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濤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三病房,貴州 遵義 563000)
?
護理干預對小兒腰穿術后舒適度的影響①
何萬濤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三病房,貴州 遵義 563000)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小兒腰穿術后對患兒舒適度的影響。方法:隨機平均將我院兒科在2014-07~2015-07收治的94例接受腰穿術的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兒采用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兒腰穿術后不適事件的發生率,并記錄兩組患兒術后2h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和視覺滿意度評分(VSS)。結果:觀察組患兒術后頭痛、腰痛、四肢麻木和褥瘡等不適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術后2h的VAS評分和VS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穿術后對患兒給予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兒術后舒適度,緩解術后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
護理干預;腰穿術;舒適度;小兒
腰椎穿刺術(簡稱腰穿術)是一種常用于小兒顱內和椎管內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基本診斷方法,此法具有安全可靠的優點。但研究證實,腰穿術后也常會出現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較為常見的有頭痛、四肢麻木和腰背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術后恢復[1]。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由于治療依從性對于成人來說較差,更容易引起上述并發癥的發生,導致患兒術后疼痛感正價,舒適度降低[2]。采取全面的護理措施是改善患兒舒適度的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筆者對2014-07~2015-07收治的性腰穿術的患兒采取護理干預措施,旨在提升腰穿術后患兒的舒適度,提升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4例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兒科在2014-07~2015-07收治的符合要求的腰穿術患兒,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齡3~12歲,平均(7.1±2.6)歲,體重12~37kg,平均(18.6±4.7)kg。原發病:手足口病(神經系統受累期)60例、病毒性腦炎20例、病毒性腦干腦炎6例、顱內感染5例、頭痛3例。所有患兒神志清晰,意識清楚,具有獨立判斷能力。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7例,比較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體重和原發病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并在術后均去枕平臥6h。觀察組患者在圍術期給予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常規干預:于穿刺前5~10min為患兒通過靜脈注射安定0.2mg/kg;(2)術前心理干預:穿刺前告訴患兒和及家屬穿刺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具體的穿刺方法,用耐心、溫柔的語調與患兒溝通,消除患兒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提高患兒和家屬的依從性。(3)環境干預:保持穿刺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創造安靜的外部環境,避免患兒心情受到外界干擾,防止受涼;穿刺室可以播放音調舒緩、優雅的音樂旋律,墻上可以張貼卡通漫畫,以吸引患兒注意力,同時調節患兒大腦興奮和抑郁程度。(4)穿刺時干預:指導家屬和患兒擺好正確的穿刺體位,穿刺過程應盡可能快,指導患兒術中若出現不適應當及時告訴醫生。(5)穿刺后護理干預:穿刺后去枕或者使用厚度3~5cm的薄枕以舒緩患兒頸部肌肉,同時在患兒腰部也放置同一厚度的薄枕,幫助患兒家屬選擇合適的體位,側臥位、俯臥位、自由體位均可,當防止患兒坐起,避免家屬抱起患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在穿刺術后頭痛、腰痛、四肢麻木和褥瘡等不適時間的發生率;穿刺術后2h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和視覺滿意度評分(VSS)評價兩組患兒穿刺術的疼痛程度以及對穿刺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2.1 不適時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術后出現頭痛1和四肢麻木各1例、腰痛2例,無褥瘡發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51%,對照組患兒術后出現頭痛4例、腰痛7例、四肢麻木2例、褥瘡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9.79%,觀察組不適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不適時間發生率比較[n=47,(%)]
2.2 術后VAS和V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術后VAS和VS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VAS和VSS評分比較,分)
腰穿術是一種具有創傷性的檢查方法,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已經具有成熟的應用,但在穿刺過程中患者受到環境和社會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容易引起頭痛等并發癥年齡較小的患兒,由于年齡較小穿刺時難以保持安靜,腰穿的配合度較低,容易導致穿刺姿勢不當,術后出現腰背疼痛的概率明顯增加。因此,在穿刺過程中有必要給予患兒適當的有助于改善穿刺舒適度的護理措施。在本研究中,筆者對收治的穿刺術患兒采用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術后出現頭痛、腰痛、四肢麻木以及褥瘡等不適事件的幾率顯著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比較兩組患兒術后2h的VAS和VSS評分,發現觀察組亦明顯優于對照組。以上結果提示護理干預在降低穿刺術后患兒不適情況,緩解穿刺疼痛和提高穿刺滿意度方面效果顯著。
為了有效提高穿刺成功功率以及患兒穿刺時的依從性,在穿刺前5~10min向患兒靜脈注射適當劑量的安定十分必要,這能夠使患兒保持安靜,有利于保持患兒正確的穿刺姿勢,減少韌帶和肌肉損傷。這是因為注射鎮靜類藥物有助于使患兒保持良好的狀態,并縮短穿刺時間,提高穿刺成功率[3]。術前向患兒和家屬明確穿刺的方法、目的十分必要,這不僅有助于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同時也有助于消除患兒和家屬的不良情緒,爭取患兒和家屬的積極配合。趙連愛[4]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具有確定的社會心理學、心理生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理論基礎,操作性強、見效快,有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工作水平。穿刺后正確的體位能夠有效降低不舒適的發生,李淑賢[5]等報道每1~2h交替行平臥位、側臥位、俯臥位等體位,可減少不適感的發生,同時可以防止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壓迫到血管,導致組織缺氧、缺血和細胞代謝失常,出現褥瘡。
[1]陳平華,錢孔嘉,張歡.小兒腰穿術后腰背痛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浙江醫學,2012,34(021):1774-1775
[2]徐雁.全程人性化護理對小兒腰穿術后舒適度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6(5):144
[3]馬宏.改良后頭皮針在新生兒腰穿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優生優育,2013,1(5):23
[4]趙連愛.綜合護理干預在腰椎穿刺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中旬刊,2011,17(6):120
[5]李淑賢.腰椎穿刺術后不同臥床時間對病人頭痛影響研究[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1(9):2493-2494
何萬濤(1963~)女,貴州貴陽人,本科,主管護師。
R473.72
B
1008-0104(2016)05-0136-01
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