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山
【摘 要】“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理直氣壯做強做大做優國有企業面臨機遇和挑戰,本文試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分析形勢,提出破解對策。
【關鍵詞】國企改革 輿論生態重構 傳播創新突破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起步之年,也是頂層設計謀劃制度的關鍵時期,國企改革邁出了許多創新性的步伐,時時處于輿論的漩渦之中,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及時發聲,以正視聽,為國企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一、“十三五”國有企業面臨的輿論形勢分析
1.社會輿論生態的重構為新聞傳播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利益訴求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和個體表達非理性化凸顯。社會輿論呈現碎片化、去中心化和去權威化的特征,凝聚社會共識難度逐步加大。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媒體形態的深刻變革,傳統的報紙、期刊、電視一元傳播模式已不復存在,多元多維傳播逐漸形成。6.68億網民,5億微博用戶,6億微信用戶以及800多萬微信公眾號,“民間輿論場”迅猛崛起,進入“全民麥克風”時代,“事實傳播在微信”、“觀點交鋒在微博”,使輿情發酵更快、傳播更為迅速。
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快餐式瀏覽代替了深讀、精讀,第一訴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而是“表面知曉”,易被片面信息誤導。低齡、低學歷網民成為網絡主力軍,網絡化生活成為常態,某個突發事件或者偶然因素,極易掀起“圍觀效應”,形成社會情緒的“堰塞湖”。
近年來,國有企業也在與時俱進,積極應用網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主動引導輿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對互聯網新常態的認識不足和研究不夠,難以適應新媒體互動化、社交化、可視化新趨勢,必須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決防止出現謠言掩蓋真相、“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2.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給新聞傳播工作帶來更大壓力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化,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夯實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強化黨內外監督,中央巡視工作全覆蓋,以及黨管國企的不斷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不斷引向深入。國有企業面臨的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企業自律的要求越來越嚴,一種無形的壓力時時存在,正面引導和不實言論處處交鋒。
中央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受經濟下行、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等因素影響,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陡然增大。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壟斷、低效、暴利”話題此起彼伏,“信任危機”如影隨行,社會輿論眾聲喧嘩,一些別有用心的言論在社會媒體圈里傳播。
企業的新聞宣傳,一方面要解疑釋惑,凝聚共識,堅定發展信心,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輿論引導規律,防范輿論風險,避免惡意炒作,消除社會對國有企業慣性存在的一些偏見,不斷提高國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效消除國有企業巨大社會貢獻與公眾感知度之間的明顯不對稱,扭轉輿論風向的壓力巨大。
二、明確目標多措并舉是國企占領新聞輿論制高點的根本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企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國企的核心競爭力、價值創造力和品牌影響力將得到顯著提升,必將邁入世界的舞臺,亟待內外部的認同和肯定。只有明確新聞傳播目標,立足全球視野,善于把握輿論的本質和趨勢,善于把握社會心理,深度分析、主動發聲、澄清是非,統籌好內宣和外宣,統籌好網上和網下,講好國企故事,傳遞國企聲音,才能不斷提升國企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國企的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面向“十三五”,國企新聞宣傳工作要繼續堅持彰顯價值、管控風險的宣傳目標。多措并舉,努力塑造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廣受尊重、積淀深厚,具有強大社會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國企品牌。努力實現國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推動國企品牌價值躍居世界前列。
在品牌傳播方面,要把握新聞宣傳的時、度、效,推進傳播高度與傳播溫度并重,主動輸出議題,實現全媒體傳播的深度融合及傳播資源高效應用,推動國企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參與。
在品牌維護方面,實現輿情監控全天候與全覆蓋,持續提升輿情應對能力。與政府、學術機構、新聞主管部門、媒體溝通交流順暢,建成第三方話語聯盟。
在品牌塑造方面,持續深化社會責任理論研究,引領央企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創新,推動社會責任管理由風險管理向效率管理轉型,由社會表達向社會行動轉型,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公益品牌和有影響力的公益項目。
三、新形勢下國企新聞傳播還須實現三個方面的創新突破
面對“十三五”期間,“全息公關時代”的來臨,國有企業只有主動適應新常態,主動創新,主動出擊,才能贏得新聞宣傳的主動性。
1.爭取最大公約數,強化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同心同德,團結奮進,是深化宣傳輿論工作,凝聚力量共筑中國夢的基石。國企擔負的社會責任是時代精神的展現,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大公約數”的有機組成部分。
要強化責任擔當,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各界利益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自覺向中央看齊,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決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守組織紀律和宣傳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針對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錯誤思潮、攻擊誣陷等言行,理直氣壯地表明立場、亮明態度、加以批駁,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宣傳輿論斗爭。要搶占制高點,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做好黨中央聲音的傳播者、企業改革發展的促進者,深入闡釋、廣泛傳播、全面解讀國企的核心價值理念、重要理論觀點、重點工作部署,爭取價值認同“最大公約數”。
2.推動“巧傳播”,全面彰顯價值
所謂“巧傳播”就是堅持正向傳播、正面宣傳輸出議題,更加注重把握受眾心理特點和新聞傳播新規律,加強與受眾的溝通、對話與感情交流,落細落小,以受眾愛聽愛看的表達方式、表達習慣,開展“定制式”精準傳播。
要深化創新創意,面對社會輿論生態、國企外部生存環境的變化,著力解決社會溝通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問題,深入挖掘推進改革發展、創新創造創業、貼近生活實際的人物和故事,切實增強對外傳播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彰顯國企的社會價值。要針對不同受眾,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表現形式、敘事方法、語言風格,通過“最美記憶”、“最美人物”、“感動瞬間”,讓國企的核心價值理念入耳、入腦、入心,說到受眾心里去。要抓好精品創作,多講能夠產生認同、引起共鳴的國企故事,多傳遞給人啟迪、振奮精神的“國網聲音”,努力掌握話語的定義權,推出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有溫度的精彩之作。
3.順應全媒體融合,有效管控風險
“全媒體”就是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善于運用各類宣傳載體,積極構建具有多樣媒體形態、多元傳播渠道、多種平臺終端的立體化宣傳體系,把具備媒介屬性的載體作為對外傳播平臺、輿論引導工具和輿情對應陣地。
要強化陣地意識,既占領好傳統媒體的“主陣地”,也要種好新媒體的“責任田”;既發揮主流媒體“主唱”和財經類媒體、行業媒體“和聲”作用,又發揮網絡媒體、新媒體“合唱”作用,針對國企改革發展的熱點、重點、難點,刊發深度文章,傳播理念,凝聚共識,形成強大合力。探索建設運營好微博、微信、微視、新聞客戶端傳播矩陣,借助新的傳播方式和社會化傳播平臺,有效占領網絡輿情高地,主動進行觀點交鋒,在爭取民間輿論場的話語權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結束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牢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占領制高點,掌握話語權,鞏固主陣地,才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國企新聞宣傳只要把握好“時、度、效”的有機統一,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一定能夠開創新局面。
(作者單位:甘肅電力培訓中心)
【參考文獻】
[1]鄧理峰.聲音的競爭-解構企業公共關系影響新聞生產的機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4:189-216.
[2]文顯堂.搞定政府企業機構新聞傳播實戰教科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0:16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