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杰,王 毅,趙云波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腹腔鏡聯合內鏡在胃腸道小腫瘤微創治療中的應用①
黃世杰,王 毅,趙云波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討腹腔鏡切除與內鏡聯合治療對胃腸道小腫瘤采取微創治療措施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5-05~2016-03接診的8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 觀察組患者予以腹腔鏡切除聯合內鏡微創手術的治療,對照組予以開腹切除手術。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占比5%,對照組占比2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胃腸道小腫瘤患者行腹腔鏡切除聯合內鏡的微創手術可大大縮短其治療時間,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了不良病癥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腹腔鏡;內鏡;胃腸道;小腫瘤;微創治療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也逐漸提高。臨床對該病的治療通常為手術治療,以達到徹底清楚病灶的目的。然而傳統的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口,不易愈合,且可引起多種并發癥[1]。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之下,腹腔鏡技術以及內鏡技術均得到了臨床治療的重視,也有效規避了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各種弊端。本次研究通過對8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05~2016-03接診的8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胃腸道腫瘤的相關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3]:①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衰竭性疾病;②具有精神類疾病或意識障礙的患者;③具有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的患者。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1~69歲,平均(47.3±5.20歲;其中大腸息肉16例,胃息肉11例,大腸血管瘤8例,胃間質瘤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3~70歲,平均(47.8±5.6)歲;其中大腸息肉17例,胃息肉11例,大腸血管瘤7例,胃間質瘤5例。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均衡可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參與實驗。
1.2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行常規開腹切除手術。取患者仰臥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使其兩腿分開,頭部略高于腳部。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分布特征以及病情程度來確定腫瘤的位置、形狀及大小。進而對其實行常規的開腹切除手術。②觀察組:行腹腔鏡聯合內鏡微創手術。取患者仰臥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對于胃部腫瘤的患者,依據四孔法進行操作,經由臍下進行入路,將10mmTrocar置入其中,并建立人工氣腹,保持10~12mmHg的壓力。同時,將Trocar置于平臍左側的6cm處,將其作為手術主操作孔;再將Trocar置于臍與劍突連線中點左側的3cm處,將其作為手術的輔助操作孔,并在此處采用腹腔鏡進行探查。將胃鏡由口腔置入,觀察患者胃部腫瘤的病變位置,并依據胃鏡的光亮對胃內的瘤體進行判斷,將瘤體縫合固定后對其進行切除手術[4]。根據不同的腫瘤位置,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對于在胃底的腫瘤,一般要先將肝胃韌帶等進行切除,再于胃腔外行楔形切除術。部分患者需進行為部分切除手術,并需于術后對其重建消化道,若其為良性腫瘤患者,則可逐層縫合,完成手術, 若其為惡性腫瘤患者,則需進一步手術或采取開腹手術擴大切除。對于腸道腫瘤患者,在建立人工氣腹后需將結腸鏡經由肛門入路,在內鏡的引導下進行瘤體的切除。術中若出現穿孔等并發癥,可技術采取腹腔鏡于腸壁薄弱部位進行縫合,將切除組織送檢,若為良性腫瘤,則縫合切口,完成手術,若為惡性腫瘤,則需進一步手術擴大切除[5]。
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的胃腸減壓治療,并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對其進行預防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等治療效果;②觀察兩組患者出現創口感染、愈合不良、出血、腸瘺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術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占比5%,對照組占比2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n(%),(n=40)]
注:與對照組相比,χ2=4.114,*P<0.05。
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手術已改變了傳統手術治療創口大,愈合慢,不良病癥多等缺點,使得手術的安全性更高[6]。腹腔鏡切除聯合內鏡對于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已在臨床逐漸應用開來,雙鏡聯合的方式使得手術的精確性更高,能夠清晰辨別患者的病變部位,并大大縮短了尋找病變部位的時間,同時還具有微創優勢,使得手術時間明顯減少,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復。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采用了雙鏡聯合的手術治療方式,而對照組采用了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方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95.2±20.4)min、術中出血量(61.4±12.3)mL、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2.0±0.5)d以及平均住院時間(8.7±1.5)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6.5±30.6)min、(142.7±19.5)mL、(3.9±0.8)d、(13.3±1.7)d。可見雙鏡聯合的手術治療方案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也可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是其痛苦更小,而更低的術中出血量也有效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然而雙鏡手術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對良性腫瘤的患者可發揮出較好的治療優勢,而對于惡性腫瘤的患者則需要進一步采取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術后對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病癥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發生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提示雙鏡聯合的手術治療方案可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的不良反應,規避了傳統手術術后并發癥嚴重的現象,然而在采取該手術時必須具備專業且熟練的操作技術及縫合技術,否則也將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綜上所述,對胃腸道腫瘤的患者行腹腔鏡切除聯合內鏡的手術治療更加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1]張其德,韓樹堂,肖君,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腸道黏膜下腫瘤18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12):707-708
[2]黃漢濤,張蓓,楊勇,等.內鏡輔助腹腔鏡胃腸道良性腫瘤切除術29例體會[J].臨床外科雜志,2012,20(5):335-337
[3]黃忠誠,劉祺,劉升鋒,等.內鏡指導下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腫瘤[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0,19(10):1123-1125
[4]曹奇峰.胃鏡與腹腔鏡聯合治療胃腫瘤的臨床應用現狀[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3):305-307
[5]李灃員,徐皓,支小飛,等.內鏡、腹腔鏡及開放手術治療相對較小(2~4 cm)胃間質瘤的研究[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33(1):50
[6]郭花,盛劍秋,王海紅,等.消化道黏膜下腫物的內鏡下診斷及治療[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9):872-876
黃世杰(1962~)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任醫師。
R735.2
B
1008-0104(2016)05-0113-02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