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易

粥名
這里的粥名,是指古代對“粥”最早的、不同的叫法,不包括后世粥的制作品類(如藥粥、八寶粥)。根據古代文獻,粥的不同叫法約有如下幾種:
粥:古字本作“鬻”,這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鬻”字段玉裁注云:“會意,之六切。一音余六切,是以賣鬻字作此,賣之假借也……鬻作粥者,俗字也。”“鬻”字下半部的“鬲(li)”,是陶制或青銅的三足蒸鍋,足皆中空。上半部的“粥”,是米在鬲中煮沸后的象形,兩邊的“弓”是水蒸氣。整個“鬻”字就是形象的煮粥過程。陶轂《清異錄》“雙弓米”條記載,陽翟人單公潔恥于言貧,凡留客食粥,就說“啜少許雙弓”。以“雙弓米”代指粥,可與蘇東坡的“三白飯”(晶飯)配成一對。(參《曲洧舊聞》卷六,中華書局,2002年,172頁)
糜:《說文》云:“糜,糝(san米粒)糜也。”段玉裁注:“專用米粒為之謂之糝。糜亦謂之鬻,亦謂之照。”劉熙《釋名·釋飲食》曰:“糜,煮米使糜爛也。”又曰:“粥,濁于糜。”孔穎達正義云:“稠者日糜,淖者曰鬻。”大體而言,稠者膿厚而少汁,淖者呈流體狀而多汁。《準南子·原道訓》高誘注:“潯(ge)亦淖也,夫馇粥多沈(汁)者謂潯。”(何寧《準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4頁)
嬗(zhan)是稠粥。《說文》:“鏈,糜也。”《左傳·昭公七年》載孔子七世祖正考父廟鼎銘文日:“嬗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杜預注:“于是鼎中為鏈鬻。鏈鬻,糊屬。”孔穎達疏:“稠者日糜,淖者日鬻,糊、鍵是其別名。”(《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四,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2051頁)鏈亦作“釬”,《轂梁傳·昭公十九年》:許世子“哭泣,歆(chu6,啜)釬粥,嗌(喉)不容粒,未逾年而死”。范寧集解:“食于,之然反,粥也。”(同上,2439頁)
酏:薄粥,一釋為米酒。《周禮·天官·酒正》云:“辨四飲之物,一日清,二日譬,三日漿,四日酏。”鄭玄注:“今之粥。”《禮記·內則》有“嬗酏”“黍酏”,陸德明《釋文》云:“照,厚粥也;酏,薄粥也。”“黍酏”即是小米稀粥。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自朝至中仄不食,渴索酏漿”(《新唐書》卷二一二,中華書局,1975年,5975頁),酏漿就是粥湯。
粥典
所謂粥典,是指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食粥之事。
1.漢光武“豆粥”懷舊
據《后漢書·馮異傳》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時艱苦備嘗,君臣之間患難與共。某次劉秀與馮異、鄧禹一行向東南行軍,風餐露宿,到達饒陽(今河北饒陽縣)無蔞亭時皆疲憊不堪,又值天氣奇寒,劉秀等人又饑又渴。這時馮異端來一缽豆粥給劉秀,倉促間有粥果腹,不啻美味佳肴。第二天一早,劉秀對諸將說:“昨得公孫(馮異字)豆粥,饑寒俱解。”待繼續行軍至南宮縣(今河北南宮市)界,又遭遇大風雨,劉秀等找到一處路邊空舍,馮異拾柴火,鄧禹架火堆,劉秀烤衣服。馮異又弄來一些麥飯和野兔肉給劉秀等人充饑。在兵荒馬亂之際,這些豆粥、麥飯堪比黃粱白面。馮異后被封為征西大將軍,因功勞卓著,難免遭人嫉妒,但劉秀用之不疑。后來馮異入朝,光武特意向公卿大臣引見他說:“這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棘,定關中。”又對馮異說:“倉卒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回憶起君臣患難的往事,令馮異感戴不已。蘇軾曾作《豆粥》詩詠其事日:“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灶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蘇軾詩集合注》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11頁)陶轂《清異錄》卷下記載,因劉秀在滹沱河有公孫豆粥之薦(實則劉秀食豆粥在無蔞亭,滹沱河是麥飯),直到宋初,西北州縣往往稱粥為“滹沱飯”。
2.石崇的“快餐粥”
石崇,字季倫,是西晉著名的官僚兼“土豪”,其家富豪無比,又好顯擺奢華,經常和另一位富豪王愷斗富。石崇凡事要操勝算,壓人一頭,就連一鍋普通的豆粥,他也要別出心裁,弄出花樣來。《世說新語·汰侈篇》載:“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豆類一般較難煮熟,頃刻之間就能將豆粥做好,石崇家廚子肯定有什么訣竅。后來王愷買通了石崇帳下的都督,原來是預先把豆子煮熟,客人到時,就將白米粥與煮熟的豆子相調和即成。這類似于如今的快餐粥。蘇軾《豆粥》詩亦詠此事:“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北宋也有效法石崇者,據((揮麈后錄》卷七記載,曾布病中忽思滕沙粥(《四庫全書》本作“沙棠粥”),其子曾紓咄嗟而辦,曾布食之甚美。宰相章悖詢其速致之術,曾紓說正好從市場上買來現成的滕沙餡,取其穰摻和入粥即可。
3.晉惠帝“食肉糜”
西晉惠帝司馬衷是歷史上出名的“白癡皇帝”。他生于深宮,長于婦人,打理朝政一竅不通,對于民情懵然無知,就連起碼的常識也不具備。晉末遭遇兵亂和災荒,老百姓餓死無數,臣下報告說百姓沒有飯吃,司馬衷疑惑不解,問道:“何不食肉糜?”原來他本人吃膩了膏粱珍饈,御廚們就變著法兒用肉末等配料煲粥給他喝。他不想吃干飯時即食肉糜,于是就認為老百姓沒飯吃也同樣可以食肉糜。攤上了如此弱智的皇帝,讓老百姓簡直無語。陸游《聞杜鵑戲作絕句》曰:“勞君樹杪丁寧語,似勸饑人食肉糜。”清初金圣嘆《甲申秋興》詩云:“今冬無米又無菜,何不作官食肉糜。”皇帝官員們可偶爾吃頓肉糜來換換口味,而老百姓只要每天有粥喝,就謝天謝地了。
4.相粥白玄黃
陶轂《清異錄》卷下記載,后唐魏王李繼岌(莊宗第三子)好食羹,每次食羹,要用豬、兔、羊三種肉末調和烹制。而宰相盧澄每逢堂食(宰相的工作餐)只吃三品粥,分別是粟粥(小米粥)、乳粥(奶酪粥)和豆沙加糖粥,每種各取少許,相互摻和而食。當時人遂有“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黃”之對。查后唐盧姓宰相有盧程而無盧澄,盧程是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年)進士,其人自恃門第,不通政務,擅作威福,作風放蕩。吃個粥還弄出如許花樣,筆者懷疑“盧澄”或是“盧程”之誤。
5.范仲淹“斷齏畫粥”
據《墨客揮犀》卷三記載,范仲淹十幾歲時,住在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東)醴泉寺的僧房里,晝夜苦讀。他每天晚上煮一缽粟米粥,第二天就凝結成塊,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作主食,用來下飯的只有幾根腌成菜。后世傳為“斷齏畫粥”的佳話。范仲淹后來又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南都學舍求學,南都留守之子與其同窗,見范仲淹每日僅以稀粥充饑,回家告知乃父,其父說:“這是個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廚里的肴饌送一些給他吃。”而范仲淹卻不肯要,并解釋說:“感激令尊的一番厚意,只因我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今驟然享受佳肴美饌,恐怕將來便吃不得苦了。”范仲淹青年時代艱苦備嘗,養成了勤勞節儉、嚴肅認真的作風,對民間疾苦有較多的了解和同情,他做官后提出了許多改革弊政的主張,展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
粥詩
柳宗元《田家三首》云:“今年幸少豐,無厭鏈與粥。”可見古代的窮苦百姓要想吃粥有保障,必須是年成稍豐。如果年景不好,或是遇上兵荒馬亂,就不免流離他鄉,轉死溝壑了。白居易詩也多次寫到粥,《七月一日作》云:“饑聞麻粥香,渴覺云湯美。”自注云:“胡麻粥,云母湯。”胡麻即芝麻,芝麻和米一起熬粥,自然香氣誘人,況值饑餓之時,就是豆粥和小米粥也能誘人食欲,漢光武和慈禧在顛沛之時就都吃得津津有味。
宋代蘇軾除愛食豬肉、酥酪外,也好清淡的食品,如全素的東坡羹和豆粥,前文已引過其《豆粥》詩。在老饕蘇軾眼中,豆粥經過“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堪稱“人間真味”。南宋詩人楊萬里和陸游也有食粥詩。楊萬里的《寒食梅粥》詩云:“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載有“梅粥”:“掃落梅英凈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熟,入英同煮。”《本草綱目》說梅花粥可以“助雅致,清神思”。陸游的《食粥》詩更有名:“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詩中的“宛丘”指北宋詞人張耒,作有《粥記》,大談食粥的養生功效。陸游這首詩還被后世許多粥鋪用作廣告詞,以招徠食客。
粥可以養生保健,可以調劑胃口,但如果一年到頭喝粥,則并非人人都能消受。老百姓要是頓頓捧粥碗,就難免會怨天尤人。而窮書生喝了粥,也許會想起先賢古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進而從食粥中尋找到一種樂趣,抒發其甘于淡泊的情懷。清人阮葵生《茶馀客話》卷二十有“粥贊”一則,其中引述明人的一首《煮粥詩》曰:“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做羹湯。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此詩又見于明人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七(中華書局,1982年,305頁),據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壬集卷一,此詩是蘇州大畫家沈周所作。“盎中無斗米儲”,眼看有斷炊之虞,于是就和兒女們商量,說明吃粥的諸般好處,既省米又省菜,來了客人也容易對付。粥的味道固然清淡,但卻有利于腸胃消化,只要習慣了粥的淡泊,喝粥也別有一番滋味。詩的語言也淡如白粥,但其中的情趣卻回味悠長。
阮葵生本人也作有兩首《吃粥詩》,其一云:“香于酪乳膩于茶,一味和融潤齒牙。惜米不妨添綠豆,佐餐少許抹鹽瓜。匙抄飽任先生饌,瓢飲清宜處士家。唯恐妻兒嫌味薄,十分嗟賞自矜夸。”這也是在家人面前大談食粥的好處。
趙翼《檐曝雜記》卷五也記載了上述明人的《煮粥詩》,文字略異。另引明人張誼《宦游記聞》所載《白粥詩》云:“水旱年來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東西倒,我道匕挑兩岸流。捧出堂前風浪起,將來庭下月沉鉤。早間不用青銅照,眉目分明在里頭。”此詩或說是解縉所作,褚人獲《堅瓠集》壬集卷一引《宦游記聞》云:“解大紳官詞苑,食天廚,未至于屢空也。第水旱頻仍,歲遭荒歉,每甘貧而啜粥。一日有《感詠》詩云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55頁)此詩與解縉的文風頗近似,字里行間,既蘊含了辛酸與無奈,也體現了幽默與達觀。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