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波,齊艷秀,張 劍,宿星杰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視覺功能改變與黃斑區視網膜形態研究①
任永波,齊艷秀,張 劍,宿星杰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黃斑區視網膜形態與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視覺功能改變的相關性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2014-03~2015-03收治的130例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共有視網膜病變162眼。按照病變程度劃分為:黃斑水腫63例(75眼)和非黃斑水腫67例(87眼)。同時,選擇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監測三組對象的視網膜厚度和光敏度及最佳矯正視力。結果:經過分析后得知,在三組對象中,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五個象限中,視網膜光敏度存在明顯差異(P<0.05);三組對象的最佳矯正視力存在明顯差異(P<0.05);視網膜厚度平均值和最佳矯正視力是一種正相關關系。同時,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厚度,和光敏度是一種負相關關系。結論:針對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形態和視覺功能具有密切關系,各象限視野檢查,對視覺功能受損診斷,比最佳矯正視力更為優越,能夠準確表明黃斑區功能改變、形態。
糖尿病黃斑水腫;黃斑區視網膜形態;視覺功能
糖尿病黃斑水腫屬于一種常見性、多發性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作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一種類型。目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處于不同階段,患者均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繼發視覺功能損害,導致視力下降。黃斑區作為視覺敏感神經區域,主要在視錐細胞分部,黃斑區或眼底病變,均會引起中心視力下降。因此,黃斑區視網膜形態和視覺功能呈密切相關性。近些年來,隨著光學技術發展,尤其是OCT掃描技術廣泛運用,可定量、準確反映視網膜改變,進一步診斷糖尿病黃斑水腫,與視覺功能改變的關系[1]。筆者選取我院2014-03~2015-03收治的130例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臨床分析黃斑區視網膜形態與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視覺功能改變的相關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03~2015-03收治的130例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共有視網膜病變162眼。按照病變程度劃分為:黃斑水腫63例(75眼)和非黃斑水腫67例(87眼)。同時,選擇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入選標準:HbAlc大于7.0%,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年齡20~64歲,平均34.6歲。排除心腎疾病、腦病患者。糖尿病病程4~6年。
1.2 方法
選擇國際標準視力表,測定三組對象的最佳矯正視力,即BCVA,選擇受過專業培訓醫師進行視力測定,實施OCT檢查,選擇復方托吡卡胺散瞳和OCT-2000 3D TOPCON掃描黃斑,將黃斑中心作為圓心,設定1mm、3mm和6mm的同心圓直徑,選擇后極部20×30度,每間隔60μm,共掃描61條線,檢測視網膜厚度,確認患者固視良好之后,結束掃描。通過計算機處理,可劃分為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五個象限。選擇自動視野檢測圖像,根據上述五個象限,計算各象限區域的光敏度平均值。隨訪過程中,檢查基線是否自動對位,確保在同一范圍掃描[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明顯性,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視網膜厚度、最佳矯正視力(BCVA)對比:63例黃斑水腫的BCVA為0.42±0.17,67例非黃斑水腫BCVA為0.71±0.20,40例健康者BCVA為0.83±0.25。三組對象的最佳矯正視力存在明顯差異(P<0.05);視網膜厚度平均值和最佳矯正視力是一種正相關關系。見表1。
三組的視網膜光敏度對比:在三組對象中,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五個象限中,視網膜光敏度存在明顯差異(P<0.05);同時,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厚度,和光敏度是一種負相關關系。見表2。

表1 三組視網膜厚度對比

表2 三組的視網膜光敏度對比±s,μm)
我國糖尿病病發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急性期引發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目前,糖尿病是社會公共熱點研究課題之一。通過何種手段強化治療,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強化治療并發癥中,黃斑區變化最為明顯。因此,對于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如何準確判斷黃斑區視網膜形態,分析其黃斑區變化和視覺功能變化,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課題[3]。
糖尿病對微血管功能、微血管結構造成一定損害,引起視網膜血管病變,因“血-視網膜”的內外屏障功能受到損害,使得內皮細胞間隙逐漸擴大,增加了通透性,使得視網膜色素的細胞結構松散,進而大量液體進入,增加了視網膜厚度,引起黃斑水腫,使得黃斑區形態發生改變。同時,黃斑區作為核心視覺的重要感受器,因黃斑水腫,增加視網膜壓力和灌注阻力,降低了患者視力。在本組實驗中,黃斑水腫患者、非黃斑水腫患者,都有著糖尿病病癥,出現黃斑病變。然而,黃斑水腫病例的病變程度,達到了黃斑水腫的臨床標準,非黃斑水腫病例尚處于早期階段。根據實驗結果顯示,視網膜厚度平均值和最佳矯正視力是一種正相關關系。同時,在測定BCVA結果時,也反應各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存在明顯差異,黃斑水腫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受損最嚴重。因此,BCVA評估視覺功能,受到了主觀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然而,在基層醫院,仍是最為直接、有效的輔助檢查手段[4]。
糖尿病作為內科常見性、多發性疾病,能夠引起全身微血管出現病變。視網膜血管作為重要的微小血管之一,若視網膜血管系統出現明顯變化,就會發生血管閉鎖,或血管擴張。若血管擴張,就會導致視網膜水腫,或視網膜出血與滲出。若血管閉鎖,就會導致視網膜缺血,產生代償性新生血管,因新生血管屬于不正常血管,極易產生視網膜炎,引起視網膜形態改變,進而進一步影響視覺功能,導致視力明顯下降。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喪失視力[5]。
同時,根據本組實驗結果,在三組對象中,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五個象限中,視網膜光敏度存在明顯差異(P<0.05);同時,黃斑上側、顳側、鼻側、下側和中央區厚度,和光敏度是一種負相關關系。這表明,黃斑區形態發生改變,可導致視覺功能受到損害,而處于黃斑病變早期時,可繼發感光視覺功能損傷。
總而言之,針對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形態和視覺功能具有密切關系,各象限視野檢查,對視覺功能受損診斷,比最佳矯正視力更為優越,更能夠準確表明黃斑區功能改變與形態。
[1]王梅艷,李之忠,徐鳳,等.黃斑區視網膜形態與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視覺功能改變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學,2014,(3):430-432
[2]金慧軼,劉海蕓,劉堃,等.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黃斑區形態與視功能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7):524-527
[3]張惠蓉,鹿新榮.糖尿病黃斑病變分型和視力預后[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0,16(3):144-146
[4]劉堃,金慧軼,許迅,等.糖尿病黃斑水腫黃斑區視網膜形態與視功能的關系[C].//中國眼底病論壇暨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165-165
[5]魏寧,王亞冬.2型糖尿病患者120只眼黃斑區應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觀察的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5):483-486
黑龍江省衛計生委科研項目,編號:2014-219
任永波 (1978~)女,黑龍江鶴崗人,碩士,主治醫師。
宿星杰(1973~)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學士,副主任醫師。E-mail:jmsryb@126.com。
R587.1
B
1008-0104(2016)05-0024-02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