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淑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
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不良情緒的影響①
李素淑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目的:探討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及不良情緒的影響。方法:將6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1)和觀察組(n=31)。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施加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護理干預前后分別應用Barthel指數(BI)和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ADL及焦慮抑郁情緒狀況。結果:護理干預前患者的BI和SAS、SDS評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患者的BI均較護理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但觀察組的BI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但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能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助于緩解其不良情緒。
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不良情緒;影響
隨著現代康復治療的開展,相當一部分腦卒中患者達到了生活自理,并重返社會,因此多數學者主張對腦卒中患者應給予早期康復治療,其對康復結果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有鑒于此,我們對3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恢復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11~2015-04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2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第一診斷為單側肢體偏癱的初發腦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且經頭顱CT和/或MRI確診。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53~72歲,平均(61.74±6.58)歲;均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無感覺性失語,能理解簡單的動作性指令并能遵照執行,無嚴重精神疾病及病史,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嚴重功能不全。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施加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肢體功能鍛煉:①病情穩定后即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翻身、移動、坐起及坐位平衡等訓練;②對患者進行站立平衡、步行及手杖使用等訓練。(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①進行移動能力訓練,幫助患者逐步恢復遺失的運動功能;②教患者學會利用現代工具來輔助完成各個動作,如翻身、起床、自行移動到輪椅及入廁等日常活動;③通過訓練患者抓木釘、搭積木及撥算盤等,逐步恢復其洗臉、刷牙能力。(3)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講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及早期康復訓練對預后的重要性,緩解其不良情緒,增強其信心,使其積極配合訓練。(4)其它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按摩患肢,初次按摩時力量應輕柔和緩,有節律性,隨時詢問患者感覺,待患者適應后可逐漸增加按摩力度,達到中度刺激即可;按摩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肌張力可配合不同手法,加強對患肢的刺激。
1.3 評價方法
(1)應用Barthel指數(BI)[3]評價兩組患者的ADL。Barthel指數評分為0~100分,根據評分情況可將患者ADL分成良、中、差三級:≥60分為良,提示有輕度功能障礙,能獨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動,需要部分幫助;41~60分為中,提示有中度功能障礙,需要極大的幫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40分為差,提示有重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2)應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4]和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價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狀況。每個量表均設20個條項,每個條項均采用4級評分,總分乘以1.25計為標準分,標準分≥50/53分提示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的BI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的B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的BI評分均較護理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但觀察組的BI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的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但觀察組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的BI評分比較
注:與護理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的SAS、SDS評分比較±s,n=31)
注:與護理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些年,由于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已成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腦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盡管目前腦卒中的診斷與治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目前來看其致死率已有所降低,但調查結果顯示70%~80%的幸存者均遺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5],勞動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喪失。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加速大腦的側支循環建立,促進腦細胞重組或代償,增加大腦的可塑性,而且通過對各關節的早期康復訓練,強化了其協調性。因此,在促進患肢運動功能恢復及ADL方面,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明顯優于單純性藥物治療和恢復期的康復護理,能顯著減少誤用或廢用綜合征的發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后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的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也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肢運動功能ADL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于腦卒中多數留有偏癱、失語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相當一部分患者往往會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過度擔憂,同時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也使患者擔心自身疾病給社會及家庭造成負擔,以致心理壓力加大,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楊明明[7]通過對510例腦卒中患者的觀察發現40.39%的患者存在焦慮情緒,30.39%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緒,均高于正常人群。為此,在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中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增加患者對腦卒中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以積極心態對待疾病,使患者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有助于患者在醫護的指導和幫助下堅持完成有效的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本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在實施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過程中加入心理護理措施,結果顯示3個月和6個月后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明顯改善,符合文獻報道[8]。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施行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干預,不僅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還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雪,萬艷平.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11):2893-2895
[2]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Collin C,Wade DT,Davies S,et al.The Barthel ADL Index:a reliability study[J].Int Disabil Stud,1988,10(2):61-63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2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42
[5]姚滔濤,王寧華,陳卓銘.腦卒中運動功能訓練的循證醫學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6):565-570
[6]席明霞,張亞林,徐澤蘭,等.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0(3):11
[7]楊明明.510例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焦慮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6):498-450
[8]王偉,薛迎紅,馬立華,等.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后焦慮、抑郁癥狀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8):669-670
[9]徐葵,趙愛娟,王柯.腦卒中患者偏癱的早期康復護理[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31(5):86
[10]鄒玉敏,于鳳偉,王秀梅.早期循證康復護理介入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36(3):41
李素淑(1979~)女,江蘇常熟人,本科,主管護師。
R743
B
1008-0104(2016)05-0120-02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