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悅
【內容摘要】文本細讀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親近文本,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音,與文本進行親密的對話。文本細讀應該是:讓學生能從教材出發,深入到文本語言中去;讓廣大教師從教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的本質,從對文本的解讀去理解作品,從而生成出自己的體驗,獲得感悟。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本 細讀 研究
談到文本細讀,先以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的《少年閏土》為例,某位老師在教學之后安排學生討論,一方是愿做“閏土”一樣的人,另一方是愿做“少爺”一樣的人,而結果選擇時,很多學生都選擇了做閏土,因為閏土的自由而快活。在組織學生討論前,是否想過作者這篇小說收在《吶喊》文集的真正意圖,是否思考過少年閏土、故鄉等對少年魯迅有怎樣的精神沖擊,脫離了教材,又何談理解。若套用呂叔湘的話,文本細讀應該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即要讓學生能從教材出發,深入到文本語言中去。
結合高中語文教學來看,文本細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回歸文本,抓本意
在新課改背景下,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新的經驗、新的技術……應運而生,在此影響下,語文課堂教學也開始走進文本、走進教師、走進學生……我們不否認課堂教學要改革,但改革并不是追求形式,也不是簡單的讓課堂返回原點,而是一種回歸,回歸到文本。就語文教學而言,文本是核心,所謂的體驗和感悟,都是以文本為中心的,脫離了文本,也就沒有所謂的理解了。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果不真正去理解“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的含義,是難以理解作者把理想之花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深層含義的。
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文本語言和思想之間的內在關系,而文本語言是基礎。要讓學生能在文本細讀中把握文本語言的功能和意義,就要結合具體的文本引導學生從意思、感情、語氣、意向等方面著手。以《荷塘月色》為例,開篇即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何為“寧靜”,作者心里為何會不寧靜,妻兒都睡了,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去了哪里,心情如何?如此,抓住這些文本去揣摩作者的心境變化,再結合寫作背景,也就自然能體會作者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
要注重落實文本細讀,必須摒棄形式的束縛,讓學生能真正回歸到文本中,從文本的關鍵詞理解做起。從現在的語文教學來看,太過于強調學生對文本所生成的理解,反而忽視了對文本本身含義的理解。提倡文本細讀,就是要讓學生能從文本真正的含義理解做起,再生成理解。
二、重語境,強化理解
新課標中所提的體驗生成是基于理解而言的,但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點,重體驗輕理解。試問,若沒有對文本的理解,又何談體驗。文本細讀強調語境對文本詞匯理解的重要性。的確如此,文本的某個詞、某個句子,若脫離了文本,也就失去了本有的含義,正是因為有了具體的語境,文本詞匯的深層含義才變得更加豐富起來。為此,在語文教學中就應關注語境對文本語言的影響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語境來理解文本語言。
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作者反復寫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然而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若把這兩句話從文本中獨立出來,是較為矛盾的,要讓學生理解,那也就是空談。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這兩句話的意思,必須和文本語境結合起來。
三、關注文本的內部組織,重聯系性
從當前語文教學來看,一些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能抓住字詞句的含義,卻很難從整體上理解作品的含義,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學中過于強調所謂的“理解”,忽視了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要理解一篇作品,絕不可能通過幾個詞、幾個句子,而是要借助語言這一工具,去探索作者借助語言文字所要述說的、內在的情感。否則,脫離了這一點,體驗和生成也就是空中樓閣。
以《荷塘月色》為例,開篇說“心里頗不寧靜”,那么,作者最后心情如何了,期間是否有變化。圍繞這一點,引導學生圍繞文本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探究,通過閱讀、勾畫關鍵詞等,梳理出“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再結合作者所寫之景物,聯系其空間變化,也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苦悶和憂愁了。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必須從文本出發,由點向面輻射,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來審視文本的內部組織,才能讓閱讀更為有效。
說到文本細讀,我們可套用光潛先生“慢慢走,欣賞啊!”的話,將其變為“慢慢讀,欣賞啊!”文本細讀是相對于教材教法而提出來的,是一種技術、一種帶有思想的技術。就語文教學而言,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教材問題,一個是教法問題,但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來看,很多教師卻沒有處理好這兩個問題,重教法而輕教材。文本細讀,就是要讓廣大教師從教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的本質,從對文本的解讀去理解作品,生成出自己的體驗,獲得感悟。當然,在閱讀文本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多讀,在讀的基礎上去加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