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峰
世界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波利亞有這樣的一句教育名言: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師,與其讓學生疲于應付繁瑣的數學內容和過量的數學題目,還不如精心選擇一些有意義的、典型且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充分發掘題目背后的題目,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智慧和數學的推理能力。他的這番話,充滿說明了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絕對不能搞題海戰術,尤其是高中學生所有課程的學習任務很重。所以,對學生訓練的題目或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不能隨意,要追求訓練和布置的藝術,切實提升學生數學作業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布置作業應力求精細化,做到精選
要提升高中學生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和他們對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布置作業時,我們一定要克服隨意性,做到精細化篩選擇用。
第一、教師要注意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應講求“質”。
作業布置應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和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來精挑細選,努力做到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具有相當好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題細選和編排的過程中,要注意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基本原則,還要注意這些題目有一定的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作業的內容,應符合不同層面學生發展的需要,更要適應他們不同的實際的數學能力。作為有心的高中數學教師,一定不能隨意從網上下載或資料上抄襲作業,不能信手拈來,散手“放羊”式的給學生布置,忌諱布置那些不切實際、好高騖遠、難偏怪繁的題目,應真正發揮作業的復習、鞏固延伸和拓展的作用。
第二、嚴格控制學生數學作業的數量,即限“量”。
作為教師,我們既要考慮數學的學習任務,更應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因為他們其他功課的學習同樣的緊張,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控好作業的量,最好控制在40分鐘左右,即使對成績好的學生也不能讓他們超過1小時的數學作業量。
二、布置作業應力求形式多樣,做到多變
作為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數學學習和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數學思維,所以,在作業布置時,要注意“變”,具有一定的“變化性”,最起碼應注意作業內容在形式上的變化,即形式多變。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作業中,體會到數學作業的趣味性,體會到做作業的樂趣,從而不斷提高他們對數學作業的興趣,克服畏懼作業的心理。事實上,多變的作業形式和內容,能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所學知識,還能促進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去解決變化了的問題,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也使他們以后解決同一類問題時能從容駕馭。事實上,機械性的數學作業會使學生失去作業的動力。
在平時的作業布置中,我們既要布置給學生口頭作業,也要給學生一定量的書面作業;既要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思索和研討來解答的,也要有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實踐解決的;既要有讓學生對知識識記的再現、利用,又要有一定的能力訓練與提升;……所以,我們應做到多種作業形式的合作配置,相互結合。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實施分層練習,因人設題。在實際操作中,明確具體的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完成基本的數學題及綜合分析題,以達成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標,特別是在基礎題中應重視對學生基本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強化,以及對他們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加強對他們計算能力、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和數學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訓練。另外,在作業的設置中還應增加一些“選做”的開放題目,給有能力的學生提供發展的平臺和訓練的機會。保證他們能夠在數學學習與作業中“吃飽”、“吃好”;保證數學基礎欠佳的學生在作業時能夠“吃得消”、“受得了”。這樣的作業,才能既讓學生復習和鞏固了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
三、布置作業應力克“死板”,做到開放
作為新時期的高中數學教學,我們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力求課堂的開放、作業的開放,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適應社會、適應生活,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眼前”、數學就在身邊。所以,我們的作業設計,應緊貼學生的現實生活、符合他們的實際生活環境;力求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統整”,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和作業的熱情。
事實上,只要我們教師注意研究,就可以把教科書上的原題作為“母題”進行挖掘、加工、引申或者改編,就能變為“基本+開放”式樣的題目。這樣,就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促使他們的數學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向縱深發展、向多維度發散,培養他們的數學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