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清
(通遼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內蒙古通遼 028006)
通遼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其變化特征分析
張玉清
(通遼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內蒙古通遼028006)
水資源作為維護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不可替代的。通遼市存在地表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采、水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亟需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本研究在分析了通遼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對2002-2014年水資源開發利用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為決策者提供了參考依據。
通遼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變化特征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能夠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但卻是有限的自然資源。通遼市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足夠的水資源作為支撐,然而水資源的短缺已造成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嚴重制約了通遼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通遼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保障水資源約束條件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對通遼市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變化特征的分析,以找到適合通遼市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為決策者提供保障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參考依據。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與松遼平原西部相鄰,地處北方半干旱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通遼市天然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但降水較少,年內分布不均。根據各氣象站點1985-2014年的降雨統計數據計算得到,通遼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68.4mm,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其他月份降水量稀少。各行政區降水量如表1所示。
通遼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5.43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35.71億m3,水資源總量為39.26億m3。各行政區水資源量如表2所示。
3.1供水量
通遼市2014年各水利工程總供水量272154萬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為266231萬m3,占總供水量的97.8%;地表水供水量為5923萬m3,僅占總供水量的2.2%,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3987萬m3,引水工程供水1018萬m3,提水工程供水918萬m3。各行政區的地表水供水量均明顯小于地下水供水量,特別是科左中旗和開魯縣,2014年的地表水供水量均為0,僅依靠地下水作為單一的供水水源。
3.2用水量
通遼市用水主要分為第一產業用水、第二產業用水、第三產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和城鎮與農村生活用水。通遼市2014年各行業用水總量為270777萬m3,其中:第一產業用水量為236173萬m3,占總用水量的87.2%;第二產業用水量為22225萬m3,占總用水量的8.2%;第三產業用水量為977萬m3,占總用水量的0.4%;城鎮和農村生活用水量為8080萬m3,占總用水量的3.0%;生態環境用水量為3322萬m3,占總用水量的1.2%。
水資源作為區域農牧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其開發利用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了解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變化特點是保障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
4.1供水量的變化
供水來源包括地表水源供水和地下水源供水兩種。其中地表水源供水主要由蓄水工程供水、引水工程供水和提水工程供水;地下水源供水主要是由機電井供水。2002-2014年各行政區地表水與地下水工程供水量如表3和表4所示。
從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通遼市地表水供水能力較小,主要供水水源為地下水。地表水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包括科左后旗、奈曼旗和扎魯特旗;相對較為短缺的地區包括科爾沁區、科左中旗和開魯縣。然而從2002年開始,除扎魯特旗外,各旗縣的地表水資源量均出現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科左中旗,地表水資源量已經下降到0,主要依靠地下水作為其唯一的供水水源。
表1 各行政區降水量
圖1 各行政區用水總量變化圖
表2 各行政區水資源量(單位:億m3)
表3 地表水供水量統計表(單位:萬m3)
表4 地下水供水量統計表(單位:萬m3)
4.2用水量的變化
用水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用水總量的變化與各用水部門之間用水結構的變化這兩個方面。本研究通過對各行政區用水總量及各行業用水量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各行政區水資源利用量的變化規律以及各行業用水結構的變化趨勢。2002-2014年各行政區用水總量的變化與研究區用水結構的變化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各行政區的用水量年際變化不大,特別是在2009年后,各行政區的用水量均基本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狀態,庫倫旗表現最為明顯。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區正在從依賴基礎資源的粗獷型經濟發展模式向強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模式轉變。
從圖2中可以看出,通遼市的用水量主要以第一產業用水為主,其中農業灌溉與畜牧業是兩大最主要的用水行業,從2009年開始,第一產業的用水量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表明農業節水技術的應用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第二產業用水量與居民生活用水量開始隨之增加,這也說明,研究區的產業結構不再是單純的僅僅依靠傳統農業,而正逐步向工業化與城鎮化轉變,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會經濟也在穩步增長。
圖2 研究區用水結構變化圖
本研究通過分析通遼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其2002-2014年利用變化特征,得到如下結論:通遼市存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嚴峻,用水量的變化表明了通遼市產業結構正在從依賴基礎資源的粗獷型經濟發展模式向強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模式轉變,但仍需進一步的努力。
[1]梁團豪,謝新民,崔新穎,等.西遼河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9(4):291-295.
[2]南紀琴,王景雷,陶國通.2015.西北旱區農業水土資源匹配格局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15(5):41-45.
[3]楊恒山,劉江,梁懷宇.西遼河平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9(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