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啟明+張永江
摘 要:“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本文圍繞思南縣農村“三變”改革,總結并深入分析了8種發展模式,最后提出要圍繞培育經營主體、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革農村經營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等4個方面力促“三變”改革。
關鍵詞:農村改革;資源;資金;農民;農村“三權”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9.022
Abstract:“Three changes” is the resource assets, funds shares, farmers become sharehold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form of rural “three changes” Sinan County, summar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8 kinds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finally proposes to focus on fostering the main business, growth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the reform of rural operating system,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by the four aspects to urge the reform of “three changes”.
Key words: rural reform; resources; funds; farmer; rural “three rights”
1 基本情況
思南縣位于銅仁市西部,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中心地帶。全縣地域面積2 230.5 km2,轄1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01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1.37億元,其中一產265 497萬元,二產243 152萬元,三產505 025萬元,結構比調整為26.19∶23.99∶49.82,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思南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但“二欠”程度仍然較深,扶貧攻堅和同步小康建設任務仍十分艱巨,2015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722元,在全省47個非經濟強縣中排32位。全縣現有21個貧困鄉(鎮)279個貧困村,其中一類村131個,二類村83個,三類村65個。經篩選識別,現有貧困戶37 424戶,貧困人口100 424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切實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是實施好思南脫貧攻堅戰略行動的根本路徑,是實現思南與全市、全省、全國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
2 農村“三變”改革已成為推進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農村改革涉及領域多,但核心還是“三權”(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改革問題,思南縣緊緊圍繞“三權”改革,提出了“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三金”(流轉土地有租金、入股企社有利金、進園務工有薪金)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促進了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激活了農村資源。通過“三變”改革,加快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有效推動了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優化重組,農村集體資產、房權、林權、地權、水權、收益權、人力資源等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基本消除了農村資源閑置浪費。
二是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探索“股份合作”模式,促進了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以村級組織組建專業合作社、協會或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農民增收致富。從試點村來看,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0萬元,實現收入翻番;農民收入普遍提高,人均收入7 000元以上,增幅達43.6%。
三是激發了農村基層組織活力。通過培育“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集體+農戶”、“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元化經營模式,把基層組織與經營主體聯系起來,把分散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系起來,促進了經營主體壯大,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產業規模化水平,實現了農村基層組織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及園區企業的轉變,有效激活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是為精準扶貧提供了載體和平臺。通過“三變”改革搭建的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及園區等平臺,把貧困群眾與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變“漫灌”為“滴灌”,將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資本金投入到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變“輸血”為“造血”。實現了短期收益向長期收益的轉變,加快了扶貧攻堅的步伐。
3 農村“三變”改革主要模式
思南作為貴州省“三變”改革試點縣之一,近年來,按照省委農村“三變”改革總要求,將塘頭鎮作為“三變”改革試點鎮,小德浩、檬子樹、漁溪溝等30多個村作為試點村,大膽探索了8種發展模式。
3.1 青杠壩村整村綜合改革模式
通過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對荒山荒坡進行收儲整治后反租倒包給經營主體,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僅此一項就達50萬元,2016年預計突破100萬元。村委會采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發展模式,先后組建了福農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養殖協會、用水戶協會、公墓管理協會、福成勞務公司等經營主體。通過發展“合作服務型”集體經濟,以集體土地入股養殖業協會、種植業協會方式,采取統一購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防疫、統一產品銷售的“四統一”發展模式,發展了以大蒜、西瓜、辣椒為主的生態種植業;以蛋雞、牛羊、獺兔、蜈蚣為主的生態養殖業;以大蒜、辣椒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業。由村委會為種植業協會、養殖業協會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從銷售中提取服務費,2015年實現集體收入60萬元。通過不斷探索,青杠壩村成功走出了一條“村級組織引領、資源盤活、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小康發展之路,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嬗變。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8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250余萬元。2015年2月,青杠壩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村鎮”,支部書記冷朝剛被評為“全國勞模”,先后獲得“全省五好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等20多項榮譽稱號。endprint
3.2 小德浩村整村利益捆綁發展模式
采取“村級組織與農戶連接、村級組織與產業連接、村級組織與園區連接、村級發展與產業基地連接”等舉措,打破原有村級事務運行管理界限,撤銷村民組,實行土地整村流轉,創建“聚心農場”,建立了“資源管理部、產業發展部、市場營銷部、資金管理部、綜合服務部”等“五部”運作管理模式,對村集體資產、農戶資產和人力資源進行統籌調度,對農民房權、林權、地權、水權、收益權進行確認,推動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實行統一收儲,統一管理,有效解決“有力無地,有地無力,建園缺地”等生產資源不匹配現象,消除了“滿眼撂荒地,四處毛花桿”的荒涼景象,破解了農村資源“錯位”、土地零散、無序流轉、產業單一和產值低效等難題,實現農村用地由結構單一化、分散化向產業化、品牌化轉變,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和生產風險,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形成了“土地入股、農場聯姻、規模經營、捆綁發展”帶動發展模式。2015年,小德浩村22.9 hm2撂荒地和21.3 hm2荒山草地得到有效利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人均純收入7 580元。
3.3 荒山綠化建園區助推精準扶貧模式
通過“實施農旅融合、建立多元投入、完善入股機制、借助外部力量、培育經營主體”等方式,對4個鄉鎮19個村的巖山荒地、坡耕地、疏林地,實施統一規劃,集中連片打造荒山綠化園區,引導農戶將土地入股園區,扶持園區大力發展一主兩副三配套產業(以茶產業為主,以觀光旅游、生態養殖為輔,配套農家樂、休閑垂釣、山地自行車自助游),有力破解了土地資源匱乏、貧瘠、散亂、石漠化等問題,真正讓“巖山變金山銀山、荒地變綠地寶地、茶區變園區景區”,激活了沉睡的資源,實現資源向資產轉變,讓園區變成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目前,園區共招商10個項目,簽約資金10.9億元,簽約到位資金7.2億元;流轉土地面積1 466.7 hm2,入股土地面積533.3 hm2,其中石漠荒地1 066.7 hm2、撂荒田133.3 hm2、撂荒土800 hm2;建成8家年產100 t以上的茶葉加工廠。園區茶葉總產值2.35億元,銷售收入1.4億元,人均純收入10 252元,農民土地分紅可達到26 400元·hm-2,最高戶年均收入可達到2萬元,有效帶動農戶3 893戶14 400人增收致富。
3.4 檬子樹村集團幫扶助脫貧模式
采取“集團幫扶+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以集團幫扶項目資金6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村級組織入股26萬元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戶按“每人自籌5 000元政府補助5 000元”方式入股105萬元,引進外商入股30萬元,通過流轉土地,建立食用菌生產和加工基地。按照“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戶生產、外商管理銷售”方式經營管理,通過“幫扶項目資金按收益5%納入集體經濟、剩余收益按每股1萬元”方式實現分紅。2015年種植面積16.7 hm2,建成占地0.7 hm2的食用菌加工廠1座,實現產值420萬元、利潤105萬元,產生集體經濟23萬元,股民人均收入3 210元。同時,采取“政府+能人+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建立辣椒種植和生產初加工基地,以上級財政部門投入80萬元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作為啟動資金,用于加工廠房建設和購買種子,能人大戶投資90多萬元成立專業合作社,產生收益按30%納入村級集體經濟,70%作為股東分紅。目前,建設了占地0.3 hm2的加工廠房,購置烘干設備1套,建成200 hm2基地,輻射周邊6個鄉鎮15個村發展辣椒產業。2015年,實現產值270萬元,利潤70萬元,產生集體經濟21萬元,農戶土地流轉金和務工收入人均增收824元。
3.5 甕溪鎮林權流轉抵押模式
采取“公司+農戶”方式,按照“現場確認、張榜公示、簽訂合同、變更登記”4個步驟,對甕溪鎮三星、杉樹坡、上壩田等村林權按照30年流轉期無林地6 000~9 000元·hm-2、未成年林地9 000~18 000元·hm-2、中幼林地18 000~27 000元·hm-2、近成熟林地30 000~45 000元·hm-2進行流轉經營,使公司依法獲得所流轉林地的使用權、生產經營權和收益權。同時引導公司根據林地的經濟價值、綜合效益和公司的實際發展能力,向金融部門申請林權抵押貸款2 000萬元,為公司經營及擴大林地流轉規模提供資金保障。公司通過構建“資源—加工—商貿—服務—再生產”平臺,形成“資源—產業—效益”良性循環,實行商品林規模化、節約化經營,提高了林地產出率、利用率,喚醒了林業“沉睡資本”,改善了林區經濟社會狀況,帶動了廣大林農更好經營管理商品林地,達到了企業增收、林業增效、群眾致富目的。目前,流轉林地總面積1 623.4 hm2,涉及13個村、467戶林農,流轉費合計3 280萬元,價格20 203.5元·hm-2;流轉費戶均7.02萬元,人均1.2萬元,最多的一戶44.28萬元;公司流轉3 333.3 hm2林地,預計5年經營期內可采伐森林蓄積約15萬m3,加工木材約12萬m3,生產總值1.44億元,年均2 880萬元。
3.6 許家壩山地種草養畜代養模式
按照“政府引導、園區帶動、項目支撐、企業搭臺、農戶參與”的發展思路,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整合各級財政資金1億多元,將25度以上耕地和荒坡改建成人工草場,發展山地生態畜牧業,主要發展牛羊養殖。同時,引進6家公司和發展8家養殖合作社入駐園區,按照“統一流轉土地、統一建設管護草場、統一養殖技術、統一防疫措施、統一加工銷售”管理方式,把草地建設與發展良種畜禽有機結合起來,經營主體負責草場管理、良種繁育、技術指導和深加工環節,并提供牛犢、羊崽發放給農戶代養,再按照協定價統一回收商品牛羊,進行加工銷售。代養戶根據提供牛犢羊崽超出部分體重的九成分紅。截至目前,已建成人工草場2 333.3 hm2,修建牛舍9 423 m2、羊舍7 560 m2,現存欄牛1 555頭、羊1 242只。園區總產值1.501 5億元,銷售收入1.108 9億元,銷售利潤0.44億元,年人均養殖新增收入1 716元,帶動2 124戶貧困戶7 041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endprint
3.7 黑鵝溪村鄉村旅游帶動發展模式
黑鵝溪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水資源”改革,成立黑鵝溪村旅游協會,通過公開招標引進經營主體,發展垂釣、水上娛樂,轉讓金全部納入村集體經濟;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以薰衣草、沐春菊及百日草為主的10 hm2花卉基地和20 hm2紅心獼猴桃基地,產生效益后,50%用于專業合作社組織經營管理,40%用于農戶土地入股分紅,10%作為集體經濟。同時,結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整合財政“一事一議”“扶貧小康寨”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等資金,加快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創建鄉村旅游景區,探索了“景區+農家、生態+文化、休閑+健康”發展模式,建立了集休閑、觀光、娛樂、餐飲于一體的周末鄉村旅游地,促進了旅游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該村旅游總收入40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以上,人均增收726元,帶動82人就業,實現脫貧32戶118人。銅仁市授予該村“全市百佳干群連心室”稱號,貴州省民委授予該村“特色民族村寨”稱號。
3.8 漁溪溝村資金變股金發展模式
采取“專業合作組織+村委會+農戶”方式,整合農戶閑散資金200多萬元,按每股1萬元入股專業合作組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了66.7 hm2經果林,每年將收益60%用于分紅,20%作為村集體經濟,10%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10%用于貧困戶兜底扶貧。采取“公司+村委會+農戶”方式,引導村組干部和返鄉農民工貸款375萬元,按每股1萬元入股公司,興建了沙磚廠和建筑建材有限公司,每年將收益50%用于分紅,30%用于基地滾動發展,20%用于村集體經濟。2015年,經果林實現收益105萬元,農戶實現收益每股1 240元,產生村集體經濟10.5萬元。磚廠年利潤50萬元,建筑建材公司年利潤100萬元,每股分紅2 000元,解決就業人員75人,產生集體經濟51萬元,帶動11戶貧困戶脫貧。
4 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對策
4.1 積極培育經營主體
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重要力量是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要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重點促進農業龍頭企業上規模,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積極培育家庭農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到2020年,力爭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實現總產值31.42億元,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15.0萬戶,產業化經營組織實現戶均增收3 100元,全縣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650家,其中專業合作社400家,企業100家,家庭農場100家,其他50家;全縣650家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縣級龍頭企業達到200家,市級100家,省級10家,國家級1家。
4.2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重點發展6種模式,包括“資源開發”、“股份合作”、“服務創收”、“資產經營”、“四社合一”和“資源占補”6種模式。
4.2.1 “資源開發”模式 充分發揮各地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優勢,積極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鼓勵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村,積極興辦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鼓勵土地資源豐富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茶、商品果蔬、生態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和烤煙、中藥材、油茶三大輔助產業。鼓勵旅游資源豐富、區位條件良好村,全力發展農家樂、度假村、觀光農業和開發旅游商品等。
4.2.2 “股份合作”模式 鼓勵將農村集體機動耕地、林地、“四荒”(荒山、荒灘、荒地、荒水)資源等作為股份,采取與投資人合作經營、按股分紅的方式,參與企業經營,創新“集體扶持、個人領辦、按股分紅”的發展模式,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圍繞當地特色產業,采取集體獨資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基地,通過發包方式,增加村集體的經營收入。
4.2.3 “服務創收”模式 采取“黨組織+公司+農戶”、“黨組織+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形式,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種苗提供、農田機耕、病蟲害防治、產品加工、農產品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經濟收入。
4.2.4 “資產經營”模式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閑置的校舍、辦公用房等集體資產,以使用權有償轉讓等形式興辦養殖、農產品生產加工、商貿等項目。對現有村辦企業廠房、機器設備等進行租賃,或以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經營。除小(1)型水庫和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點小(2)型水庫不得拍賣所有權外,小(2)型及以下水庫、日供水規模小于200 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在確保工程安全、公益屬性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拍賣方式明晰所有權。
4.2.5 “四社合一”模式 加強農村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聯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農村互助儲金社“四社合一”建設。
4.2.6 “資源占補”模式 凡在村轄區內從事非國有獨資開發的,如石材、水資源開發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有償服務方式,每年可收取當年總產值1%的有償服務費。凡在村轄區內承租土地、荒山、林地、水域等從事開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收取當年總產值1%的有償服務費。凡在村轄區內的國家投入項目(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事業項目除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通過有償服務方式,享受投資總規模5%的占股分紅。
4.3 深化農村經營制度改革
積極推廣“合作社+行業協會+公司+農戶”等模式,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探索培育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專業合作社。
加快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流轉,“十三五”時期要進一步加大引導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序流轉的工作和政策力度。到2020年,全縣土地流轉規模達到26 866.7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8.4%。進一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產權和水權改革。建立土地流轉市場,讓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經營權在公開市場規范有序流轉。鼓勵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將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流轉。鼓勵農戶通過出讓、出租、房屋產權買賣、作價入股、抵押等形式流轉農村房屋所有權。積極支持農村水權持有者通過抵押融資等方式,籌集農村水利建設及產業發展資金。endprint
4.4 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4.4.1 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 按照“民有、民管、民借、民還”的資金使用原則,大力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探索“合作組織+國家補助投入+農民”“合作組織+農民+社會捐助+慈善機構”等模式,拓寬互助儲金社和資金互助社的資金來源,擴大互助儲金社和資金互助社的規模。
4.4.2 大力發展村鎮銀行 按照“投資多元、貼近農村、治理靈活、高效運作、服務三農”的原則,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積極推進商業銀行在農村設立分支機構,豐富農村金融機構類型。實行“一卡通”制度,把銀行卡與農戶貸款、農副產品收購、家電下鄉、政策性補貼、新農合、新農保、代發農民工工資等結合起來。
4.4.3 大力發展融資擔保機構 將農村土地承包權、房權、林權、水權、資源權等“五權”全部納入金融擔保范圍。圍繞“五權”抵押、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營主體需求等,開展差異化、多樣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等金融組織開展涉農業務,積極探索“政府+銀行+擔保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五位一體”融資模式。
4.4.4 大力發展農村保險服務事業 按照“商業保險+政府補助”的方式,提高水稻、玉米、油菜、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的保險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生態茶、中藥材、果蔬等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推行銀保合作,開辦涉農金融領域的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業務,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4.4.5 完善“三農”投入機制 認真落實支持“三農”的各項金融政策,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民經營主體需求的金融產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入到農業農村中。
參與文獻:
[1]郭潤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格局——三權分離[J].吉林農業,2014(11):25.
[2] 農民日報.貴州“三變”發力農村產權制度改革[EB/OL].(2016-04-08)[2016-07-05]. http://yc.sxgov.cn/content/2016-04/08/content_7027704.htm.
[3]黃俊溢.“三權分離”支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EB/OL]. (2014-06-23)[2016-07-05].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623/094019491831.shtml
[4]張永江.思南縣現代農業實現程度及發展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1):49-53.
[5]張永江.村級同步小康示范創建的方法與實踐——以貴州省思南縣青杠壩村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92-95.
[6]胥鑒霖,王泗通. 人地關系視角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J].山西農業科學,2014(11):1221-1224.
[7]席雯,雅玲. 外國土地制度對中國農村土地利用的借鑒[J].內蒙古農林科技,2010(3):19-21.
[8]籍增順. 論發展現代農業的制度障礙與出路[J].山西農業科學,2007(6):1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