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波+++李利



內容摘要:本文從經濟、對外開放、科教文衛和環境4個方面構建了包含29個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一帶一路”16個沿海節點城市的發展度進行評價,研究發現:16個城市的發展程度差別很大;城市規模是影響城市發展度的重要因素,規模越大城市發展度越好;城市發展度與其在全國或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有關,中心城市的發展度更好;城市發展度與環境質量反向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的規模仍然可以進一步擴大,同時要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環境質量。
關鍵詞:一帶一路 節點城市 發展度 主成分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研究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要“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強調在要“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上述16個港口城市,是我國沿海一帶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城市,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將其打造成“一帶一路”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本文構建了城市發展度的評價模型,對16個沿海城市發展程度做出評價。
指標體系構建
國外城市發展狀況評級評價指標體系,在總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即綜合性評價體系和專題性評價體系。綜合性評價體系所包含的領域更多,指標更全面,如日本森紀念財團基金會的城市戰略研究所,2014年其對全球40個主要城市進行了研究和評價,采用了6大領域的70項指標。專題性評價就城市發展的某個單項進行評價,評價指標較少,如《福布斯》雜志2009年在200個大都市中進行了“世界最適宜商業和創業活動的城市”研究和評比,采用了11個指標。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全球城市排名評價體系以經濟發展3T模型(技術、人才、包容度)為基準,主要增加了環境質量指標。
國內關于城市發展狀況評價的研究較多,近年來的研究主要是從某個側面進行評價。劉新靜和張懿瑋(2016)對中國大都市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共設置都市人口指數、都市經濟指數、都市生活質量指數、都市文化指數和都市智慧化指數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溫婷等(2016)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提出適用于中國的城市舒適性概念框架,設置了健康需求、自我發展需求、休閑需求和社會氛圍需求4個一級指標,并細分為13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高友才和湯凱(2016)評價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70個節點城市發展情況,從經濟發展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營商環境競爭力等6個方面設置了19個評價指標,突出了航空發展的重要性,選擇了4個與航空有關的指標。
城市發展度是對城市發展水平的綜合測度,本著科學性、全面性、多層次性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了GDP等29個指標,并將這些指標分為經濟發展度、對外開放發展度、科教文衛發展度和環境發展度4個二級指標體系(見表1)。本文的指標體系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經濟發展度指標中加入了人均住房面積指標,經濟發達城市的房價高,人均住房面積小,該指標能夠反映經濟發達城市的居住成本,糾正單純依靠收入指標導致的對發達城市的高估。二是在經濟發展度指標中增加了反映金融發展情況的指標數量。“一帶一路”沿海節點城市,都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金融業已經在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且隨著城市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金融業必將越來越重要。三是根據問題研究的需要,增加了反映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經濟指標數量,共包含9個指標,從經濟、人口、運輸等多個角度反映城市的對外開放程度,其中的人口凈流入指標是城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差額,反映城市吸納外部人口的能力和開放性。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各個城市2014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統計公報、2015年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等資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城市發展度。
主成分提取
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依據特征值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超過85%的原則,選擇前5個主成分(見表2)。
第一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5.594,方差貢獻率為53.772%,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人均金融機構貸款額、人均金融機構存款額、金融行業從業人員數量、人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人口凈流入數量、出口額、進口額、實際利用外資額、入境國際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每年人口周轉量、港口吞吐量、R&D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授權量、每萬人藏書量等指標在該主成分上有較高的載荷。每萬人中等學校學生數與第一主成分負相關,表明城市發展度較好的城市中等學校在校生人數相對更少,這主要是因為城市發展度較好的城市有大量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的外來人口,其中的學生適齡人口比重相對較低。空氣質量優良率與第一主成分負相關,顯示出城市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壓力,如果考慮到經濟發展程度較好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沿海一線,其他城市經濟發展給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就更大了。人均住房面積也與第一主成分反向相關,驗證了本文關于城市發展度與人均居住面積負相關的假設。因此,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開放情況,是反映城市發展度最重要的主成分
第二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3.586,方差貢獻率為12.366%,每萬人高等學校學生人數和每萬人醫生數兩個指標在該主成分上具有較高的載荷,但是在第一個主成分上的載荷都較小,表明它們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性不大,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高等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配置政府控制較多,而且二者的發展速度非常依賴已有的發展基礎,以深圳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后崛起的城市,原有的高等教育醫療資源欠缺,發展情況自然相對較差;二是經濟發展程度好的城市外來人口增長快、數量多,人均指標會偏低。政府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率兩個指標有較為嚴格的控制,它們在第二個主成分上具有較高的載荷,而與第一個主成分相關性較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該主成分上也具有相對較高的載荷,這個指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關性弱,完全是政府控制的結果。因此,第二個主成分反映了政府的控制程度。
第三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3.343,方差貢獻率為11.528%,空氣質量優良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三個指標在該主成分上具有較高的載荷,第三個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城市的環境發展度。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每年貨物周轉量兩個指標與第三個主成分高度負相關,這是因為目前城市的空氣污染主要來源即為機動車尾氣和建筑工地的揚塵。
第四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560,方差貢獻率為5.380%,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兩個指標在該主成分上具有較高的載荷,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第五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371,方差貢獻率為4.728%,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在該主成分上具有較高的載荷,并且二者反向相關,其他指標的載荷都很小,故其主要反映了市場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作用的大小。
主成分得分和排名
主成分的得分為因子得分系數乘以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上海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度最高,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城市,深圳和廣州排名二、三位,但與上海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廣州市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排名第一,表明廣州的高等教育、醫療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城市發展空間也相對較大;三亞市排名第二,是因為三亞市以旅游業為主,常住人口總量2013年僅為73.2萬人,是16個城市中最少的,其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每萬人醫生數量指標是16個城市中最高的,每萬人高等學校學生人數也僅次于海口市;上海市在第二主成分上排名第15位,主要是城市有大量外來常住人口,導致人均指標偏低。深圳市和廈門市在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環境發展狀況最好,整體上看環境發展與緯度密切相關,低緯度城市的環境狀況更好,表明自然地理因素是決定環境發展狀況的最重要因素。泉州市在第四個主成分得分上排名第一,主要是因為泉州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45.95平方米,這在16個樞紐城市中是最多的,而上海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50平方米,其在該主成分上的得分也只排在了第十五位。廣州市在第五主成分上的得分排名第一,同樣來自廣東省的汕頭市、湛江市和深圳市排在第二、三和六位,這表明整個廣東省的市場化進程領先于其他地區。
發展度得分和排名
城市發展度得分由五個主成分的得分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加權計算得到(見圖1)。在16個城市中,有5個城市的發展度在平均水平之上,表明城市之間的發展程度不平衡。
根據城市發展度的綜合得分,應用層次類聚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4 所示。
結論
本文考察了16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發展度,研究發現,城市之間的發展度產別很大,上海和深圳的發展度大幅度領先于其他城市,城市的發展度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城市的規模,規模越大的城市發展度相對較高,表明城市的集聚經濟仍然很大,城市規模仍有擴大的空間;二是城市在全國或區域的定位,全國性或者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度相對較高,表明中心類城市對優質資源的吸引力更大,而是否為中心類城市與國家的政策有關。城市的發展度一般與環境狀況反向相關,表明城市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很大,即使是發展程度很高的城市,仍然面臨發展轉型的壓力。
本文的主要政策含義是,16個沿海節點城市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融入和借助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提升城市發展水平。16個城市在發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它們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同。上海、深圳和廣州等城市發展水平高的城市,要積極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層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堅持高端定位,不能走低水平重復發展的舊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爭取率先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建立務實有效、遵循國際慣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多種多樣的跨區域通關模式,完善口岸通關機制,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區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擴大對外開放,重點拓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積極開拓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區新興市場,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和組織企業參加相關國際性博覽會、展會,深化貿易合作。發展城市,要“建設”和“管理”兩手抓,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向“管理”要發展,以“管理”提升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來會.城市競爭力的定量分析——基于東北地區 37 個地級城市的實證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4)
2.關偉,劉勇鳳.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時空演變[J].地理研究,2012,31(11)
3.馬李.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城市職能與競爭力分析[J].商業時代,2013(11)
4.孫倩, 湯放華.基于歐氏距離協調發展度聚類模型的區域協調發展狀況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 2012 (1)
5.袁新濤. “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
6.趙述.東北東部城市競爭力評價[J].商業時代,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