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河
(梅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梅州 514000)
?
不同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房顫動患者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①
溫 河
(梅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梅州 514000)
目的:對比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心房顫動患者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方法:2013-02~2014-02,選取本院心內科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80例,根據抽簽法隨機劃分為各有40例的兩組,A組給予150mg/d阿司匹林口服,B組給予250~300mg/d的阿司匹林口服,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B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較A組明顯降低(P<0.05),但兩組的致殘率、病死率、出血率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漿P選擇素、血栓烷素B2(TXB2)均下降,但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250~300mg/d阿司匹林可預防心房顫動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阿司匹林;不同劑量;心房顫動;血栓形成;臨床研究
心房顫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為導致栓塞性腦卒中的獨立性危險因素,且其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資料顯示,與無心房顫動患者相比,心房顫動患者栓塞性腦卒中的發生率約增加5~6倍,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且發生率顯著上升[1]。抗凝藥物為減少心房顫動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社會經濟負擔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多項臨床研究顯示,阿司匹林在抗栓方面具有一定價值,但關于何種劑量可取得最佳抗凝效果方面仍為臨床關注的重點[2]。本研究主要觀察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心房顫動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02~2014-02,擇取本院心內科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80例,均滿足心房顫動診斷標準,并通過心電圖或超聲心動圖確診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根據抽簽法將80例患者隨機劃分為各有40例的兩組,A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4~83歲,平均(67.85±3.24)歲;病因:冠心病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8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及特發性房顫1例。B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55~85歲,平均(67.93±3.20)歲;病因:冠心病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9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及特發性房顫1例。兩組的性別、年齡及病因對比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的認證、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及治療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①心電圖顯示為心房顫動,超聲心動圖顯示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②心臟超聲顯示心房內無血栓形成;③同意并積極配合研究觀察者。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或存在應用禁忌證者;②風心病瓣膜病者,瓣膜成形術或置換術者;③心、肝、腎等嚴重功能不全者;④長期服用促凝或抗凝藥物者,合并惡性腫瘤者;⑤資料不全,無法規律服藥或無法判斷療效者。
1.3 治療方法
A組給予150mg/d阿司匹林(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號:121468)口服,每天1次。B組給予250~300mg/d的阿司匹林口服,根據患者體質量確定阿司匹林用量,體質量<50kg者用量為250mg/d,50~70kg者用量為275 mg/d,>70kg者用量為300mg/d。兩組患者均長期服藥,并于服藥后1周及每月行1次隨訪,半年后改為3個月1次隨訪,共2年。
1.4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栓栓塞發生率、致殘率、病死率、出血并發癥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并記錄兩組患者血漿P選擇素、血栓烷素B2(TXB2)的水平變化。其中血漿P選擇素、TXB2水平測定方法為:清晨空腹采集肘部靜脈血3mL,經離心等處理后于-7℃冰箱中保存待檢,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盒來源于上海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血栓栓塞發生率比較
血栓栓塞事件包括新發缺血性腦卒中及周圍動脈栓塞,經影像學證實A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較B組顯著升高(P<0.05),兩組間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栓栓塞發生率比較[n=40,%]
2.2 兩組患者致殘率、病死率比較
隨訪2年,平均(18.63±2.85)個月。A組致殘2例(5.00%),B組致殘1例(2.50%);A組死亡3例(7.50%,1例急性心梗,1例心臟驟停,1例缺血性腦卒中),B組2例(5.00%,1例缺血性腦卒中,1例惡性腫瘤),A組致殘率及病死率均稍高于B組,但兩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統計學差異,(χ2=0.346,0.213,P=0.556,0.644)。
2.3 兩組出血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嚴重出血為可能危及生命的出血;輕微出血為皮膚黏膜、牙齦等的慢性出血。兩組均未見嚴重出血事件,A組輕微出血5例(12.50%),B組輕微出血4例(10.00%),兩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其他不良反應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血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40,%]
2.4 兩組血漿P選擇素、TXB2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漿P選擇素、TXB2水平比較,未見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上述指標均發生下降,但組間比較未見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漿P選擇素、TXB2水平比較
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房顫)具有較高的體循環栓塞發生率,尤其是腦栓塞,相關研究報道,非瓣膜性房顫的腦卒中年發生率約為5%[3]。非瓣膜性房顫狀態下,心房內往往并存血栓前狀態,可能的原因為凝血、抗凝系統失調,或是存在易致血栓形成的多種不良血液學因素。預防非瓣膜性房顫血栓形成,對減少血管栓塞,降低出血等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4]。華法林為當前房顫抗凝治療中最為常見的藥物,其可通過對多種抗凝因子進行抑制而發揮抗凝作用,較多臨床研究證實,在嚴密監測INR時,長期應用華法林可降低房顫腦卒中發生風險,其療效明顯優于阿司匹林[1]。然而,華法林出血發生率較高,只有嚴格控制INR才能有效降低出血風險,一般認為INR在2.0~3.0較為合適[5]。
由于國內較多基層醫院不能實施INR監測,因而阿司匹林仍為預防房顫血栓形成的常用藥物。阿司匹林為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有效藥物,為心血管病二級預防的基礎,其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從而減少環氧化酶-1、血栓素A2等的形成,并通過削弱其他凝血酶原的生成途徑,進而達到抗栓目的[6,7]。目前,關于阿司匹林預防房顫血栓栓塞的機制及作用研究較多,但關于其應用劑量問題研究較少。石開玖等[8]研究發現,與100mg/d阿司匹林相比,250~300mg/d阿司匹林可明顯降低非瓣膜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及主要終點事件的發生危險度,且不增加出血傾向。本研究與上述結果相似,大劑量阿司匹林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較小劑量組明顯降低,且兩組的致殘率、病死率、出血率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提示250~300mg/d阿司匹林對于房顫血栓形成具有一定預防作用,且應用安全性也較高。
血漿P選擇素屬于一種單鏈糖蛋白,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標志物,當血小板處于激活狀態時,血漿P選擇素表達增加,其對于預測心血管事件進展具有重要價值。TXB2為血栓素A2的代謝產物,血栓素A2可介導血小板聚集,促進血管痙攣及血栓形成,由于血栓素A2不穩定,常用TXB2測定間接反映其濃度,TXB2濃度增加,提示為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2]。本研究發現,經阿司匹林治療后,兩組的血漿P選擇素、TXB2水平均明顯下降,但組間比較無差異,提示阿司匹林可減少血小板聚集,達到心血管疾病治療目的,且劑量對治療效果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250~300mg/d阿司匹林可預防心房顫動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為進一步明確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心房顫動血栓形成的遠期效果及安全性,臨床上應加大研究力度及觀察時間。
[1]張國瑞,郭藝芳.心房顫動患者的抗凝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33(3):320-323
[2]唐念中,陳少萍,王君,等.不同劑量ASA對PCI術后患者血漿TXB2和P選擇素水平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5):4869-4872
[3]高紅梅,王肖龍,趙亮,等.阿司匹林加益氣活血方對房顫患者3種血栓前狀態評價指標的影響[J].世界臨床藥物,2010,31(06):355-358
[4]伏繼偉.華法林和阿司匹林預防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栓塞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9):127+133
[5]van Walraven C,Hart RG,Connolly S,et al.Effect of age on stroke preven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the atrial fibrillation investigators[J].Stroke,2009,40(4):1410-1416
[6]孔喻寧.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34):3650-3651
[7]耿清峰.阿司匹林聯合雙嘧達莫在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抗栓治療中的應用[D].河北醫科大學,2015
[8]石開玖,馬治剛,賴曉惠,等.不同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房顫動患者血栓栓塞的臨床研究[J].西部醫學,2010,22(7):1232-1233
廣東省梅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B03。
溫河(1983~)男,廣東梅縣人,本科,主治醫師。
R541.7+5
B
1008-0104(2016)05-0057-02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