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磊,姜 昕,張佳斌,陳 梅,徐愛香,趙冬梅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布洛芬混懸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①
聶 磊,姜 昕,張佳斌,陳 梅,徐愛香,趙冬梅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討布洛芬混懸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80例小兒發(fā)熱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均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0),兩組患兒均首先采用抗炎和(或)抗病毒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對照組為常規(guī)治療+口服布洛芬混懸液,觀察組在對照組給藥的基礎上聯(lián)合利巴韋林顆粒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①經治療,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30/40)(P<0.05);②兩組患兒治療后體溫均顯著小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0.5h、1h、2h、4h體溫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治療后對應時間的體溫(P<0.05);③觀察組可以發(fā)現(xiàn)患兒退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④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輕度皮疹6例,出汗較多4例,總發(fā)生率為35.00%(14/40);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惡心2例,出汗3例,上腹部疼痛1例,輕度皮疹1例(占2.50%),總發(fā)生率為17.50%(7/40)。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布洛芬混懸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小兒發(fā)熱;布洛芬混懸液;利巴韋林;療效;安全性
發(fā)熱是兒科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熱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一些影響,嚴重者會對小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造成一定的危害[1]。所以我們應該尋求一種有效治療小兒發(fā)熱的治療方法,對發(fā)熱患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規(guī)范化的治療,對患兒病情的及時有效緩解以及加速恢復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與實用價值[2]。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布洛芬混懸液對小兒發(fā)熱進行退熱治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患兒的發(fā)熱癥狀,但是卻無法達到非常理想的療效。因此,本研究在常規(guī)布洛芬混懸液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利巴韋林對小兒發(fā)熱進行治療,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06~2015-06入住我院兒科的80例小兒發(fā)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0)。對照組40例患兒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10歲,平均(4.22±0.34)歲;體溫38.5~40.6℃,平均(39.72±0.55)℃;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數(shù)19例,支氣管炎14例,肺炎7例。觀察組40例患兒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10歲,平均(4.31±0.37)歲;體溫38.6~40.5℃,平均(39.56±0.51)℃。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首先采用抗炎和(或)抗病毒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對照組為常規(guī)治療+口服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91011號)進行治療,給藥方式為口服,給藥劑量根據患兒的體重而定,8mg·kg-1·次-1。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給予利巴韋林顆粒口服(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51023508號)進行治療,給藥劑量根據患兒的體重而定,3~5mg·kg-1·次-1,每日3次。
1.3 臨床療效評價方法
顯效[3,4]:治療后患兒體溫降低幅度在1℃以上;有效:治療后患兒體溫降低幅度在0.5~1.0℃范圍內;無效:治療后患兒體溫降低幅度在0.5℃以內。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情況、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均以“n(%)”的形式進行表示,計量資料均以“”的形式進行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5.00%(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30/4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40,(%)]
注:*P<0.05,vs對照組。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溫改變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后體溫均顯著小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0.5h、1h、2h、4h體溫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治療后對應時間的體溫(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溫改變情況比較±s,n=40,℃)
注:*P<0.05,vs本組治療前;△P<0.05,vs對照組治療后。
2.3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注:*P<0.05,vs對照組。
2.4 兩組患兒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情況:輕度皮疹6例(占15.00%),出汗較多4例(占10.00%),局部出現(xiàn)紅腫疼痛4例(占10.00%),總發(fā)生率為35.00%(14/40);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惡心2例(占5.00%),出汗3例(占7.50%),上腹部疼痛1例(占2.50%),輕度皮疹1例(占2.50%),總發(fā)生率為17.50%(7/40)。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臨床上小兒發(fā)熱主要有兩種誘發(fā)原因,包括: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感染。該病是兒科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臨床上常常通過物理降溫以及藥物退熱為主。大量文獻資料報道稱,中樞前列腺素(PG)的合成與分泌增加是引起小兒發(fā)熱體溫上升的主要因素[5,6]。因此,兒科臨床采用退熱藥物進行治療時,主要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發(fā)揮生物學作用,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布洛芬屬于非甾體類藥物,由于具有抗炎癥作用而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之中。臨床藥理學研究表明:布洛芬可以通過抑制人體的腦下丘區(qū)合成以及釋放前列腺素E,從而達到理想的退熱效果,從而是機體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外在給患兒用藥之后可使得患兒的機體產生以及分泌大量的內源性的“降溫物質”,從而有效地促進小兒發(fā)熱患兒的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外,也有相關文獻資料報道稱[7],臨床上在對小兒發(fā)熱患兒采用布洛芬進行治療的時候,該藥物在較好的發(fā)揮解熱降溫功效的同時,還可以發(fā)揮較為理想的抗菌消炎的效果,從而有效地維持了機體在抗炎性反應以及炎性反應之間保持了動態(tài)平衡;另一方面能夠促使機體恢復至正常體溫。利巴韋林又稱病毒唑,屬于人工合成的廣譜強效的抗病毒類藥物,對于多種的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RNA 病毒和水痘病毒、皰疹病毒等DNA 病毒,但是單獨使用利巴韋林治療效果一般,且長期應用會產生免疫及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該藥物對病毒腺苷激酶的依賴性較強,很容易產生耐藥性,限制其臨床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以及安全性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此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符[8]。綜上所述,布洛芬混懸液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李曉琳.布洛芬混懸液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3,35(11):1689-1690
[2]張建平.布洛芬混懸液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和安全性[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4):306
[3]譚禮洪.布洛芬混懸液在兒童發(fā)熱中的應用與療效[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4(24):17-18
[4]廖莉,文政.布洛芬不同給藥途徑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2,41(36):3879-3880
[5]關志東.布洛芬混懸液對兒童發(fā)熱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6(36):216-217
[6]竺益.小兒布洛芬混懸液口服后降溫體溫測定時間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216-217
[7]Saranappa S B S,Sowbhagya HN.Panophthalmitis in dengue fever[J].Indian Pediatr,2012,49(9):760
[8]王娟,劉寓,李蓮.重癥輪狀病毒腹瀉炎性標志物水平和心電圖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0(23):4517-4519
聶磊(1977~)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治醫(yī)師。
趙冬梅(1979~)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治醫(yī)師。E-mail:zdm791223@163.com。
R971+.1
B
1008-0104(2016)05-0100-02
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