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昭健,甘正凱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
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①
鄧昭健,甘正凱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目的:探討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次研究資料為我院2014-04~2015-04行顱骨修補術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因顱腦外傷術后的顱骨缺損患者,在患者或家屬知情的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45例。A組患者采用早期顱骨修補術,在顱腦外傷術后3個月內進行手術,B組患者采用晚期顱骨修補術,在顱腦外傷術后6個月后進行手術。分別對患者修補前后對患者進行神經外科評分,進行KPS評分和GOS評分,并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相關并發癥情況。結果:A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81.56±11.66)分,B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71.55±13.45)分,A組患者的KPS評分明顯優于B組患者的KPS評分,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對兩組的預后進行評價, A組患者的優、良人數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A組發生并發癥4例,主要表現為皮下積液、切口發生感染、切口愈合不好等; B組患者發生并發癥8例,主要表現為皮下積液、切口發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結論:早期顱骨修復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缺損的臨床療效優于晚期顱骨修復治療,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顱骨;顱腦外傷;修補術;顱骨缺損
顱腦外傷是腦外科常見的多發疾病之一,在外傷性疾病中死亡率較高[1]。腦外科對于顱腦外傷的治療方法多采用外科手術,及時的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在顱腦外科手術中需要切除患者部分顱骨,患者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顱骨損傷,如不及時修補會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在患者顱腦外傷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會再進行顱骨修補術恢復患者顱骨的功能[2]。本次研究早期和晚期的顱骨修補術對于顱腦外傷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現進行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為我院2014-04~2015-04行顱骨修補術的患者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19~58歲,平均43.5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55例,高出墜落傷19例,鈍器傷16例。所有患者均因顱腦外傷術后的顱骨缺損患者[3],在患者或家屬知情的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患者45例。A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齡20~58歲,平均42.3歲,其中交通事故傷28例,高出墜落10例,鈍器傷7例;B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齡21~57歲,平均47.2歲,受傷原因:高出墜落9例,交通事故27例,鈍器傷9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神經功能損害程度相關數據無統計差異,組間可進行比較。
1.2 手術方法
A組患者采用早期顱骨修補術,在顱腦外傷術后3個月內進行手術,B組患者采用晚期顱骨修補術,在顱腦外傷術后6個月后進行手術。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在原顱腦外傷手術的切口處再做切口,待成功暴露需要修補的顱骨后,用顱骨修補材料進行修補,在顱骨緣和修補材料良好貼合后再留置引流管,進行切口閉合操作,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則時拔出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分別對患者修補前后對患者進行神經外科評分,進行KPS評分和GOS評分,并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相關并發癥情況[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資料用標準差表示,數量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別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當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A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81.56±11.66)分,B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71.55±13.45)分,A組患者的KPS評分明顯優于B組患者的KPS評分,(P<0.05)統計學差異顯著;對兩組的預后進行評價,A組患者優30例,良6例,重殘4例,植物生存5例;B組患者優27例,良11例,重殘6例,植物生存1例,A組患者的優、良人數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KPS評分比較(n=45,%)
A組發生并發癥4例,主要表現為皮下積液、切口發生感染、切口愈合不好等; B組患者發生并發癥8例,主要表現為皮下積液、切口發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0.21,χ2=1.54)。
顱腦外傷是腦外科常見的多發疾病之一,在外傷性疾病中死亡率較高。腦外科對于顱腦外傷的治療方法多采用外科手術,及時的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在顱腦外科手術中需要切除患者部分顱骨,患者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顱骨損傷,如不及時修補會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在患者顱腦外傷手術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會再進行顱骨修補術恢復患者顱骨的功能。
患者需切除部分顱骨才能進行顱腦外傷手術,缺損的顱骨應在術后3個月內進行修補[5]。在術后3個月內外傷導致的顱內損傷基本穩定,顱骨修補術不但不會使顱內損傷加重,保護顱內組織。在顱骨修補成功后,減少因大氣壓壓迫對顱內組織的損傷,使顱內的血液循環系統恢復正常,腦組織內的局部血流量增加,可有效改善顱內組織缺血缺氧狀態,使受損的顱內組織得到較好的恢復。
腦外傷患者經過去骨瓣顱腦外傷手術,可挽救一部分患者生命,但是術后會導致患者一段時間顱骨缺損,會給患者帶來諸多影響。顱骨缺損會導致顱內物質隨體位變化出現位移,大氣壓作用與皮瓣下方的腦皮層[6],如缺損顱骨處靠近靜脈竇,竇內壓力受到影響,影響到神經功能的恢復,產生臨床神經癥狀。內神經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是外傷顱腦術后的1~3個月,早期的顱骨修補顱骨缺損可保證神經功能的恢復[7]。神經功能的恢復機制主要以顱骨缺損局部腦組織血流動學恢復,顱骨修補后血流可增加腦血流量[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81.56±11.66)分,B組患者術后2個月的KPS評分為(71.55±13.45)分,A組患者的KPS評分明顯優于B組患者的KPS評分,(P<0.05)統計學差異顯著;對兩組的預后進行評價, A組患者的優、良人數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早期顱骨修補組明顯優于晚期顱骨修補術組,但早期顱骨修補組的并發癥相對較多,這可能與顱骨缺陷區發生凹陷有關,在修補材料和腦硬膜存在間隙容易殘留積液,發生粘連后不容易分離。綜上,早期顱骨修復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缺損的臨床療效優于晚期顱骨修復治療,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劉高,孫木水.不同部位顱腦外傷受傷程度與認知障礙的關系特點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1):58-59,61
[2]唐國輝.標準去大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4,37(5) :88-89
[3]陳金昌,謝靜義.早期魯夫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治療14例重型顱腦外傷病例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11,15(19):152-160
[4]李太紅,薛國強,原睿智.顱骨修補術77例治療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7):697-698
[5]王福林,劉昊,楊揚,等.數字化三維塑性鈦網在顱骨修補術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5):711-712
[6]婁偉宏,郭洪彬,陳晉.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23):3281
[7]鐘誠.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療效[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3):1680-1681
[8]張志華,張海冬.早期顱骨修補聯合腦室腹腔分流治療腦外傷40例臨床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2,9(2):37-38
鄧昭健(1983~)男,湖南邵陽人,大學本科,住院醫師。
R651.1+5
B
1008-0104(2016)05-0133-01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