確保區域防汛安全。指出當淺埋深的地下工程穿越河道節點時,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擬定最為優化的方案,盡量減少對區域水系及周邊環境的影響。
淺埋深;地下工程;穿越河道;數值分析;對策與措施
水系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城市防洪排澇的重擔,同時具有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作用。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立體化的進程越來越快,一些地下工程不可避免地與城市水系發生關系。
大部分地下工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用非開挖如頂管及盾構等施工手段進行施工,進而減少對地面水系的影響并節約工程造價,但是一些地下工程受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限制,且需滿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埋深較淺,需要進行對地面水系影響較大的開挖施工。如何使地下工程在區域防洪排澇壓力大的地區得以順利實施,且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區域防洪排澇的影響,確保區域防汛安全,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1.1地下工程分類
地下工程已經廣泛用于市政工程、商場娛樂、民用、交通運輸等各個方面,地下工程的施工工藝也已發展得較成熟,一般地下工程有如下幾種分類方式[1]。
(1)按使用功能分類
地下工程按使用功能可分為:a.工業、民用工程,如:小區地下車庫、工廠地下廠房等;b.商業娛樂工程,如:大型地下商場、商場地下停車庫等;c.交通運輸工程,如:地鐵、越江隧道、地下通道、地下立交工程等;d.市政工程,如:地下供水管線、地下雨污水排水管線、地下電力隧道、地下燃氣管等;e.地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工程,如:地下醫院、人防工事、地下圖書館等。
(2)按施工工藝分類
地下工程按施工工藝可分為:基坑工程、頂管工程、盾構工程等。
(3)按是否開挖分類
地下工程按是否開挖可分為:a.開挖型地下工程,指基坑工程,需要開挖才能形成地下公共工程,如大型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庫等;b.非開挖型地下工程,指利用頂管、盾構等施工工藝可以實現非開挖的穿越型地下工程,如:越江隧道、大型地下給排水管線、地下通道等;c.開挖與非開挖結合工程,如:地鐵等。
(4)按地下工程埋深分類
地下工程按埋深可分為:a.表層地下工程,指埋深在地下3 m以內的地下工程;b.淺層地下工程,指埋深在地下3~15 m的地下工程;c.中層地下工程,指埋深在地下15~40 m的地下工程;d.深層地下工程,指埋深在地下40 m以上的地下工程。
1.2研究對象
同一個地下工程可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深層及大部分中層埋深的地下工程選用盾構及頂管的施工工藝。淺層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由于埋深較淺,覆土厚度往往不能滿足非開挖式施工工藝的要求,因此采用開挖并結合基坑圍護工藝的施工方式。這種施工方式在地面水系發達及防洪排澇壓力大的地區影響較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淺層地下工程進行開挖施工對地面水系的影響。
由于地下工程的埋深較淺,建設過程中的措施是整個工程成敗的關鍵,但為了確保工程具有可持續性,設計過程中更應充分預見工程建成后將產生的問題,并給予應對措施。
2.1影響地下工程過河方案的因素
地下工程穿越河道水系的方案一般根據以下幾個因素進行方案分析及確定。
(1)地下工程涉及河道水系在區域防汛排澇體系中的作用
非重要防汛排澇河道:一般河道等級較低,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間可斷流,且斷流后不影響或對區域水系的影響較小。
重要防汛排澇河道:一般為主干或次干河道,承擔區域防汛、排澇或溝通區域水系的作用,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間不可斷流施工。
(2)地下工程涉河節點的施工工期
施工工期較短不跨越汛期:非汛期河道流量較小,水位基本為常水位,施工期間采取簡單措施即可滿足防汛要求。
施工工期較長需跨越汛期:河道流量較大,水位有超過設計高水位的極端情況,需采取多項措施,滿足汛期河道過流能力需求。
2.2地下工程過河方案分析
根據影響地下工程過河方案的因素進行過河方案的擬定及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非重要防汛排澇河道:采用穿越地點上下游筑攔河壩的型式實現河道內干法施工,攔河壩的標準型式應根據使用時間是否跨汛采用相應標準進行設置;
(2)重要防汛排澇河道且施工工期較短不跨越汛期:可采用二次圍堰的形式兩階段分幅施工,圍堰的型式按照非汛期的標準進行設置;
(3)重要防汛排澇河道且施工工期較長需跨越汛期:可采用二次圍堰的形式兩階段分幅施工,圍堰的型式按照汛期的標準進行設置,但是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后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證河道在汛期時滿足河道原有的過流能力。工程措施應根據河道汛期時的過流要求及周邊地塊情況采取局部拓寬河道、開挖導流渠或預埋導流管等手段增加河道過流能力[2]。
第三種情況為以上三種情況中的最不利情況,在極端工況下是否可以滿足河道的過流能力,不發生滿溢等現象,減少對區域防洪排澇的影響,確保區域防汛安全為研究的重點。
在擬定地下工程的過河方案時必須充分掌握項目周邊情況。周邊情況包括地質、河床泥面線、上下游河道護岸、橋梁、地下構筑物及管線情況等,采用必要的數值分析手段來確定方案的合理性,必要時可采取物理模型的手段進行驗證,并根據數值分析結果調整和深化相關的方案。
以2.2節分析中第三種情況“重要防汛排澇河道且施工工期較長需跨越汛期”的最不利工況地下工程穿越某人工河道為例。工程擬采用二次圍堰的形式兩階段分幅施工,圍堰的型式按照汛期的標準進行設置,采取增加局部拓寬河道的工程措施增加河道汛期時的過流能力。
3.1數值分析水位邊界條件的選取
天然河道一般采用水文分析法得出一定頻率的水位及區域的標準降雨作為綜合邊界條件,但是一些受人工控制影響較大的河流,如河口由水閘控制或兩岸存在較多的雨水泵站的匯入,用水文分析法得出一定頻率的水位作為設計標準已不合理,而應按工情及工程調度方案采用水力學方法分析確定。
人工控制河道的沿線排水泵站和支流排澇泵站眾多,各泵站調度方案也不同,因此可根據工程施工點上下游水位控制點內的施工前后水位及流量的變化來分析及擬定方案。
3.2計算區域及網格劃分
計算范圍為地下工程穿越河道的施工點至河道上、下游的水位控制點,模型采用河道現狀河道護岸邊界并考慮水中橋梁墩柱等影響,水下地形采用現狀或者規劃斷面資料。水位邊界采用近期(河道下墊面情況與當前分析工況一致的期間)區域歷史最高水位過程資料。
對整個計算區域建立二維模型,采用可以有效貼合彎曲河道不規則岸線的三角形網格進行劃分。計算網格概化見圖1。

圖1 網格劃分(單位:m)
3.3計算工況
計算三種典型工況,對工程對河道水流流態的影響進行分析,來確定擬定方案的合理性(見表1)。

表1 計算工況
3.4數值模擬結果與分析
(1)工況一:現狀河道水位及流速分布情況(見圖2、圖3)。

圖2 現狀流速分布圖(單位:m)

圖3 現狀水位分布(單位:m)
(2)工況二:方案一河道水位及流速分布情況(見圖4~圖7)。

圖4 方案一Ⅰ期圍堰施工水位分布(單位:m)

圖5 方案一Ⅰ期圍堰施工流速分布(單位:m)

圖6 方案一Ⅱ期圍堰施工水位分布(單位:m)

圖7 方案一Ⅱ期圍堰施工流速分布(單位:m)
(3)工況三:方案二河道水位計流速分布情況(見圖8~圖11)

圖8 方案二Ⅰ期圍堰施工水位分布圖(單位:m)

圖10 方案二Ⅱ期圍堰施工水位分布(單位:m)

圖11 方案二Ⅱ期圍堰施工流速分布(單位:m)
根據第3節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工況下的水位及流速與現狀的變化情況(見圖12~圖15)。

圖12 Ⅰ期圍堰施工水位與現狀水位對比情況

圖13 Ⅰ期圍堰施工流速與現狀流速對比情況

圖14 Ⅱ期圍堰施工水位與現狀水位對比情況

圖15 Ⅱ期圍堰施工流速與現狀流速對比情況
由于圍堰的施工,圍堰上游水位升高,流速降低,方案二水位上升幅度小于方案一;圍堰下游水位下降,流速增加,方案二流速增加的幅度小于方案一。表2為兩方案計算工況對比表。

表2 兩方案計算工況對比表
可以看出方案二較方案一的施工區域水位抬升可減少50%,降低河道滿溢和高水位引起的河道護岸滲透失穩,以及墻后滲水的幾率,同時下游流速也有明顯降低,減輕水流對河床的沖刷。在極端工況下采用的局部拓寬河道的施工方案可以更好地降低地下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現狀水系防洪排澇工程的影響,較好地保障了區域的防汛安全。
5.1施工主要影響
地下工程穿越施工期間對河道水系的影響主要為三個方面:
(1)施工方式采取斷流施工對區域水系整體調度產生的影響;
(2)施工期縮窄河道引起上游水位抬升后可能導致的河水滿溢以及上游長期處于高水位工況,引起墻后滲漏進而導致河道護岸失穩;
(3)施工期縮窄河道引起的下游流速增加導致河床沖刷、河道護岸墻前泥面的降低,引起河道護岸失穩。
5.2保護設計
針對地下工程穿越施工期間對河道水系的影響,應進行相應的保護設計,確保施工期間區域防汛安全。
(1)在施工期間可適當調整水利調度方案,減少對區域水系的影響,確保區域防汛安全沖刷措施便于實施,且不影響后續地下工程施工。
(2)加強河道護岸墻頂及墻后監測,高水期間發現墻后滲漏應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影響范圍內河道護岸進行臨時加高,可采用墻頂袋裝土或者砌塊的加高形式。
(3)根據河底不同土質,在大于不沖流速的區域設置必要的防沖刷措施。
5.3其他注意事項
河道是往復流的兩種流向均應進行研究;施工期跨越汛期的臨時護岸及圍堰均應按照汛期標準進行設計,且設計時考慮施工完成后便于拆除;河道同時為航道的,施工方案應征詢航務管理部門意見。
應對淺埋深的地下工程穿越河道節點時,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擬定最為優化的方案,盡量減少對區域水系及周邊環境的影響。
[1]向偉明.巖土力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左曉陽.關于穿越江河工程防洪評價的幾個問題[J].湖南水利水電,2005(2):42-43.
TV1
B
1009-7716(2016)06-0175-05
2016-02-08
母冬青(1984-),女,吉林吉林人,碩士,工程師,從事水工結構設計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