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行走茶路15年,編著并出版《綠茶地圖》一書。現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上海)陶瓷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世界茶聯合會、日本綠茶協會法人會員、上海交通電臺訪談類特邀嘉賓。
克里斯(
Chris)是我14年前在做茶文化推廣時認識的英國老師,為英國做了大半輩子的茶葉拼配研究。10年前認識時他已經66歲,與我算是忘年交。如小伙般壯實的老爺子腰板筆挺,一周還堅持去賽一次馬。我問他保持年輕的秘訣,他說了三樣:紅酒、紅茶和女人。或許中國男人都想說克里斯道出了男人們的心聲,不過他說的女人可是他親愛的夫人和女兒。
克里斯來中國時,我曾經陪他一路從上海到北京,也一路有幸與這位英國紳士聊聊茶的故事。
婦孺皆知,茶的故鄉在中國,英國從17世紀中期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數量不多,但是到19世紀,他們對茶葉的需求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以至于只能用鴉片來平衡白銀的進出。后來,為了滿足對茶葉更多的需求,英國人便開始在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自行種茶,后來慢慢延伸到尼泊爾、斯里蘭卡。
克里斯做了大半輩子的茶葉拼配,卻從未來過中國,我實在是覺得好奇,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實在太久了,悠久得讓人覺得世界上做茶的人不到中國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事實上,不算從小喝茶的家史,從正式改版接手一本茶的專業雜志開始,我混跡茶海已經整整15年了,發現以茶延伸出來的詩意只是讓小部分人群悠然自得,作為茶的故鄉,茶葉的鼻祖,仍有大量的中國人群對茶完全無緣。然而,英國從中國引進茶葉才300多年,卻已經逐步形成了一種普及的英國下午茶文化的生活方式。
我想說的是,中國有大部分消費者分不清的茶種類,還有繁多的制作方式,更有眾多的茶葉名字和品牌。但是在英國,人們所說的茶即為單純的一種——紅茶。英國菜系并不是很有名,但是英國人對于如何喝好這一壺紅茶確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我把中國的茶稱為“(原產)地茶”,而把英國人所推崇的早餐茶、下午茶、伯爵茶等稱為“拼配茶”。英國的紅茶原料基本都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然后根據自己的口味將這些茶拼配一下,形成了穩定風格的英國紅茶系列。其以標準為原則,生產出品質統一的品牌紅茶。而對于其沖泡的講究,牽涉到其水、其壺、其擺設、其糕點,中間的學問不亞于中國的茶道。出產紳士、淑女的英國,一杯紅茶真是幫了大忙。
克里斯說,在英國隨處可見花園中的喝茶之地,更有英國女性將“如何喝好一杯紅茶”為選題,以此來培養小輩們良好的教養和相處的禮節,而這一習慣已與茶同生幾百年。中國的茶出口到了英國,而英國卻留下了茶的靈魂,并演變成了其穩定的飲茶文化。
這個鮮活的飲茶文化符號緣起于宮廷皇室,是在擁有大把奢侈時間里的情懷爛漫,是在奢華的空間,用美味的糕點佐茶,可以閑聊可以跳舞,于是“Tea Garden and Tea Dance”便成了英國下午茶的文化符號。雅致的物質環境與社交功能看似比茶滋味本身來得更為重要。但是有一點,正規的英國下午茶所用茶必須是紅茶,而且不能是茶包,至于先加奶好喝(milk in first)還是后加奶好喝(milk in after)則形成了兩派陣營,并且為此爭論了100多年。
這個問題我和克里斯先生當年也討論過,我自己也儼然像個專家似的做過多次實驗,最終還是傾向于將熱茶注入牛奶中,牛奶的溫度慢慢升高,兩者逐漸融合,紅茶的苦澀味在牛奶的包裹中變得比較柔和。
現在去我國香港或者英國喝茶,他們有各種品牌的早餐茶、下午茶、格雷伯爵茶,而這些茶的核心就是拼配技術。記得當年克里斯先生家族制作的茶品是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的原料茶拼配而成的,所制作而成的早餐茶口味比較清新淡雅,而下午茶相對會較濃郁些。當年不斷學習品飲這些茶品,至今我大腦里依然深藏著這些記憶中的味道。后來去印度、斯里蘭卡以及尼泊爾,在當地喝過他們不同山頭和海拔的單品茶,總是覺得在口感上欠缺了英國紅茶因拼配后而生成的獨特滋味。
如果要組織一場英國下午茶會,除了選擇好紅茶外,還要選擇器皿、布置環境、制作糕點,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有的呈現都體現了茶會組織者的各種才能,尤其是審美和品味。
正式的下午茶儀式,一般是在下午的2~4點間,點心有三明治、司康餅、凝乳奶油、果醬,還有一些水果等。
茶,儼然已經成為英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常有人說:“Nothing is better than a nice cup of tea”(沒有什么比一杯暖暖的好茶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