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宏

【摘要】目的 探討慢性胃竇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竇炎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西醫治療,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內服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療效作出觀察與比較。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胃竇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胃竇炎;中西醫結合;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5.011..02
慢性胃竇炎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噯氣、反酸及腹部脹痛,多數胃竇炎患者病情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在慢性胃竇炎的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與西醫西藥聯合能在根本上發揮出“標本兼治”的效果,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極大改善[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竇炎患者114例,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竇炎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竇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63例,女51例;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2.2±5.3)歲;病程5個月~12年,平均病程(8.4±1.5)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給予胃動力藥多潘立酮10 mg/次及鋁碳酸鎂500 mg/次,3次/d,口服。對于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加用三聯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克拉霉素500 mg、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口服),2周為1療程,連續治療1療程;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內服治療。具體組方為:太子參20 g、白術
20 g、半夏10 g、枳殼10 g、白芍12 g、砂仁15 g、白花蛇舌草15 g、蒲公英30 g、黃連10 g、甘草6 g。臨證加減:對于伴上腹燒灼、胃中反酸感或潰瘍者,加白芨15 g、大貝
10 g、段瓦楞15 g、烏賊骨20 g;對于腹痛嚴重者,加炒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對于上腹飽脹嚴重者,加厚樸
10 g、佛手10 g;對于消化不良者,加麥芽15 g、谷芽15 g、神曲15 g、山楂15 g;對于膽汁反流者,加金錢草20 g、滑石15 g、茵陳20 g。以水煎服,1劑/d,連續服藥1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經治療后患者的體征及癥狀完全消失,經胃鏡檢查顯示病灶消失,并且隨訪12個月內未有復發現象;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體征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經胃鏡檢查顯示病灶基本消失,并且隨訪12個月內未有復發現象;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體征及癥狀顯著好轉,經胃鏡檢查顯示病灶有所縮小,6個月后復查偶有不適現象;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及胃鏡檢查基本無變化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SPSS 20.0的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9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慢性胃竇炎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患者在發病時往往會出現惡心嘔吐、噯氣、反酸及腹部脹痛等臨床癥狀。在西醫理論中,慢性胃竇炎的病因較為復雜,多數的患者都是由Hp感染引起,其他方面的原因包括煙酒刺激、飲食不規律、膽汁反流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2]。此外,憂慮、生氣、緊張等負性情緒同樣會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終引起慢性胃竇炎疾病。慢性胃竇炎的疾病進展過程較為漫長,部分患者在治療后容易復發,從而加重病情,對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都產生很大的影響[3]。
在該疾病的治療方面,西醫往往多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實施相應的根治措施,同時聯合促胃動力及胃黏膜保護等藥物進行支持治療[4]。就中醫理論來說,慢性胃竇炎屬于“胃脘痛”范疇,主要病機為患者勞倦內傷、飲食不節制而致濕、寒侵體,進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及氣血運化障礙[5]。在人體臟腑中,脾主運化、胃主收納,二者共同作用以助食物充分吸收并消化。然而當慢性胃竇炎發生時,由于患者胃部降濁功能異常,則久病就會造成血瘀不通、氣機壅滯,同時還會表現出反酸、飽脹以及胃痛等癥狀[6]。因此,中醫治療慢性胃竇炎主張以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為主要原則。本組自擬中藥組方中,太子參、白術健脾益氣;白芍柔肝止痛;砂仁可開郁順氣;山楂、神曲可健脾和胃;半夏、枳殼具有調氣和胃的功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黃連堅胃陰;甘草可發揮藥物調和的功效。諸藥合用能進一步發揮出陰陽調和、氣血暢達、健脾益氣的功效[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慢性胃竇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志剛,江文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1:2781-2783.
[2] 龐艷青,玉樹敬,顧 潔.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竇炎伴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09:1343-1344.
[3] 鄺耀均.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24619:145-146.
[4] 李文勝.中西醫結合治療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4:2680-2681.
[5] 盛 浩.慢性淺表性胃竇炎通過平胃散合四逆散治療的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2016,26502:100.
[6] 李五香.平胃散合四逆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0,27604:55.
[7] 王國軍,虎 成.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活動性胃竇炎100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5934:134.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