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摘 要】 目的:探討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采取針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再輔以推拿。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使用利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 針灸 推拿 椎動脈型頸椎病
臨床上將頸椎病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其中由于頸部交感神經受激惹致椎動脈受累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綜合癥狀,稱之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壓迫綜合征、頸性眩暈、椎動脈缺血綜合征、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椎動脈型頸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較之脊髓型頸椎病略為多見,發病原因大多是由于椎節不穩所致,易經非手術療法治愈或好轉,故住院及需手術者較少。本型的臨床表征主要引起頭痛癥狀[1]。我院通過針灸結合推拿來治療此類患者,取得較明顯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上述患者臨床診斷均符合以下諸要點:有椎-基底動脈缺血征(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旋頸誘發試驗陽性、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一般均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且排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外椎動脈第一段(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等以及孕婦或哺乳期產婦等。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3~78歲,平均(57.1±3.8)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3.1±4.9)年。治療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1~75歲,平均(56.3±4.4)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4.1±3.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平均年齡及病程長短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針灸治療:患者按舒適度取坐立或仰臥位,由醫護人員進行引導并放松頸肩部。取百會、內關、風池、風府、頸夾脊穴、大椎以及太沖等穴位,依次在各穴位處消毒后,將0.35mm×40mm毫針沿后頂方向平刺百會穴0.5~0.8寸;向脊柱方向刺大椎穴0.5寸;向鼻尖方向刺風池穴1.0~1.5寸;向下頜方向刺風府穴0.5寸;夾脊穴、太沖以及內關穴等垂直刺入0.5~1寸[2]。待進針得氣后,即行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待患者自述酸脹為止,留針30min,期間每隔10min行針1次,1次/日,取7d為1療程,持續4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針灸療法基礎上結合推拿法,具體操作如下:囑患者以坐位,然立其后,以食指并中指指腹按揉或撥揉頸部兩側肌肉及韌帶,持續10min,以達到放松患者頸部肌肉目的。而后囑患者換為仰臥位,去掉枕頭,醫者立于患者頭部前方,以雙手中指指腹按壓其風池穴,逐漸增加手指力度,以患者自感酸脹為度,保持此時力度改雙手中指為逆時針按揉,并以拇指指腹按壓百會穴,按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更換按揉。以類似手法按壓大椎、內關、風池、風府等穴位。30min/次,1次/日,14d為1療程,治療2療程后觀察效果。
1.3 療效標準
治愈:頸肩部活動自如,無不適感;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頸肩部活動仍有輕微不適;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有效:頸肩部活動仍有疼痛感;頭痛、頭暈等臨床癥狀和體征輕微緩解;無效:上述臨床表征均無變化,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7%,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6.7%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傳統中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當屬“眩暈”范疇,頸部韌帶組織受各種因素導致的松弛致使椎動脈的直接受壓和梗阻,或是椎動脈叢受刺激引起動脈管壁的痙攣所致的椎動脈供血不足,而椎-基底動脈系缺血正是導致患者出現頸性眩暈癥狀的重要原因[3]。這些致病因素大多是可逆的,可以通過針刺的形式來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使得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從而達到緩解頸肩部肌肉或血管痙攣狀態,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糾正椎間關節紊亂等,維持頸椎的正常解剖形態得以恢復并達到生物力學平衡。
推拿應當與針灸治療相輔相成,因為推拿可以活血散疲、消腫止痛、舒筋通絡。臨床上使用恰當正確的手法可以放松頸部緊張痙攣的肌肉,又可以回納和糾正之前錯亂的關節與組織,使筋絡順通,氣血兩暢,最終達到舒筋通絡、理筋整復之功效[4]。
綜上所述,臨床上使用利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聶麗美.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0例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5(16):10-11.
[2] 侯澤龍, 楊吉勃, 頡旺軍,等. 推拿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J]. 中醫外治雜志, 2014, 23(5):40-41.
[3] 馬惠昇, 穆靜, 廖曉,等. 針灸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90例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24):48-48.
[4] 李雅娟, 祁會杰, 郝峰. 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養生保健指南:醫藥研究, 2015(14):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