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艷 ,邵小青,茅一萍,朱冬平
(1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2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
·論著·
醫學實習生職業防護意識和行為現況分析
丁思艷1,邵小青1,茅一萍2,朱冬平1
(1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2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 了解不同專業醫學實習生職業防護意識及行為現況,為進一步加強醫學生職業防護教育提供依據。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某醫科大學2015屆臨床實習結束返校的醫學生進行調查。結果 實習期間共發生職業暴露385例,職業暴露發生率為42.31%(385/910),職業暴露者以護理學專業人員為主(190名)。358名(39.34%)醫學實習生能夠認知自身保護性抗體(乙肝表面抗體);不同專業醫學實習生職業暴露發生率、自身保護性抗體認知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共222名(57.66%)醫學實習生職業暴露次數>1次,暴露環節以診療操作為主(45.45%),暴露場所以病房為主(32.21%)。職業暴露后,46.75%的醫學實習生第一反應表現為緊張,35.06%表現為擔心,18.18%出現嚴重心理反應,僅14.03%醫學實習生尋求他人支持幫助。結論 醫學實習生對職業防護意識認知不足,應加強其職業防護教育,增加職業防護意識,關注職業暴露后的心理行為。
醫學生; 實習; 職業防護; 職業暴露; 教育
[Chin J Infect Control,2016,15(10):796-799]
加強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危害的主動防護,降低其對職業人群身心健康的損害,已經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之一。血源性病原體暴露是醫院常見的一種職業暴露,也是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的主要職業因素。醫學實習生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后備力量,在實習過程中和醫務人員處于同樣的工作環境,也面臨職業暴露問題,且實習生進入臨床時間短、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因此極易發生職業暴露。國外學者研究[1]顯示,醫學實習生發生職業暴露的風險較醫院工作人員增加7.3~11.7倍。故筆者對某醫科大學2015屆臨床實習結束返校的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分析其防護意識及行為因素,為完善高校職業防護教育課程設置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法抽取某醫科大學2015屆臨床實習結束返校的7個專業的醫學生,包括臨床醫學、護理學、麻醉學、放射學、檢驗學、口腔學、康復學。納入標準為完成臨床實習計劃的醫學生,排除標準為未完成臨床實習計劃的醫學生。共發放問卷1 008份,剔除資料缺失20%條目的調查問卷者,實際收回有效問卷910份,有效率為90.28%。
1.2 研究工具 在相關專家指導下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包括醫院感染知識、態度和行為三個方面問卷,邀請醫院感染管理及量表設計方面的4名專家從各個不同角度對問卷進行審定,計算出量表內容效度指數為0.86。根據專家反饋意見再次修正完善量表后,選取各專業共70名醫學生進行預調查,測出量表三個維度的Cronbach’a系數分別為:0.80(知識子問卷),0.91(態度子問卷),0.85(行為子問卷),提示該問卷信效度較好。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基本資料及其自身保護性抗體(乙肝表面抗體)認知等職業防護意識情況,實習期間職業暴露情況,以及暴露后心理、行為反應等方面。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按照知情同意、匿名和保密的原則,統一培訓調查人員。調查人員在各專業醫學生返校測試前30 min到調查
對象所在教室統一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獨立完成調查問卷,調查人員負責指導問卷答疑和填寫,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問卷。
1.4 統計分析 調查資料應用Excel進行錄入,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依據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統計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共有效調查910名醫學實習生,其中男生216名(23.74%),女生694名(76.26%),平均年齡(23 ± 2)歲。
2.2 職業暴露及其自身保護性抗體認知情況 實習期間各專業醫學實習生910名,共385名發生職業暴露,職業暴露發生率為42.31%。職業暴露者以護理學專業為主(190名),不同專業醫學實習生的職業暴露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2.30,P<0.05)。實習期間共358名(39.34%)醫學實習生能夠認知自身保護性抗體,不同專業醫學實習生自身保護性抗體認知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62,P<0.05)。見表1。
表1 各專業醫學實習生職業暴露及其自身保護性抗體認知情況(%)
Table 1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ve antibody among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edical interns (%)

專業調查人數發生職業暴露(名,%)認知自身保護性抗體(名,%)臨床醫學29463(21.43)163(55.44)護理學335190(56.72)90(26.87)麻醉學10070(70.00)44(44.00)放射學5913(22.03)9(15.25)檢驗學4721(44.68)21(44.68)口腔學3921(53.85)24(61.54)康復學367(19.44)7(19.44)合計910385(42.31)358(39.34)
2.3 職業暴露因素 共222名(57.66%)醫學實習生暴露次數>1次,職業暴露環節以診療操作為主(45.45%),暴露場所以病房為主(32.21%)。見表2。

表2 各專業醫學實習生職業暴露情況
2.4 職業暴露后的心理和行為反應 385名醫學實習生發生職業暴露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其中180名(46.75%)醫學實習生第一反應表現為緊張,135名(35.06%)表現為擔心,70名(18.18%)因為擔心是否會被傳染上某種疾病而出現焦慮、失眠等嚴重心理反應,甚至因此而產生逃避心理,感覺自己不再能勝任未來臨床工作。僅54名(14.03%)醫學實習生在發生職業暴露后通過采取告知親人、朋友或老師們的方式以尋求心理及專業的安慰指導。
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防護教育已被認為是減少職業暴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目前我國的職業防護教育較少涉及自身防護內容,且無系統課程設置[2]。本調查結果可知,護理學專業人員是發生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實習護生在臨床實習中有較多的護理操作和護理患者的機會,工作中頻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在使用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療銳器時如不注意自我防護,容易被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存在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潛在風險。Meta分析[3]顯示,護理實習生實習期間針刺傷發生率為65%,高于本組結果。銳器傷的發生與銳器接觸頻率相關[4],麻醉學和臨床醫學專業的實習醫學生侵入性診療操作較多,且在臨床工作或手術中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等分泌物,與針頭、刀片等銳器接觸頻率較高,也是職業暴露的高危易感人群。醫學院校應強化培訓各專業醫學生,尤其是上述職業暴露高危專業的醫學生,開展必要的醫院感染及職業防護知識培訓,樹立職業防護意識。目前,我國護生的自我防護意識普遍薄弱,此現狀暴露出學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加強職業安全防護教育是減少實習生發生銳器傷等職業暴露的有效措施[5]。
由于醫務工作者職業特殊性,作為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威脅最嚴重的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6]。本組調查結果可知,已經走向臨床的醫學生對自身疫苗接種,尤其是乙肝表面抗體的認知情況讓人擔憂。乙肝疫苗是預防職業暴露后感染HBV的有效措施[7]。通過有效預防,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遭受血源性疾病的侵襲。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醫學院校為醫學生建立健康檔案,為即將走向臨床的醫學生進行必要的血源性病毒項目檢測,為HBV抗體陰性或有效抗體降低的學生強化接種乙肝疫苗,以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
我國衛生計生委2009年下發的《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中明確提出各項操作規程應遵循標準預防的理念。本研究中職業暴露發生率高達42.31%,高于李衛兵等[8]實習生銳器傷發生率11.83%的報道,低于孫海秋等[3]Meta分析實習護生銳器傷發生率(65.00%)。職業暴露環節以診療操作為主(45.45%),與醫學實習生剛進入臨床,防護意識薄弱,經驗不足,技術不熟練有關;職業暴露場所以病房為主(32.21%),其次為手術室(28.83%),病房診療操作和手術室侵入性操作繁重且復雜,如不能嚴格遵守醫療護理工作的操作規程,極易導致銳器傷等職業暴露事件。研究[9]報道,62%~88%的銳器傷是可以預防的。蘇鳳蘭研究[10]顯示,有效職業防護可降低實習醫學生的職業損傷發生率。因此,建議在臨床實習帶教過程中注重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嚴格按照各項工作流程規范操作,切實降低實習生的職業暴露風險。
醫學實習生發生銳器傷后,多有擔心、恐懼、哭泣等負性情緒與行為反應,同時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與幫助[11],與本調查結果一致。本研究還發現,在職業暴露后僅54名醫學實習生采取了尋找幫助的方式,絕大部分實習生未采取正確緩解情緒及支持方式。醫學實習生剛進入臨床,還未完全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其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發生職業暴露后心理與行為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需要醫院給予關心和支持。醫院應將實習生納入醫院職業暴露管理體系,制定實習生發生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并公布在醫院網站上,帶教老師應加強與實習生溝通,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后要第一時間指導其按照職業暴露處理流程規范處置傷口,并按要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并且了解其心理行為反應,給予專業心理疏導,促進其身心自我完善,健康成長。
[1] Yang YH, Wu MT, Ho CK, et al.Needlesticks/sharps injuries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in southern Taiwan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04, 32(8): 431-435.
[2] 孫中俠.實習護生對銳器傷認識的調查分析及防護[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9):127-129.
[3] 孫海秋,游俊莉,陳鋼妹,等. 國內護理實習生針刺傷發生率的薈萃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0):37-40.
[4] 楊西寧,胡美春. 154名實習生銳器傷的調查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83-85.
[5] 林麗萍,高建萍,王明瓊.護理實習生職業暴露現狀分析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1,32(4):156-159.
[6] 江麗萍,干鐵兒,朱越獻,等.醫務人員針刺傷現況調查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25(6):1415-1417.
[7] van Wijk PT,Pelk-Jongen M, Wijkmans C, et al. Three-year prospective stud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blood-exposure incidents [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8, 29(9): 871-877.
[8] 李衛兵,吳春霖,王鐳.醫務人員銳器傷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4):664-666.
[9] 郭美宜.實習護生醫療銳器傷教育現狀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13(21):1988-1989.
[10] 蘇鳳蘭.提高實習生職業防護認知度的措施及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5):2009-2010.
[11] 洪震,曹銀,翟曉萍.高職實習護生銳器傷后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的質性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1):99-101.
(本文編輯:劉思娣)
Current statu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mong medical interns
DINGSi-yan1,SHAOXiao-qing1,MAOYi-ping2,ZHUDong-ping1
(1XuzhouMedicalUniversity,Xuzhou221000,China; 2TheAffiliatedHospitalof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0,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urrent statu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edical interns, and provide basis for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about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mong medical interns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survey medical interns at the end of their clinical internship. Results A total of 385 case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ccurred during internship period, 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e was 42.31% (385/910),occupational exposure mainly occurred in nursing interns (n=190). 358(39.34%)medical interns understood self-protective antibody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difference in 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es and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ve antibody among different professional medical inter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P<0.05); 222 (57.66%)medical interns sustained occupational exposure more than once, 45.45%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 exposur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wards(32.21%).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ure, 46.75% of medical interns felt nervous, 35.06% were worried,18.18% appeared seriou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only 14.03% sought support and help from others. Conclusion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among medical interns is insufficient,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should be intensified,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ur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student; internship;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education
2016-05-12
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基金資助項目(201410313010Z);江蘇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基金資助項目(1489);徐州醫學院高等教育教改研究基金項目(XJY201303)
丁思艷(1984-),女(漢族),江蘇省徐州市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研究。
茅一萍 E-mail:385524376@qq.com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0.019
R136
A
1671-9638(2016)10-07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