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湘
【內容摘要】因而在生本教學中要使學生突破舊的思維框架,克服思維定勢的束縛,打開新的思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谶@一點生本課堂與老師的講述法的運用并不沖突,但是針對生本課堂的特點中,我們必須要對傳統的講述法進行優化改革,讓它更適合生本教學,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那么我們如何認識重新認識講述法并對其進行優化呢。
【關鍵詞】生本教學 講述法 優化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生本課堂中,學生的發展是重點。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在生本教育中,教師更應該像學習的協助者。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這是生本教育的理想。生本的課堂主張“無為而為”,在課堂上教師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給孩子過多的干預,而要讓孩子在學習中盡可能地自主。出于這個原因,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歷史老師開始忌諱“講”,很多老師把少講和不講做為平時教學的一個原則,特別是公開課比賽課,老師更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講,讓學生展示,一時間,課堂形式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熱烈,老師美其名曰把課堂還給學生。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生本教學。其實這是對生本教育的一種誤識。
初次接觸到“生本教育”這種教學理念的時候,我以為“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但通過研讀有關生本教育的書籍,漸漸明白“生本教育”其實是指以生命為本質的教育。這顯然是程度更深、對象更具體的提法。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是“發展和提升學生的生命”。這個發展不應該停留在老師問學生懂了沒有,然后學生回答懂了這一層面上,而應該是認知到能力到情感的全方位提升。因而在生本教學中要使學生突破舊的思維框架,克服思維定勢的束縛,打開新的思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谶@一點生本課堂與老師講述法的運用并不沖突,但是針對生本課堂的特點,我們必須要對傳統的講述法進行優化改革,讓它更適合生本教學,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那么我們如何認識重新認識講述法并對其進行優化呢?
歷史講述法是歷史教師運用口頭語言表達歷史事實,傳授歷史知識的方法,是歷史教學中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方法。當然講授法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首先,教師講授的完善,不等于學生理解的完整,知識的傳遞“并不像傳遞物理東西那樣直接簡單。它既不能采取手對手的交接那樣簡單的方式來傳遞,也不能采取腦對腦的直接灌注的方式進行”。學生接收了教師語言信號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又是一回事,兩者之間有時并不完全統一,教師的講授化為學生的認識,兩者并不完全是等量的。其次,教師的講授假設全部為學生所領會,也并不等于學生就會應用。第三,生本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如果每堂課老師總是采用講述法的話,沒有創新,這樣就不能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時間,長久下去,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也就不再有興趣可言。因而在實施生本教學的今天,關于歷史講述法就要做到一在語言要注重歷史準確性、簡煉性、情感性、和歷史性等方面的錘煉;二在環節上要從導語設計、結語技巧、教學情景、師生互動、講述時間方面把握;三在內容要從課前精心準備、“二度消化”教材、脫稿講述等方面科學組織;四要從教育理念、個性道德品質、豐富知識、滲透情感等方面提高教師講述的“綜合”本領;五要科學處理好講述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關系,“講”與“不講”的關系,講述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關系,有效擴大講述效果,以實效性完成對生本教學的闡述。
那么在生本教學中怎么講,講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對講述法的優化呢。下面就具體的說一說。
一是要講清史實,這于傳統教學相差不大。這不是教學重點,要簡明扼要,但不能拋棄。歷史本身就是一門描述性的學科,歷史學家都是表現和再現歷史的文學家。如司馬遷在史記中以人物描述為中心形象生動的展開了一幅幅歷史畫卷。老師生動形象的描述性的講述,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愛其所愛,憎其所憎,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而且加強了教學的情感效應,引發學生積極地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要講清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初中歷史課本編排設置了若干教學模塊,按照現行教材,每一個模塊圍繞一個專題展開,幫助學生理清專題教學體系,還要幫助學生構建歷史通史教學體系,如中國古代史可按照朝代發展順序幫助學生形成中國古代通史結構體系的認識。還可依托教材,對課本知識進行整合,對同時代的中國與西方歷史作比較,加強學生橫向與縱向的聯系。
三是講線索,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知識點多而亂,似乎無規律可循,尤其是世界近代史和現代詩。歷史新課標設定的內容多,跨度大,可是由于學生時間,和教材篇幅等等的原因,所以選取了一些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難以兼顧知識的連續性,這樣就產生了知識的跳躍性,讓學生很難把握,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穿針引線將教材只是適當的衍生串聯,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整體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