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梁喜
摘 要:現階段是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勢在必行,但是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動到城市,服務于商業活動,導致農業生產和鄉鎮企業的勞動力不足,影響了農村、鄉鎮經濟的整體發展。要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鄉鎮企業就必須針對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流失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9.025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busines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s imperative, but 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go to the city, serving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making it lac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bor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affe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township economy. In order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rural enterprises,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rural labor force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put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area; labor force; loss
1 農村勞動力流失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農村現代化步伐的發展,農村開始引進現代科學技術,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勞動力進一步減少,出現了很多閑置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中很大一部分流向城市,成為城市的勞動力,他們在城市中大多從事收入較高的行業。年輕勞動力離開農村,走向城市從事商業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諸多農村現實問題。
1.1 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國際上認定為60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過10%或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出現這樣的現象也就意味著存在老齡化問題。隨著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缺失現象嚴重,有些家庭青年或中年男性流向城市,有些家庭的小孩由老年人看管,其他家庭成員流向城市,有些家庭舉家來到城市,而老年人在家中守著家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向周圍城鎮或是大城市,出現了老年人群的數量逐年增長的趨勢,常常會有孤寡老人的現象。
1.2 農村男女勞動力比例不協調
現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城市勞動力的過程中,青壯年男性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城市的勞動力。留守農村的男女勞動力比例嚴重失調,無論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還是在鄉鎮企業的用工中,女性勞動力有很多工作都難以完成。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和鄉鎮企業發展程度還有待提高。由于農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還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因此,很多男青壯年勞動力放棄鄉鎮走向大城市,成為城市中的勞動力,導致農村留守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況出現。要解決農村男女勞動力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必須以發展鄉鎮企業為著力點,加強政府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加強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力度,不斷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等。
1.3 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不高
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很多人未曾受過正規的教育,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處于文盲或半文盲階段,導致農民缺乏一定的獨立意識、科技意識和市場意識。如表1所示,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城市的差異程度較大,導致了農村勞動力“低能化”現象的出現。農村勞動力的現狀與我國小農思想的束縛緊密相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農民形成了“看天吃飯”的固守思想,不能有效地根據實際情況變通,在這樣的束縛下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很難有質的飛躍。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鄉經濟差距的進一步加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進入了城市從事經濟活動,但是大部分從事的都是體力勞動,工資水平也相對較低。另外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或者進入鄉鎮企業工作,如果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很難有較大發展,所以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勢在必行。
2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狀,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得出農村勞動力流失的主要原因為農村與城市收入差異較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戶籍制度的全面放開等原因。
2.1 農村與城市收入差異較大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鄉鎮企業給予的工資水平比較低,導致很多勞動力對當前生活狀況感到不滿,再加上生產效率低,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城鄉收益預期差距越來越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對鄉鎮企業的優惠政策、現代農業技術的引進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異仍然較明顯。如表2所示,城鄉收入的比例基本穩定在3∶1左右,因此,城市較高的勞動回報,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尤其是較大城市。
2.2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
之所以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去城市從事活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庭負擔比較重。在農村教育、看病等開支較大,僅靠從事農業生產或在本地鄉鎮企業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農民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遠高于務農收入,即便農民外出務工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農民們依然希望通過外出打工賺錢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
2.3 戶籍制度的全面放開
城市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以來都較農村快,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遠超過農村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遠高于農村。國家戶籍政策的全面放開,農村勞動力有機會進入城市工作,且收入得到了保障。他們回到村里進行宣傳,帶動其他村民來城市務工,這就導致城市勞動力顯著增加。總之,在城市對勞動力的拉動與農村對勞動力推動的雙向作用下,大批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從事服務與建設工作。
3 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對策
3.1 落實相關政策,縮短城鄉差距
農村普遍較貧困,農民生活質量普遍不高,這是我國農村面臨的困境。面對這一現狀,國家要積極運用財政和稅收政策,加大對農村的傾斜力度,加強對農村的扶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3.2 健全基礎設施,完善保障體系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交通、電力等各項事業都發展緩慢。在農村,科學技術得不到很好的運用,科技發展速度較慢、水平較低、科技引進能力較差,科技運用較落后;農村交通不便,有些農村甚至沒有對外交通渠道,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農村電力供應不足,限電情況普遍,缺電或是電力不穩的情況經常發生。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發展鄉鎮、鄉村旅游業,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農民工返鄉;完善農村交通及配套設施,保證農村、城鎮、城市交通便捷通暢。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企業的投資,還得靠農村青年勞動力的積極參與。除此之外,還要保障農村勞動力的各項權益,進一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能后顧無憂地在農村從事商業生產活動。
3.3 建設鄉鎮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
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問題,關鍵在于發展鄉鎮企業,讓農村勞動力可以被本地企業吸收。這不僅能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還能避免很多因為農村勞動力流失而產生的現實問題。在農村引進鄉鎮企業,特別是涉農的鄉鎮企業,既能促進當地農產品的消化,還能對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除此之外,鄉鎮企業還需要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利用好自己的區位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在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吐爾地·卡尤木.喀什市富余勞動力職業培訓與轉移調查[J].特區經濟,2014(12):137-138.
[2]覃艷芳.穿山鎮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現狀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5(5):94-95.
[3]黃玉紅.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外出務工的原因、現狀及對策——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邦洞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4063-14064, 14067.
[4]趙亮.城市化進程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51-154.
[5]崔玉蕾.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問題與對策思考[J].農業經濟,2016(6):6-8.
[6]許林.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村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3(9):12-13.
[7]李強.黃斐.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業現代化的負面效應及對策[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2):100-102.
[8]徐張穎.經濟增長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機理及宏觀政策研究——基于我國31個省面板數據研究[J].特區經濟,2016(5):123-126.
[9]趙麗娟,陳艷峰.中國勞動力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中國商論,2016(14):166-167.
[10]程偉兵.互聯網時代下的勞動力流動與工資收斂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90.
[11] 劉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地方政策供給[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10-11.
[12] 劉傳巖.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轉化問題的根本出路[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2):10-12.
[13] 梅付春.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問題探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8(6):13-14.
[14] 聶飛.新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路徑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9(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